黃之暘/台宏斷交吃不到白蝦?思索漁業生態和飲食日常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黃之暘/台宏斷交吃不到白蝦?思索漁業生態和飲食日常

台灣與宏都拉斯斷交,台灣進口白蝦有約三成來自宏都拉斯,因此出現擔心「缺蝦」的聲音。 圖/台北新板希爾頓酒店提供
台灣與宏都拉斯斷交,台灣進口白蝦有約三成來自宏都拉斯,因此出現擔心「缺蝦」的聲音。 圖/台北新板希爾頓酒店提供

(※ 文:黃之暘,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

台灣與宏都拉斯邦誼生變的新聞,牽動了政治以外的國際貿易;特別是國內因著雞蛋供應狀況紛紛擾擾的當下,又來個操煩白蝦難以支應市場需求而不免讓人煩心。只是與其擔心像電影經典台詞「這般好吃的滋味,如果再也吃不到該麼辦?」,不如趁機會尋思一下,原本即不產於台灣周邊的物種,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產業與飲食日常。

認識餐桌上的常客:白蝦

白蝦,或稱南美濱對蝦,名稱由來自然是包括那看似樸素淡雅的外型特徵。尤其是散布著針點般細碎色素細胞的灰綠體色,以及從中文名中透露的自然分布範圍。而之所以近身可見,甚至儼然成為全球飼養範圍最廣、產量最大的蝦種,自是以其快速成長、適切體型、老少咸宜的大眾風味,乃至相對優異的抗病能力,在眾多病原紛沓殘害全球養殖蝦類,造成草蝦與斑節蝦產業規模節節敗退之際,愈是突顯其在養殖上的競爭優勢與發展潛力。

更何況,蝦類原本即是水產品中全然不受宗教信仰、國家區域、風土民俗以及烹調料理限制的特殊種類,扣除對甲殼類成分過敏無福消受的極少數人們,有著俊俏外型、烹煮後鮮豔體色、鮮爽香甜以及脆彈口感,更別說那老少咸宜的品嚐樂趣,難怪不論在中西飲食之中,不同種類與形式的蝦,各國料理小至調味提鮮,大到喜慶宴客,總可見到那一抹誘人食慾的橘紅。

在國內,點份蝦仁炒飯或海產粥,或是來碗鍋燒麵或海鮮什錦湯麵,總可見到分別以蝦仁或全蝦,佔據碗中主要目光焦點的白蝦;或是以其數量與大小,多被視作判斷價格與衡量價值的主要依據,就更別說從中式桌餐到西式自助餐,甫上桌或復熱登場的白蝦,總是如秋風掃落葉般的被迅速消滅,滿足大夥既要美味又要飽足、兼顧品嚐樂趣,最好還能強健體魄的多重企盼。

白蝦,或稱南美濱對蝦,名稱由來自然是包括那看似樸素淡雅的外型特徵。 圖/美聯社
白蝦,或稱南美濱對蝦,名稱由來自然是包括那看似樸素淡雅的外型特徵。 圖/美聯社

白蝦分別來自撈捕與養殖,市售商品亦不乏國產與進口;尤其是不同的供應來源,還直接影響商品係以生猛、冰鮮、冷凍甚至是加工後的形式。只是對於消費者總是習慣以直覺式的大小與重量區分,作為單價評估與取決外,是否曾透過這食材,想見資源、產業、環境乃至飲食日常上的其他關聯?

描述白蝦大小的方式不是「這麼小」或「那麼大」,而是隨地區習慣使用如斤、公斤或磅等固定重量下所包含的尾數認定。因此數字越小,蝦體自然愈大。此外,除全蝦外,還包括了可有效延長保鮮的去頭帶殼、方便品嚐的無殼蝦仁,乃至介於兩者之間,保留尾部以兼顧外型、風味與品嚐樂趣等形式;而俗稱鳳尾蝦或蝴蝶蝦的商品,則還劃背剖開,一經加熱蜷縮,兼具造型之美。

只是這般外型差異,又如何確認大夥關心的風味差異呢?在業界,除以大小作為定價標準,培養或收購時的顏色,也多是品質良窳與價格高低的重要評判標準。因此經常可見收蝦前會在池邊,以卡式爐放上一不鏽鋼小鍋,現收現煮,並以其水面浮沫多寡、蝦體飽滿與否、搭配專屬色票對比殼甲在高溫烹煮後呈現的深淺色澤,最後剝殼入口,好壞高下立即揭曉。只是這些對於總是迷惘在「CP值」或濃郁醬料風味中的人們,自然因為陌生而無緣感受。

白蝦是台灣餐桌上常見的食材。 圖/作者提供
白蝦是台灣餐桌上常見的食材。 圖/作者提供

回歸地產地消,國產蝦是不二首選

影響白蝦風味者,自然是養殖環境的鹽度、形成水色的動、植物與微生物相,以及主要投餵飼料、池底狀況與養殖操作。例如擁有良好水色與穩定水質的土池,搭配恰到好處的鹽度,不但能生產壯碩鮮甜的白蝦,同時與其拘泥在「無特定病原」(SPF)的戰戰兢兢培育,具「特定病原抗性」(SPR)的個體,往往是戰勝目前已然大不如昔的環境條件的折衷方案。

當然,也有以「地膜」(HDPE)搭配「生物絮團」(biofloc),或結合光電、魚藻貝共生乃至生態飼養產出的白蝦,自然,亦不乏直接為拚天數、拚趴數,也拚收成的量能生產,以滿足人們總是對於蝦類美味難以抗拒,甚至已達渴望程度的龐大需求。

正因如此,國內白蝦產量自然已難以支應,而必須仰賴貿易進口助拳。雖然經常食用的蝦類不乏撈捕與其他養殖如草蝦、斑節蝦或泰國蝦等種類,但正如先前所述,白蝦遠遠超車其它養殖蝦種的穩定品質、平實價格與產業規模,已然成為家喻戶曉,業者指名使用的種類。所以市場可見除本地生產的活蝦,與各自標榜品質與品牌的冰鮮或冷凍商品外,其實佔據市場至少七成比例者,多來自中南美或東南亞,其中,自宏都拉斯進口的白蝦,僅只是其中供應來源之一。

既然能為市場接受並持續消費,甚至在穩定需求下數量還持續增加,自然在品質與競爭力上毋庸置疑。只是愈是如此,不免讓人在欣喜迎來《食農教育法》的落實與普及進程中,必須省思如對於白蝦的消費利用,我們在日常飲食上,還能有那些更聰慧方法,並符合當下已然成為普世價值的節約與環保等價值,但前提是不能讓風味與品嚐的樂趣因而打折壓縮。

圖為嘉義義竹的漁電共生案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嘉義義竹的漁電共生案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各地都有普遍的白蝦飼養,或許多是替代風潮不再的養殖物種的投資,而諸多廠家也無不展現高度技術,利用有機、無抗、多達百項的高標準檢測,或是說出動人故事型塑鮮明商品特色並賦予品牌價值。

姑且不論商業模式,至少免除因為貿易運輸的冷凍保鮮與航運耗能,且能以相對有限距離送達消費市場,並讓隨想、隨煮與隨吃立即實現,還包括產銷履歷與認驗證標章得以確保安全。想當然爾,不論是暫別現實苛刻的外交處境,或是回到地產地消,生土不二的飲食建議,國產白蝦,自然是吃好吃巧的不二首選。

今天,你吃蝦了嗎?吃之前,多想想在風味以外的種種,必定能讓我們吃好吃飽,也吃一份安心,與對資源、環境與產業的關懷。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