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刺青》的藝妓:刻劃日本女性愛恨交織的經典悲劇
電影世界裡的經典之作繁多,現今,經典電影重新喚起人們的記憶,經常是因為數位修復版的推出,日本導演增村保造1966年的作品《刺青》就是一例。
這部作品的組成元素很有魅力,劇情根據耽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的〈刺青〉與〈謀殺阿豔〉兩部作品改編,這部作品也可視為戰後世代的年輕導演與演員的結晶。導演增村保造是1950年代赴義大利留學的導演,主演的若尾文子更是一代女星,她曾參與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作品的演出,更多的則是與增村保造電影合作,演出的作品多達20部。也因此,2019年年底《刺青》4K數位修復版推出之後,隔年便順勢推出若尾文子電影展。
觀看《刺青》,不僅是看著女主角身上的刺青如何讓一對私奔男女一步步逼向愛恨交纏、最後男主角殺了女主角的悲劇,同時也是閱讀一頁戰後日本電影史。
日本「新浪潮」:戰後電影新世代
1924年出生的導演增村保造,有著日本電影界少有的高學歷,第一高等學校、東京大學法學部,這樣的求學路徑,跟戰前力主電影應由「演員為中心」移轉為「導演至上」的松竹電影製片人城戶四郎一樣,而且同樣地,增村保造也對日本電影帶來了衝擊。
1947年增村保造進入大映電影公司之後,1952年時值義大利政府徵求電影工作者前去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學習,而且費用由義大利政府負擔,在此機緣下,增村保造也再度多了一樣日本電影導演少有的經歷。
增村保造與新藤兼人的對談當中,就曾回顧這段兩年的電影留學之旅。他在義大利期間學習的電影課程,主要從基本訓練開始,每週八小時的電影史課程,從電影問世到德國表現主義乃至戰後初期的歷史,每週看四部電影外加討論,兩年下來看了320部電影。當時,戰後義大利的新寫實主義蔚為潮流,狄西嘉的《單車失竊記》等名作接續問世,電影生態極為活潑,這也展現在電影授課與討論當中。在這樣的氣氛當中,也很自然地讓增村保造比較西方電影與日本電影的差異,並在回到日本之後慢慢發酵。
1954年回到大映的增村保造,開始擔任溝口健二等導演的副導演。1950年代是日本電影在國際影展綻放光彩的時刻,1951年黑澤明的《羅生門》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三年後黑澤明再以《七武士》獲得威尼斯影展銀獅獎,溝口健二也在威尼斯影展當中,以《西鶴一代女》、《雨夜物語》、《山椒大夫》連續三年獲獎;威尼斯影展之外,衣笠貞之助亦於1954年以《地獄門》獲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可以說,增村保造回日本後,就是擔任聲譽如日中天的溝口健二的助理導演。
戰後日本電影除了前述黑澤明等導演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之外,像增村保造、今村昌平、大島渚、深作欣二等戰後才開始拍電影的年輕世代,大約在1950年代末期、1960初期交出處女作。這些年輕導演所面對的社會與電影產製環境,一方面是1950年代末期開始,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所引爆炙熱的政治季節,部分導演或者呼應學生們的主張,或者也交出社會批判的作品。另一方面,1960年前後日本電影產業攀向頂峰,1958年觀影人次達到11億之多,1960年製作的電影數多達547部,這可以說是松竹、東寶、大映、日活、東映幾家大型電影公司片廠制的巔峰。然而,頂峰之後,電影產業逐漸下滑,1970年代片廠制已然瓦解。
可以說,年輕導演們開始活躍的1960年代,在批判的社會氣氛與片廠制的興盛的激盪下,迸發出不同於黑澤明、溝口健二等戰前導演的問題意識與電影表述,這與1960年代法國的新浪潮有相似之處。
增村保造的挑戰與創作特色
增村保造可說是大映的看板導演,生涯共拍了57部作品,其中,48部是在大映所拍,而且題材多樣,既有現實題材,也有像《刺青》這樣的古代題材,足見電影盛世支撐了年輕導演的諸多創作。
