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養誰的生息(上):從富士山「冬攀禁止」談嘉明湖封山為何爭議 | 雪羊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休養誰的生息(上):從富士山「冬攀禁止」談嘉明湖封山為何爭議

嘉明湖畔閉目養神的山友。 圖/作者自攝
嘉明湖畔閉目養神的山友。 圖/作者自攝

「山林需要休養生息」、「有人的地方就有破壞,支持封山!」每逢年底,這些發言對山友們來說,想必已不陌生——每當嘉明湖步道封山政策公告時,總會看到這些習以為常的言論,年復一年。

然而,若是公告封山的管理單位有理,真的以生態保育為目標的話,我身為生態相關學系的門徒,絕對力挺到底。但是,所謂「讓山林休養生息」,以生態學的角度來說,應該會是什麼樣子呢?在每年最寒冷的時節封山2個月,就能夠讓一條其他10個月有萬人到訪的步道,達到土壤自動回填、草長回來且萬物復甦的效果嗎?

現在,就讓我以一個台大森林系友,與一年在山上待超過百日的登山人身份,帶大家從學理與實際面來了解,每年封山2個月,真的會有效果嗎?或只是徒具形式?又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讓山林休養生息」呢?

終結「富士山冬天封山」流言

首先,要認識這個議題,得先終結一個在台灣流傳很久的流言——富士山每年只開放7、8月,其他時間休養生息、封山不開放。這是支持封山的人們,最常提出的論點。

事實上,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實情是,富士山,全年可爬。不信嗎?請Google「富士山 冬攀」,就會發現富士山冬天封山的說法是個訛傳。

那又為什麼會有「富士山每年只開放7、8月」這種說法呢?每年7、8兩個月,是富士山「全線山屋」都營業的日子,富士山上有非常多山屋,有電有水有暖氣有生啤酒,和台灣非常不一樣,這也是不具備雪地技術的「一般人」,能攀登富士山的唯2個月。

而7、8月以外,積雪豐厚的富士山,山屋因被大雪覆蓋而關閉,各個路口也設有禁止標語提醒一般遊客,一般人會以為整座山封閉,但其實你只要具備雪地技術與裝備,還是能跟政府申請攀登,申請也不刁難。這是很有趣的「低調政策」——對一般人宣稱封閉,但巷子裡是開放的,能有效杜絕「不爬山的一般人誤闖」。換言之,日本政府從來不會以「休養生息」為由,定期在冬天封閉富士山,甚或日本的任何山岳。

冬天的富士山,只要你有技術與裝備,和三季同樣自由。 圖/作者自攝
冬天的富士山,只要你有技術與裝備,和三季同樣自由。 圖/作者自攝

而日本所謂的「封山」、「閉山祭」等,也並不是真的「封山」,而是指因為冬季積雪過多、營運困難,所以山屋、交通等經營者協調好在每年的特定日期開始,為停止營運而舉辦的宣示活動。那具備能力者的登山活動呢?當然沒問題,不過得自己帶帳篷走進去喔!沒有山屋也沒有公車。

早年台灣海外雪地登山風氣還未普遍之前,會去富士山玩的人,常因為沒有技術只能在7、8月去,於是就把這個「富士山冬天會封山」的訊息帶回台灣了。從此,積非成是成了一個天大的誤會,也間接為政府的「靜山」政策背書;畢竟富士山名氣超大,好世界遺產,不「致敬」嗎?

台灣最早的「靜山」,是玉山國家公園自2005年發起,僅玉山主峰線,目前為期1個月,效仿富士山「聖山守護」的精神,但其實只抄到形式「關閉山屋」,而沒有考量過玉山和富士山的環境完全不一樣。

以日本來說,因為富士山雪太大,山屋都被埋了無法營業而「順便辦個儀式靜山,提升富士山的神聖度」;反觀台灣,雪不多甚至有時沒有雪,可以照常營業,實無關閉山屋必要。更別提富士山「靜山」只是關閉山屋,山可以照爬,但台灣是連爬山都不准爬,這樣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政策,徹底失去背後精神,非常可惜。再強調一次,日本的「靜山」,從來不包含「不準爬山」這項,要學,就要學整套呀!

回到近期因不當封山政策而引起軒然大波的嘉明湖,則是從2015年起跟風高喊「靜山」,每年一封3個月,直到2018年,才因為在年度檢討會中提不出合理的說詞,勉強降為2個月。其實在2015年之前,嘉明湖都是全年度開放,甚至沒有總量管制不用抽籤,每逢連假人滿為患,而主管機關用以說項的「生態」,其實與今日同樣蓬勃唷!

