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慈/《羅曼史是別冊附錄》:浪漫愛情背後的淒苦出版現實 | Openbook閱讀誌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陳怡慈/《羅曼史是別冊附錄》:浪漫愛情背後的淒苦出版現實

剛在Netflix完結的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卻算是出版題材中少數收放自如者。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剛在Netflix完結的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卻算是出版題材中少數收放自如者。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1998年,被譽為螢幕經典情侶的湯姆.漢克斯和梅格.萊恩,聯手演出電影《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紐約獨立書店老闆娘與連鎖書店第三代的愛情,是當年都會電影的代表作。一般人大多將目光放在網路聊天室的焦慮:他/她收到訊息了嗎?會回覆我嗎?現實生活的他/她看起來又是如何?可以說,那個年代網路聊天室與見網友的焦慮,都透過電影情節忠實傳達了。

電影的第一個高潮應該在於湯姆.漢克斯發現敵視他的街角書店老闆娘梅格.萊恩正是心儀的網路女孩,當下該多不知所措。但電影沒有延伸刻畫的是,湯姆.漢克斯知道自己作為迫使街角書店關門大吉的罪魁禍首,想必發展戀情不只有情投意合的問題,更有身分上的尷尬。

這個微妙的衝突被完美地融合在浪漫愛情電影裡,對照台灣獨立書店的營運困境,以及誠品日前表示將打造「連鎖的獨立書店」,時跨二十年,不得不佩服好萊塢編劇對於社會現況更迭之敏銳。

影視作品不常見出版題材,若有,多半也有些浮誇,要把閱讀、出版這樣略微沉重的社會議題(畢竟各國讀者又因此要被檢討一年的閱讀量了)搭上浪漫影視,總是有點難度。不過,剛在Netflix完結的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卻算是出版題材中少數收放自如者。

李奈映飾演婚姻生活觸礁後,決定重返職場的女主角姜丹伊。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李奈映飾演婚姻生活觸礁後,決定重返職場的女主角姜丹伊。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李鍾碩飾演出版社主編兼作家車恩浩。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李鍾碩飾演出版社主編兼作家車恩浩。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浪漫愛情的背後,是淒苦的出版現實

這部戲的故事開場,為了婚姻而拋棄廣告公司中階主管職位的女主角姜丹伊,在多年婚姻生活觸礁後,決定重返職場。然而就職中斷的女性在韓國社會處處被排擠(重新回去做主管職?在職場奮鬥多年的人內心不平衡;從基層開始做起?對不起,基層工作不需要大材小用),不得已的情況下,丹伊隱瞞人生經歷,以高中學歷應徵出版社的約聘業務助理,並且重逢青梅竹馬的出版社主編車恩浩。

男主角恩浩的人設,應該是全劇最浮誇之處——以網路類型小說起家的寫作者,遇見出版社老闆後,轉型為純文學作家兼出版社主編,並憑藉自己的作品讓出版社一躍成為業界前五大,每週還有閒暇餘裕在大學任教(恩浩在課堂上出了一個即便業界人士都難以回答的作業:純文學與類型小說的邊界為何?這到底是要為難誰啊)。

作為愛情戲的背景與潤滑,編劇鄭賢貞對於當今出版狀況顯然是有特別做過功課的。影片中許多小細節,的確是出版界面臨的窘況。

出版掙扎1:讀者是看內容買書,還是看封面?

比如戲中作為業界知名書封設計師的男配角池敘俊出現前,出版社老闆拿著池敘俊的設計對車恩浩說:

這一本書打敗了我們所有的書,你每天只顧著讀原稿有什麼用?現在的人都是看封面買書的。

過了幾日,恩浩又拿著池設計師的封面喃喃自語:「大部分設計師都不讀文本,但他會。」這段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形塑角色優秀認真的台詞,對出版人來說,卻反應了兩個無奈現狀:第一,大多數讀者當然喜歡好看的封面,一個好封面可以幫內容加成;然而若封面普通,即便內容是好的,也很容易淹沒在書海裡(但是,到底怎樣才算好?這是個相當見仁見智的難題)。

進階版的難題是:當書籍的先天成本越來越高(起印量變低,導致攤在每本書上的成本增高),到底該如何在好的裝幀與一本書的損益平衡之間取捨?這又是所有編輯內心的痛。

第二,隨著書籍走向量產時代、出版節奏加快,書封設計也越來越缺乏時間思考和鋪陳。閱讀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每週可能得做出一款封面的設計師們,自然沒時間讀文本,無論先天的閱讀疲乏還是後天的環境不良,要做出符合內容氛圍的設計都非易事,整個循環更逐漸走下坡。