按日本電影評論巨匠佐藤忠男的說法,增村保造的作品過半都是佳作,這在片廠制電影量產的年代非常不容易。他的作品類型當中,有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的社會批判視角作品,例如早期的佳作1958年的《巨人與玩具》。影像裡的內容是,幾位同學畢業後進入廣告公司,策劃商品宣傳,彼此也形成瘋狂的競爭關係,電影旨在論述資本主義社會裡,商品扭曲了各樣的人際關係。影像之外的社會現實是,日本經濟不但從戰敗的泥沼中重新站起,甚至以強勁的速度發展,電影所述就像是大眾消費社會的預言。
此外,增村保造的佳作當中,也包括文學作品改編的作品,諸如分別改編自圓山雅也與吉田絃二郎的《妻子告白》與《清作之妻》等。其中,增村保造翻拍最多的作家,就是谷崎潤一郎,包括《刺青》、《癡人之愛》與《卍》三部,這三部也都屬代表作之列。
有趣的是,從翻拍作家也可以看到導演的差異,增村保造曾擔任溝口健二的副導演,不過,兩人對女性角色的定位卻截然不同。溝口健二早年受新派劇的影響,所謂的新派劇,是隨自由民權運動而開展的戲劇,其重要主題之一就是現代社會下身分差異的愛情悲劇。溝口健二名作《白絹之瀑》便是改編自泉鏡花的新派劇作品,其中,哀戚的愛情故事裡,女性總扮演弱勢甚至為男性犧牲奉獻的角色。
與之相較,增村保造1950年末期接受電影評論雜誌訪問時,指出西方女性的形象是理性主義與個人主義,相對之下,日本女性則是壓抑,內心世界無法被呈現,也因此,增村保造的電影中賦予女性更多主體性,這也是他的電影特色。增村保造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恰好與師父溝口健二相反,女主角總是有主見的,圍著女主角身邊繞的男主角最終失去自我,甚至對女主角言聽計從。谷崎潤一郎的耽美主義作品洋溢著官能性、虐戀乃至細微事物的美,增村保造擷取這些元素,並與自己強調的女性主體結合,構成增村保造的作品特色。
讓《刺青》入魂的若尾文子
《刺青》是編劇新藤兼人將谷崎潤一郎的兩篇短篇小說〈刺青〉與〈謀殺阿豔〉統整改編而成。〈刺青〉是谷崎潤一郎1910年發表的作品,可說是他在文學之路上的出道之作。小說主題是江戶的刺青師清吉,希望能在憧憬的女體上以刺青注入自己的靈魂。他果真找尋到理想中的年輕女孩,並在她背上刻下「絡新婦」的蜘蛛圖樣,然而,刺青完成後位置逆轉,女孩性格大變,刺青師對她只有言聽計從。
〈刺青〉當中可以看到谷崎潤一郎作品的基本元素,永井荷風於1911年對包括〈刺青〉在內的幾篇小說大加讚賞,日本文壇中前輩的提攜,基本上奠定其文學之路的有力位置。〈謀殺阿豔〉則是1915年的作品,同樣以江戶時代為背景,商店獨生女阿豔與情投意合的掌櫃新助私奔。然而在途中,從旅店老闆看中阿豔開始,兩人捲入一連串的風波,在此過程中,雙方性格也產生轉變,最終成為新助殺了阿豔的悲劇。
新藤兼人的劇本編寫極具功力,讓《刺青》成為環環相扣、劇情也十分緊湊的作品。新藤兼人也是日本電影的傳奇人物,1912年出生的他,22歲就進入電影公司,一心想當導演的他卻始終未能如願,都在總務、美術等部門工作,導演夢不成,他也試著寫劇本希望能搬上大銀幕,然而,也始終未果。直到戰後,他二刀流的機會才到來。戰後伊始,他開始幫溝口健二等導演寫劇本,得到一定的好評,1947年《電影旬報》年度評價第一、票房也相當亮眼的《安城家的舞會》正是出自新藤兼人的劇本,自此也奠定他編劇的角色。此外,在電影方面,1951年初執導的出道之作《愛妻物語》也是《電影旬報》年度十大作品。
電影《刺青》與小說版略有不同,小說裡女孩原是白紙一張,是背上的絡新婦注入了刺青師的靈魂,使性格劇烈變化。但在電影當中,女主角原本就個性強勢善於精打細算,刺上絡新婦之後,更顯為求生存凶狠的一面。這樣的改寫,其實更符合增村保造的本意,增村保造擷取谷崎潤一郎作品的耽美元素,並不在於增添花絮,而是作為細緻地勾勒主體之用,他更強調的是,這樣的女性主體如何面對仍存的殘酷?
也因此,電影版《刺青》演繹起來難度更高。整部電影由導演與編劇精心打下基礎,而最後讓電影發光的,就是若尾文子精湛的演出。1933年出生的她,20歲在《十代的性典》演出出道之後,旋即受到媒體的注意,並給予「性感女人」的稱號,同一年在溝口健二的《祇園囃子》當中,更證明了她的演技。日本電影原有四大女優——原節子、田中絹代、高峰秀子與山田五十鈴的說法,這四大女優風格各異,但若尾文子與四大女優相較,多了一分性感的神韻。《刺青》裡若尾文子性感依舊,身上刺上絡新婦刺青之後為求生存的冷酷,也讓人想起黑色電影類型中慣有的蛇蠍美女角色。
從導演增村保造、編劇新藤兼人再到一代巨星若尾文子,這是《刺青》經典的理由,也是一頁精彩的日本電影史。
▲ 第23屆台北電影節!(點圖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