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是中國電影嗎?從審查制與合拍片談起
▲ 香港政府開始資助扶持電影生產,2016年的《一念無明》便是電影發展基金資助作品。
儘管黃秋生嗆成龍的烏龍新聞落幕,不過,香港電影的問題仍有待討論與分析。古天樂在金像獎奪得影帝時發表的得獎感言提到「我們香港人今日一定要團結,一定要做好我們自己的香港電影」。這句贏得滿堂彩的「香港電影」到底還在不在?近十五年來這個議題,仍在香港電影評論裡討論不斷。
這一點,台灣的觀眾應該也很有感。八〇年代與九〇年代香港電影在台灣極具人氣,從九〇年代第四台興起迄今,部分香港電影更是不斷重複播放。然而,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十多年來電影台新播出的華語電影裡,純由香港演員演出的作品比例大幅降低,更多的是香港演員加上中國演員,偶爾外加台灣演員的演出。
那個曾經熟悉的「香港電影」到哪裡去了?
CEPA是香港電影的轉折點
香港電影從戰後開始有將近半世紀的輝煌時光,堪稱華語世界的好萊塢。香港電影有個針對發行市場的彈性生產模式——賣埠,即先向電影發行市場賣出版權集資,而後拍攝電影。然而,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不僅香港受創,主要市場東南亞國家也同樣是重災區,導致整個香港電影產業搖搖欲墜。
香港電影跌入谷底之際,2002年史詩般的電影《無間道》很快印證香港電影實力猶存。不過,香港電影也很快遇到中國市場的誘惑。2001年中國加入WTO前後,正值中國電影的谷底時刻,中國政府為因應加入WTO之後好萊塢電影的衝擊,於2003年調整電影制度。民營公司可以進入製作、發行與放映等環節,不再只有十六家國有電影廠有拍片權。
也在2003年,中國與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建立更緊密貿易關係的安排》(CEPA),其中電影相關的要點有三:
- 香港電影不受進口配額的限制,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出口分公司統一進口。
- 合拍片等同國產電影待遇,不過,合拍片故事情節或主要人物須與中國有關。
- 在電影工作人員組成方面,香港主創人員不受限制,而中國演員比例不得少於影片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
CEPA中之所以出現上述電影相關的規定,主因或許是在借香港電影之力,加入挽救中國電影的行列。
▲ 2002年史詩般的電影《無間道》印證了香港電影實力猶存。
當香港電影遇上電影審查剪刀手
前述CEPA的文字對台灣讀者應該不陌生,這與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乃至後續中國政府頒布對台灣影視的相關辦法內容相近。只是香港與台灣電影體質不同,台灣善於以藝術電影遊走國際影展,香港則長於通俗的商業電影。然而,中國電影集團進出口公司這家別無分號的壟斷單位,因同時也是營利公司,在市場考量下,中國引進香港電影數量遠較台灣多。
不過,香港電影的北上之路很快遭遇中國電影審查剪刀手的伺候。筆者所整理的表格梳理了香港電影遭刪減的部分案例。其中,最主要的情形多發生在香港電影擅長的警匪片與黑幫電影。在中國視角裡,警匪片必須嚴守歹徒最終被逮的命運,警察也不能是壞人。此外,不合電影原有劇情邏輯的光明結局也時而出現。
片名 | 修改情形 |
---|---|
無間道一(2002) | 劉德華所飾的黑道臥底警察劉建明,在香港版結局裡繼續做警察,中國版則是被捕。 |
大隻佬(2003) | 中國版更名為《大塊頭有大智慧》,電影內容亦大幅更改。劉德華所飾演的大隻佬能在他人身上看到前世因果,或因涉及信仰問題,中國版架構大幅改編,與香港版差異甚大。 |
豪情(2003) | 中國版更名為《天羅地網》,故事情節大幅修改。香港版的故事是古天樂與陳奕迅所飾的年輕人,立志在出版界打響名號,結果誤打誤撞,成了「性書大亨」的喜劇。中國版中增加香港版所無的中國公安角色,與香港警察一起查緝性書。 |
江湖(2004) | 以合拍片身分申請電影審查,因故事血腥灰暗,未能通過,成為CEPA後第一部未能通過審查的電影。 |
旺角黑夜(2004) | 香港版中張柏芝所飾的妓女與吳彥祖所飾的殺手來自中國。中國版中,兩人身分改為來自東南亞。另中國版電影開頭字幕顯示電影情節為一九九六年,亦即香港回歸前的故事,與中國無關。 |
黑社會(2005) | 電影主題是黑社會內部選舉老大的故事,未能通過電影審查之後,電影公司另找人重剪為《龍城歲月》。原版導演杜琪峰拒絕承認這是他的作品。 |
鐵三角(2007) | 電影主題是三個男人為了寶藏一起行動,但也因寶藏爾虞我詐,香港版結尾是其中一人提議,「我們去喝咖啡吧」,但中國版改為「我們去自首吧」。 |
文雀(2008) | 電影主題是四個扒手同時愛上一個女人的故事,中國版結尾加上扒手角度的配音「通過這件事,今後我們要重新做人」。 |
奪命金(2012) | 電影主題是泡沫經濟下人如何應對金錢誘惑。香港版中何韻詩所飾演的銀行專員最終逍遙法外,中國版則是向警方自首。 |
▲ 表格引自李政亮《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2017年,蔚藍出版社,第290-291頁。
