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製教父」《無仁義之戰》:翻開戰後日本黑幫電影史 | 李政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和製教父」《無仁義之戰》:翻開戰後日本黑幫電影史

《教父》及《無仁義之戰》電影海報。 圖/取自IMDb
《教父》及《無仁義之戰》電影海報。 圖/取自IMDb

今年是經典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五十週年紀念,台灣不僅有諸如《教父寶典》的專書出版,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也將經典重映。五十年前《教父》在全球震撼登場,日本也不例外。不僅如此,當時東映的長岡田茂社長看了之後,決心拍攝日本版《教父》,這也就是1973年深作欣二的《無仁義之戰》的由來。

長岡田茂的決心,其實是危機感下的決斷。戰後才成立的東映,一度以時代劇風靡一時,然而,日活、松竹等老牌電影公司也推出不同的電影類型作為對抗。步入1960年代,隨著電視的興起,電影產業受到相當的挑戰。在電影景氣下滑的年代裡,他決心以日本版《教父》作為應對,結果《無仁義之戰》大獲成功,不但如此,1973年到1974年之間,連同《無仁義之戰》在內,深作欣二就共導演了五部《無仁義之戰》系列作品。1976年到1977年再開拍三部《新無仁義之戰》系列電影。

《無仁義之戰》是幫派電影的重要轉折,在日本電影史中也有著經典的地位。東映是如何從時代劇一路走到幫派電影?《無仁義之戰》在那些方面承繼《教父》?此外,又如何再現日本幫派?

時代劇與青春風暴的對抗

戰後日本,松竹、東寶、大映、日活等戰前就成立的電影公司,戰後繼續以大公司的規模經營,1949年成立的東映也急起直追,不輸給戰前就成立的四家公司。1952年日本依《舊金山和約》恢復獨立之後,隨著經濟重啟,電影產業也走向黃金年代。1950年代不僅黑澤明、溝口健二、衣笠貞之助等導演在義大利威尼斯影展與法國坎城影展大放異彩,1958年觀影人次更是達到十一億之多,1960年製作的電影數也多達547部。

儘管景氣大好,但要在競爭激烈的電影生態中立足,也要一定的能力,東映憑藉的是什麼?東映的傳奇,就是以時代劇起家。所謂的時代劇,就是以明治維新以前的時代為背景的電影。其中,以赤穗家臣47人為主君復仇為主題的《忠臣藏》是反覆搬上大銀幕的重要作品。

《忠臣藏》電影畫面。 圖/取自IMDb
《忠臣藏》電影畫面。 圖/取自IMDb

《忠臣藏》從小說到戲劇原本就有多個版本,因為人氣不綴,1910年代有「日本電影之父」之稱的牧野省三與人氣演員尾上松之助也開始試圖將之電影化,歷經多次的實驗與創新,終於在1920年代交出較具代表性的《忠臣藏》作品,其中,劍劇是其中的重要元素。而後,不同版本的《忠臣藏》也接續出現。

然而,1945年到1952年日本由GHQ(駐日盟軍總司令)統治,在GHQ統治下,對內容涉及封建效忠與暴力題材的電影加以限制,在此情況下,時代劇的「劍劇」自然無法呈現,時代劇的巨星阪東妻三郎甚至也只能演出沒有劍劇的時代劇。因此在日本恢復獨立之後,戰前原汁原味的時代劇終於得以呈現,主打時代劇的東映大獲成功,「時代劇就看東映」成為東映的宣傳。

東映的時代劇熱潮維持將近十年左右。衰退的原因除了大量拍攝劇情類似的作品讓觀眾感到疲乏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以戰後為背景的青春電影崛起。日活從1956年《太陽的季節》發掘了石原裕次郎之後,石原裕次郎開始以青春巨星之姿拍攝一系列的「太陽族電影」。石原裕次郎身上代表的是戰後一代年輕人轉變中的價值觀——追求個人風格、對美國式生活方式的憧憬等。

1959年,日活再推出小林旭的《拿著吉他的候鳥》(ギターを持った渡り鳥),小林旭隻身在日本各處流浪的候鳥形象外加由他演唱的主題曲,擄獲了年輕人的心,候鳥系列也共拍了九部。

《太陽的季節》和《拿著吉他的候鳥》電影海報。 圖/取自IMDb
《太陽的季節》和《拿著吉他的候鳥》電影海報。 圖/取自IMDb

從時代劇到關注底層小人物的任俠電影

面對日活的青春電影的風暴,各電影公司不得不正面應對。1954年進入松竹的大島渚,1959年開始舉起「松竹新浪潮」的大旗,拍攝一系列批判太陽族電影的作品。

至於東映,也將時代劇進行變革。1963年的《人生劇場.飛車角》被視為「任俠電影」的起點。按春日太一2021年的《極道電影入門》(やくざ映画入門)一書的說法,所謂的任俠指透過身體實現濟弱扶傾,這也就是「任俠道」、「任俠精神」。此外,犧牲自己與逞惡揚善也是任俠精神的一環。

東映的任俠電影可以《人生劇場.飛車角》為例說明。這部作品時代背景設定戰前的大正,主角飛車角跟女主角阿樋,兩人為愛情私奔離開家鄉。初抵他鄉,只能投靠親戚。未料,親戚與幫派人士爭吵,受到親戚照顧的飛車角基於人情義理,夥同兄弟宮川健出面,鬥毆中飛車角殺死對方,因而入獄五年。其間,宮川健一方面與阿樋產生情愫,一方面內心對飛車角極為愧疚。