是說,業界究竟誰能跟池設計師一樣,有餘裕讀完全部文本後加以思索再創作,甚至還能邊寫小說?恐怕不要說編輯,設計師們要都羨慕死了。

恩浩帶著丹伊與兩位新人一同去看庫存書被銷毀。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恩浩帶著丹伊與兩位新人一同去看庫存書被銷毀。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出版掙扎2:燒毀吧庫存書

這部戲的第四集,恐怕讓讀者與編輯都更揪心,因為編劇將更為殘忍的現實議題帶上影視:恩浩帶著丹伊與兩位新人一同去看庫存書被銷毀。

劇中恩浩有一句台詞:「被書店退回來的書,有一半是損壞的,」這意外符合台灣的壞書率。被通路退回的書,五成到七成有大小不同程度的損壞,而且大多數直接成了只能廉價售出的回頭書(最幸運的狀況就是拿掉腰帶後,書籍看起來完好許多,整理一下就可以重新出貨),更多賣相不好、反正也賣不掉的書,就如同戲裡一般被當廢紙處理掉(放在倉庫不只要付倉儲費,商品本身的跌價損失也高得驚人)。

諷刺的是,無論韓、台,壞書一樣都由出版社負擔成本。也就是說,出版社的成本遠比大家想像的高:不只是翻譯、紙張、稿費、人事等基礎成本,還包含了公關贈書、壞書的負擔。認真算起來,出版社的獲利低得可以,無怪乎香港獨立出版曾以「10%的愛」來形容自家產業。當編輯以著每年增加100度近視度數的熱忱在工作,大家卻告訴他連自己的月薪都沒賺回來,除了愛,還真的不知道何為要如此苦逼?

出版掙扎3:圖書定價制,有礙庫存書折現?

很有意思的是,在書籍銷毀現場,劇中的出版新人們提了一個方法:「剩下的可以便宜賣出啊,例如減為半價之類的,這樣應該就賣得出去吧。」恩浩回答:「因為圖書定價制的關係所以不行,折扣幅度有限制。」不過,扣除台灣尚未有的圖書定價制,我們回來談一個問題:就算對折,書就賣得掉嗎?

我想大家應該都遇過一本書賣99元、79元的回頭書展吧?除了一時興起外,當市面上有所謂的回頭書店(還是outlet書店?)你願意為了便宜,多久去一次呢?又或者,回頭書店的書,曾經吸引你固定回購嗎?「便宜」真的是你會一而再、再而三消費的主因嗎?

劇中打銷了兩噸的書,只換回薄薄約數千元台幣的收入,我想讀者對此的震撼恐怕多過於編輯對此的痛(畢竟不用等到打書,光看自己編的書在書店特價99元,眼淚就流下來了),然而除了更努力賣書、並呼籲大家珍惜手上的書外,編輯還能做什麼呢?

悲情牌無法打一輩子。編輯們無能為力,也不應該淪為以悲情牌賣書。書籍是一種娛樂產業,它的萎縮代表了市場需求轉移或降低,早就不是以「同情我就給我錢」為口號的年代了。

劇中逐鹿出版社的五位創社元老:出版社代表金在民、主編車恩浩、理事高有善、資深編輯奉志洪、行銷組組長徐英雅。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劇中逐鹿出版社的五位創社元老:出版社代表金在民、主編車恩浩、理事高有善、資深編輯奉志洪、行銷組組長徐英雅。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出版掙扎4:出重要的書,或好賣的書?

編輯可能會深有感觸的另一個橋段,恐怕是劇中資深編輯奉志洪跟老闆金代表的爭吵。為了是否要出版詩集,多年舊識的奉志洪跟自己的頂頭上司爭執了起來。奉志洪指責金代表市儈、眼中只有利益;金代表則認為出版本來就要以商業營利為己任(為什麼要做賣不出去的書?)。兩相爭執之下,奉志洪怒氣沖沖地出走,在電梯對著主角恩浩說了句讓人意味深長的話:

這產業要滅亡了,「因為財政困難而不發行」、「因為賺不了錢而不發行」、「感覺賣不出去而不發行」,這樣下去,詩會死去的。

的確,身在編輯台的人都有個夢想,只要是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內容,無論有多小眾,都希望它能在書店有一席之地。台灣的出版曾有過黃金年代,正因為有豐厚的獲利,而讓許多有個性與獨到眼光的編輯能在市場上生存,引進一些非屬大眾、卻可能有分眾領域支持者的書,甚或是讓編輯有開發新議題的樂趣。

許多新生代編輯也是追隨前人的腳步,期許自己在商業之地爭取到一塊冷門書籍的憩息地。然而隨著出版市場萎縮,整體狀況也來到了韓劇中進退兩難的情景:有價值的作品可能銷量很低,無論是老闆或是編輯自身,都沒辦法基於可能賠錢的前提而出版。

出版掙扎5:透過暢銷書,能養冷門書?