既然如此,那麼台灣政府大力宣傳、深植一般人心的「封山讓山休養生息」,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

冬天的玉山,美麗非常,可惜自2005年起,與台灣人民絕緣,高手也只能私下低調。 圖/作者提供
冬天的玉山,美麗非常,可惜自2005年起,與台灣人民絕緣,高手也只能私下低調。 圖/作者提供

保育追求的,是「人與自然永續共存」

要談保育,首先要認識到,在保育的精神中,只有極少數的區域適用「人類就是干擾與破壞,應該完全隔離」的觀念。如果你對這個說法感到刺眼,坦白說一開始對我而言也是;過去在上保育課程時,我也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接受這樣的說法:

真正的生態保育,是人與自然永續共存,而非徹底隔離。

聽來雖怪,但實際上,人本來自於自然,只要有正確的心態與準備,為何不能在自然中生活?假如把人類與自然完全隔離,那麼所謂的「環保」也會成為徹底的空談;因為一旦人類活動不涉及環境、對自然也完全不會有情感,又該如何做出對環境友善的選擇呢?

環保的選擇時常比較貴或不便,而對戶外山海的愛,則是能驅使人們願意多花那一點價差、忍受那一點不便的,最巨大的動力,遠遠勝過任何宣傳標語與呼籲。這一點,其實是致力環境與生態保育的人都思考的到的事。因為我們知道,愛上自然的人,最終都會與環保站在一起,追求「與自然永續共存」的目標。更何況,登山對山林生態的影響,微乎其微;縱然有,也無須過度放大。

嘉明湖步道前段的林道。 圖/作者自攝
嘉明湖步道前段的林道。 圖/作者自攝

如果真的脆弱到需要「休養生息」,那根本不該開發

在棲地保育的學理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分區管理」。就像台北市有蛋黃區、蛋白區,自然保護也分成三個區塊:

第一,永續利用區。最外圍,範圍最大,人類可以在這區進行適度的建設與生產活動,但一切以自然永續為前提。如台灣保護區中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國家公園中的遊憩區、一般管制區。

第二,緩衝區。介於最外圍與中心之間的區域,生態環境較永續利用區敏感珍貴,人類基本上不能在這個區域進行生產與建設,並嚴禁採集與騷擾野生動植物,但並不會限制人類單純的出入與活動。如保護區中更高一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家公園中的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等。

第三,核心區。最為敏感脆弱且珍貴之區域,範圍最小,以「完全禁絕人類干擾」為設立宗旨,是自然保護區中唯一會「隔離人類」的區域。如台灣最高級的保護區「自然保留區」、《森林法》的「自然保護區」等。

這三個區域,層層保護著最需要呵護的核心地帶,確保它能以原樣繼續存在地球上,並且最大限度的,讓人類能悠遊自然,與環境有所連結、永續共存。

看到這邊,你已經對「保護區」的管理有初步的了解了,那你應該也已經知道,如果一個地方真的脆弱到「有人類活動就會造成重大干擾、可能壞掉」的地方,應該被劃在「核心區」中,而不是其他區,遑論開步道,一年有10個月人來人往、紛至沓來,然後再假以「來自管理單位的善意」封山2個月將山林「還給動物」,這是本末倒置、緣木求魚。

就算是位階高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也不會以相關政策排除人類進入,其所禁止的是開發與狩獵。

所以,位於永續利用區「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嘉明湖步道,與位於緩衝區「玉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與特別景觀區」的玉山主峰步道,都沒有脆弱到需要以「核心區」的位階保護。因此「靜山讓山休養生息」的辭令,缺乏正當性與必要性,亦無實際效果,僅是官員們冬天想圖個清閒,甚至是以封山作為排除冬季登山風險的手段而已。但有一點危險就封山,而非教育民眾辨識風險、做好自我安全管理,這樣怠惰的行政機關比封山還不合理。

此外,除了在分區管理上突顯出主管單位的前後矛盾,面對封山議題,更提不出學理論述加以舉證,一再顯示管理單位欠缺專業精神、專業倫理與專業能力。同時,主管單位更對冬季山林中的動物活動疏於瞭解,甚至有意誤導大眾,才會提出「封山可讓動物休養生息」的論點。在下篇文中,我將以一年在山中生活超過百天的經驗,並綜合野生動物的知識與見聞,聊聊山林中動物的真實情況。

▍下篇:

休養誰的生息:封山兩個月,嘉明湖萬物都復甦了?

就算是位階高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也不會有排除人類進入的措施,禁止的是開發與狩獵。 圖/作者自攝
就算是位階高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也不會有排除人類進入的措施,禁止的是開發與狩獵。 圖/作者自攝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