合拍片的致命吸引力
《無間道》系列像是香港身分前世今生的追尋,2003年的《無間道三:終極無間》裡加入陳道明中國公安角色,加上這部作品的資金已是中港合資,影像內外又像是後CEPA時代香港電影北上的象徵。
對進軍中國市場的香港影人來說,合拍片才是真正的利基所在,因為合拍片等同中國電影,不受配額限制,且與中國電影同樣享有38%至43%的票房分成。八〇年代、九〇年代香港電影與電視劇乃至流行歌曲曾席捲中國,在香港流行文化的光環下,香港電影的北上之路聲勢起初銳不可擋。
與此同時,合拍片在中國與香港市場的票房差異也更為明顯。2009年暑假檔期的合拍片《竊聽風雲》、《大內密探零零狗》與《麥兜響噹噹》等電影票房,中國與香港的票房差距已達到十倍,這是1949年以來首次出現的狀況,也加劇香港電影人對中國市場的投入。
不過,合拍片雖然票房風光,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首先是故事情節需與中國有關的規定導致「港味」盡失,例如《老鼠愛上貓》(2003)只成了穿上古裝的香港愛情電影;最突兀的或許是香港動漫主角麥兜,自《麥兜故事》(2001)以來,成為深植人心的香港萌形象,但合拍片《麥兜響噹噹》(2009)裡的麥兜卻是在武當山習武。
其次是為了中國市場,香港的前世今生重新再詮釋,將香港與中國近現代史重新縫合。《十月圍城》(2009)以1901年孫文將赴香港秘密開會為主題,陳少白先行前往香港暗中布置,英殖民政府下的富豪之家乃至市井小民齊心讓孫文開會的愛國故事。
類似的手法,也可見於《聽風者》(2012),小說的原著是中國情報員的故事,但合拍之下,也將香港納入,亦即中國建國之初,香港也存在支持中國情報網的愛國力量。除此之外,中國蓬勃發展的市場是香港人的光明未來,也成為香港版主旋律的題材。
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女人本色》問世,這是根據香港通俗小說家兼中國政協委員身分的梁鳳儀同名作品改編,全片主旨在於梁詠琪所飾演的女主角,歷經喪夫等人生創痛之後,最終因為在中國市場的投資獲利得以安穩度日。
▲ 合拍片並非沒有佳作,許鞍華執導的《桃姐》(2012)便是合拍片。
《桃姐》裡中國市場崛起的現實
合拍片並非沒有佳作,許鞍華執導的《桃姐》(2012)便是合拍片。《桃姐》裡的一幕恰為香港電影現狀的描述。飾演電影製作人的劉德華,為了電影北上北京開會,他和徐克、洪金寶在投資老闆面前吵了一架,想做和事佬的老闆只好同意追加預算。這場吵架是假,爭取預算是真,會後三人在餐館吃涮羊肉慶功。
飾演老闆的正是《桃姐》的投資者博納影業的老闆于冬。中國資金主導漸成模式,此外,合拍片有個外溢效果,中國演員不得少於三分之一的規定,使得部分中國演員得以透過與香港演員的合作提高知名度。當年劉德華與張柏芝主演的《老鼠愛上貓》裡,李冰冰還只是個配角。隨著中國影視產業的崛起,中國明星因更接地氣,號召力更勝昔日風光的香港明星。
在此情形下,香港影人得以個人專長與知名度投注於中國電影產業當中,例如陳可辛與徐克,是最具票房實力的香港導演。然而,他們的電影主題漸漸以中國市場取向為主,已與香港漸漸無關,他們合作的演員也多是崛起的中國明星。
總體來說,十多年來大量香港電影人看好中國市場而北上合拍,原來就有光環的香港導演與明星在更大的市場裡或許功成名就,但年輕一代演員就失去舞台,形成斷層。香港電影原來善於生產明星,但比古天樂年輕並有知名度的演員何在?讓人不勝唏噓。
此外,中國電影市場始終是個現實的場所,中國為因應好萊塢再度要求開放,再度活用合拍片機制,近年來分別於2010年、2014年、2015年與法國、韓國、英國等國家簽訂文化協議,也強調合拍片享有中國國產電影待遇。這表示合拍片不再只是侷限於中港合作。
香港電影的未來之路
當香港電影北上風潮十五年之際,香港電影的未來又何去何從?
近年來,香港社會大致在「中國因素」的風雨飄搖中抵抗,從2012年香港反德育及國民教育運動、2014年要求真普選引發的公民不服從運動「雨傘革命」、2015年出版異議書籍的銅鑼灣出版社股東與職員等五人無故失蹤,而後證實在中國受審問訊等事件,新世代孕育了政治意識。
在過去,香港電影鮮少有直接碰觸政治現實的作品,主因在於港英時期殖民政府以「損害香港與鄰近地區友好關係」為由禁映政治題材電影,也因此,香港電影或以英雄、或以臥底、或以黑幫選老大的過程暗喻香港現實。然而,2015年的《十年》直接觸及了香港可能的未來,2016年的《樹大招風》重回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夕那種不確定感,這些都出自年輕一代之手。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電影長期以來是以自由市場模式運作,不過千禧年前後,政府也開始資助扶持電影生產,例如成立於1999年的香港電影發展基金、2005年香港藝術發展局也開始舉辦「鮮浪潮」短片節、2007年開始對港產電影提供融資,這幾年開始活躍的年輕香港導演諸如《七月與安生》的導演曾國祥、《十年》與《樹大招風》的部分導演,在執導這些作品之前都曾參與鮮浪潮的活動。此外,2016年以精神病患為題材的佳作《一念無明》也是電影發展基金資助作品。
可以預見,香港電影的未來還是會在香港本土重新再起,這段路也許會很長,不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