這讓原本就懷抱理想的編輯更顯掙扎,畢竟一般編輯在選書之時就已先自我審查了,而當自我審查又自我審查之下,選出來的心頭好一樣無法出版時,對於業界環境衰敗的怒意與厭倦便洶湧而出。

這也帶回到劇末的場景:姜丹伊策畫了題材冷門的《植物的內心》一書,找了大學教授來撰寫日常生活中所見植物的冷知識。然而除了被同事調侃不會賣之外,也遲遲等不到老闆點頭應允出版的一日。直到在某個慶祝新書大賣的餐會上,老闆才當眾宣布:「下個月發行《植物的內心》」,並感性說到:

我就是因為想出這種書,才會出其他會賺錢的書。

編劇更讓主角恩浩說出理念:「這種書光是上市就很有價值。」這正是業界常聽見的作法——透過暢銷書來養冷門書——出版不賣錢、但這個社會需要的作品。

身為現職編輯,看到這幾句台詞時非常感慨。這幾乎是從我入行開始便時常聽聞的一句話,直到現在,大家依然用這個論點來說服彼此,總有一天能推出內心深埋的真愛。但是在幾乎一年一變的出版業,現在還是個做出暢銷書就能養冷門書的年代嗎?或許我們該回到利潤制來討論。

所謂的利潤制,是要求編輯每年必須賺到規定的獲利(每家出版社對業績要求不同,需達到的目標金額也不同),能達到業績目標者,會有穩定的年終或者分紅,未達到業績目標者,就看公司的檢討制度。

在這樣的狀況下,一般編輯可能會聽到諸如「一年要有兩本書賣到破萬冊」之類類似天方夜譚的言論(起碼對於做小眾書的編輯而言聽起來如此)。也就是說,依照目前的市場現況,一本書能賣到3000冊、5000冊便是很高的數字了,更何況大多數的書籍實銷不超過2000冊。

根據這個數字,所有編輯離獲利目標皆非常遙遠,那麼,到底該如何依照暢銷書來養冷門書?或許該說,這樣的銷售藍圖(?)如今只剩老闆們或總編輯們的角色定位才做得到,對編輯來說幾乎是不可能。至於各老闆們有無此心,就待大家的自由心證了。

女配角由鄭幼珍飾演編輯宋海琳,男配角由魏河俊飾演書封設計師池敘俊。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女配角由鄭幼珍飾演編輯宋海琳,男配角由魏河俊飾演書封設計師池敘俊。 圖/取自tvN官方粉絲專頁

小結

說到底,若真的有如同《羅曼史是別冊附錄》金代表那樣的老闆,是年輕晚輩「唯一能依靠的大人」、是無論與編輯如何爭吵都還能傾聽編輯痛苦的人、是可以扶持年輕入行者的人、是可以在商業之餘做出妥協的人,那大概是每個編輯一輩子的夢幻吧。

《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的編劇相當用功,許多台詞不是出版圈內人不會有這樣的體悟。而能將那些台詞運用在形塑角色性格上,顯現出編劇的能力。(我對於劇中的編輯宋海琳這個角色特別有感,一個整天都想著書的工作狂,就連假日都要把工作做到一個段落,週一正好銜接,這根本是編輯的日常寫照,也是全劇最寫實的角色。)

不過劇中對於出版的誤解也不少,其中最大的誤解還是最後一集,丹伊企畫製作的《植物的內心》,書籍都寫完了才開始請主編與代表考慮出版,在現實生活中這完全不可能發生。是說,萬一不能出版,稿費究竟誰要付啊(抱頭痛哭)。

原文授權轉載自「Openbook閱讀誌」,原標題為「浪漫愛情背後的淒苦出版現實:台灣編輯看《羅曼史是別冊附錄》」。)

  • 文:陳怡慈,時報出版公司人文科學線主編。七年級前段班,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畢。
  • 更多Openbook閱讀誌:WebFB

|延伸閱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