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委/轟動百年才是真流行——艋舺迎青山王 | 民俗亂彈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張靖委/轟動百年才是真流行——艋舺迎青山王

臺北市萬華區每年舊曆10月20日、21日舉辦暗訪,舊曆10月22日舉辦正日遶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北市萬華區每年舊曆10月20日、21日舉辦暗訪,舊曆10月22日舉辦正日遶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大一時,我著迷於「每個18歲的年輕人都是詩人」這句話,展開了我的島嶼行走,走在充滿性靈的土地,行於浩瀚天地間,從古老建築與民俗中,我以慢行細細回溯島嶼所經歷的每場歷史風雲。

而就在數年前的冬夜,我初次體驗艋舺迎青山王,北管的音頻有致幻效果、陣頭是現實世界的短暫脫離、儀式彰顯人類心靈的狂喜與醒悟,炮聲與香味是人在節日歡愉中對神的禮讚,我用最真實的五感來感受,不可自拔的沉陷於每次廟會所帶來的歡愉。而這些旅行中所見所感的節慶景象,成為我的信仰,更是力量。

青山王降精記

臺北市萬華區每年舊曆10月20日、21日舉辦暗訪,舊曆10月22日舉辦正日遶境,悠悠歲月,人世輾轉幾代,是怎樣的信仰形成召喚,召喚艋舺人暫停手邊的士農工商,投入三天的迎青山王?那就得從古早古早番藷吃到飽的時候講起。

臺北俗語云「咸豐三說到今」,很多事情都要說到清咸豐3年(1853年),那一年艋舺發生了「頂下郊拚」分類械鬥,艋舺的三邑人雖然戰勝,但死亡始終覬覦著他們,時疫無情地帶走倖存的人們,爭戰後又來疫病,生活苦不堪言。詩人林豪對當時械鬥感傷的說:「生靈刈盡村為墟,碧血消沉萬骨枯;化作蟲沙歸未得,魂招何處徒嗟吁。」長嘆人命如絲似草菅。

以前,人們面對疾病的急性致命、大規模傳染,往往認為是有神佛降災或歹物仔作祟導致,於是有傳說認為,疫病源自於一隻蟾蜍精,分泌身上的毒液大鬧艋舺,造成時疫。氣魄的艋舺人認為與其任由疫怪凌遲,不如勇敢地與之大戰。於是,泉州府惠安籍民眾從故鄉迎請青山王蒞臨臺灣,希望借用青山王的威猛,降伏精怪。當年,就在神轎經過番薯市街(今貴陽街)時突然裹足不前,一股力量任憑轎夫怎麼動都動不了,最終神諭指示青山王要在此處鎮壓當地古井內的蟾蜍精,自此精怪作亂的風聲便平定了下來。

民俗學者柳田國男認為,傳說是以紀念物為中心來喚起民眾記憶。青山王信仰的案例便是如此「傳奇」,青山王老祖至今仍安奉於井上,貴陽街巷弄內的平安寶塔持續屹立不搖,只要喚起傳說的言說者與聆聽者,願意繼續相信艋舺曾經疫情頻發,相信青山王驅瘟除疫大顯神蹟,那麼傳說就會持續活下去。

由前到後分別為:青山王三祖、老祖、二祖。 圖/作者自攝
由前到後分別為:青山王三祖、老祖、二祖。 圖/作者自攝

石碑銘刻SARS期間迎青山王安定人心,瘟疫是很古老的事情嗎? 圖/作者自攝
石碑銘刻SARS期間迎青山王安定人心,瘟疫是很古老的事情嗎? 圖/作者自攝

青山王打怪去

每年暗訪前,青山王二祖將會被請到神輿內,並有陰陽司、增祿司、文判官、武判官、謝將軍、范將軍的神將在神輿旁排開,畫著青紅臉譜的家將來到神輿前跪下,喊班說道:「恭請王爺昇堂」,現場八將接著大喝一聲,威嚴氣勢響徹廟堂,青山王往赴艋舺境內搜捕邪精便此展開。許多人喜歡青山王就是著迷於這傳承百年以上的激昂氣氛,好像精怪真的就在不遠處,即將延續傳說大戰一場。

於是,長長的隊伍迆邐在街道上,艋舺男兒的精力發散在煙霧之中,高昂的鼓樂與頻繁的爆裂聲,一再再地衝擊我的耳膜;炮聲不僅使人感受繽紛熱鬧,在民間信仰更有驅邪縛魅的功用。看那暗訪路途盡是硝煙繚繞,范將軍靈活的身影在煙霧中好似在搏鬥,謝將軍手中的火籤擺動,一路的奸惡都將被搜捕。清道夫鳴鑼開道,哨角低沉的鳴響,在神祕且肅穆的氣氛中,我屏息等待八將踱步而來。

畫著臉譜的官將首來到廟前,威嚴氣勢響徹廟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畫著臉譜的官將首來到廟前,威嚴氣勢響徹廟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八將手持不同的刑具,沿路抽動著刑具上的鐵鍊,鍊條的撞擊聲響起,鬼妖皆已服刑,斬妖縛邪瞬間顯得具體。隊伍最後,透著黃色燈光的神轎,在一群身著黃袍轎伕的簇擁下,一尊威武男神乘著金光神輿緩緩而至,神輿前的滿路香,香擔沿路散發氛芳馨香,那是青山王賜予艋舺的滿路平安,沁透我心使我安寧,切切真真地感受神靈顯現與福祐。兩日暗訪從下午到深夜,掃蕩潛伏在艋舺的精魅,在舊曆10月22日正日遶境迎來艋舺各廟的神靈,人與神凝聚在一起,共同祝禱艋舺美好生活的展開。

臺灣的漢人經歷百年墾拓,神靈的祭祀一直是文化生命力的表徵,青山王信仰與這塊土地上人民所承受的諸多苦難及生活緊密結合,經由信仰整合不同祖籍人群,轉而對共同生活的土地產生依戀,最終透過對神的祭祀,將悲辛轉化為歡愉,又在祭典中隱隱透出過往曾有的苦難記憶。

然而,青山王老祖將永遠靜默坐鎮在那口井上,而我們只有行走在艋舺迎青山王的路途上,才能感受百餘年來的歷史激情,踏實地認識這片生養我們的土地。

夜裡金光掃過,艋舺閤境平安 圖/作者自攝
夜裡金光掃過,艋舺閤境平安 圖/作者自攝

  • 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專案助理。
  • 更多民俗亂彈WebF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