任俠的生活就是打殺的世界,出獄之後,飛車角既面對阿樋與宮川健在一起的事實,也無法掙脫打殺的宿命,飛車角就是悲劇的縮影。電影的最後,是飛車角見到阿樋,告訴她「來世再相逢」!而後迎向一場打殺。在這裡,可以看到東映任俠電影的基本內涵:跟時代劇相同是以古代為背景,不過,時代背景較為現代。跟時代劇不同的是,時代劇的主題經常是忠君,任俠電影則是以底層的無名小人物為主角。此外,電影中有濃厚的人情義理元素,男人之間道義與愛情的決斷也是其中的核心。

《人生劇場.飛車角》爆發人氣,續集乃至俠客題材的電影接續拍攝。飾演飛車角的鶴田浩二與宮川健的高倉健,則成為東映任俠電影的兩大招牌。有趣的是,任俠電影的觀眾群,不但包括原來喜愛時代劇的群體,1960年代正是日本反安保鬥爭的「政治的季節」,任俠電影也深受學生運動學生的喜愛。主要原因在於電影中底層俠客英雄的形象,與學生運動學生反權力的處境頗為相似。

《人生劇場.飛車角》劇照。 圖/取自東映チャンネルtwitter帳號
《人生劇場.飛車角》劇照。 圖/取自東映チャンネルtwitter帳號

電視興起的挑戰,「實錄」幫派電影登場

東映拍攝任俠電影時,日本電影產業已開始面臨電視興起的挑戰而走下坡。1955年日本步入經濟高度成長期之初,電視機、洗衣機與冰箱就成為「三神器」。伴隨1959年皇太子婚禮的轉播,電視機進一步普及。1964年東京奧運之際,電視機普及率已突破90%。各國的電影史中,都有電影發展受到電視威脅的一章,日本也不例外,1969年日活賣掉片廠、1971年大映破產,足見不景氣的風暴。

各家電影公司自然也想盡辦法應對,較為知名的是日活於1971年推出第一部的「羅曼情色電影」。至於東映,狀況也沒有很好。東映的對應方式是一邊處理旗下企業,一邊構思新的方向。

就處理旗下企業來說,當時的岡田茂社長不得不在1972年賣掉1954年開始經營的職業棒球隊東映飛人隊(東映フライヤーズ),這也是今日大家熟悉的北海道火腿鬥士隊的前身。就拍片方向來說,東映從1963年《人生劇場.飛車角》開始,截至1972年十年間共拍了235部任俠電影,此前東映時代劇十年風光的經驗來看,是轉換電影類型的時刻。岡田茂社長看到《教父》在日本叫好又叫座,1972年7月15日上映之後,七個星期便有一百萬人次的觀眾,決定拍攝日本版的《教父》。

但日本版的《教父》如何開始?最快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1972年作家飯干晃一在雜誌連載〈廣島幫派.流血20年的紀錄:無仁義之戰〉的文章。這個專題的連載,是飯干晃一根據親身參與幫派火拼、服刑中的美能幸三的筆記修改而成。1965年至1970年美能幸三於監獄服刑,這段期間,他以七百張四百字稿紙詳述幫派分合乃至火拼的過程。光從約二十八萬字的數量來看,就可知鉅細靡遺。

1972年義大利電影《大時代》(The Valachi Papers)上映,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黑手黨成員Joseph Valachi在美國眾議院的聽證會中,供述了黑手黨的活動情況,電影就以此為基礎拍攝。日本上映之際,媒體以「實錄」稱呼。同樣根據黑道成員公開的《無仁義之戰》也被稱為「實錄電影」,自此,東映從任俠電影向實錄幫派電影發展。

《無仁義之戰:廣島死鬥》電影畫面。 圖/取自IMDb
《無仁義之戰:廣島死鬥》電影畫面。 圖/取自IMDb

《無仁義之戰》VS.《教父》

《無仁義之戰》的導演深作欣二,1953年就進入東映,1960年代就以動作電影奠定名聲,《無仁義之戰》更讓他在影史中留名。《無仁義之戰》的精彩之處在於從國際與日本局勢變動乃至地方政治勢力的脈絡下,帶出廣島吳市山居組與土居組的惡鬥。

電影中的對白「我們本來就不是兄弟,是社會把我們變成兄弟」,精彩地詮釋了菅原文太所飾演的廣能昌三的幫派人生歷程。他的憤怒與屈辱,就從GHQ統治下日本女性差點被美國大兵強暴、有人痛毆大兵,但日本警察卻喊著不能打美國軍人開始。戰後日本百廢待舉,在那資源貧乏的年代裡,廣能昌三的憤怒無以解決,他只能是加入幫派維持自身的生存。

電影片名中的無仁義意味著什麼?按前述春日太一的《極道電影入門》說法,任俠與仁義意思類似。不過,如果就東映電影的脈絡來看,從時代劇到任俠電影,時代背景逐漸靠近現代,《無仁義之戰》更是將背景放在當代。無仁義之戰的深意,也在於用仁義作為戰後社會變遷的觀察指標。

圖為1960年東京銀座安保抗爭遊行。 圖/美聯社
圖為1960年東京銀座安保抗爭遊行。 圖/美聯社

仁義有古味,這些展現在日本幫派的儀式當中,例如眾人飲酒立誓為同甘共苦的兄弟,小酒杯成為信物。此外,對別的幫派歉意,又有割小指以示誠意的儀式。然而,仁義終究不敵利益。幫派之間為了擴展地盤而起的火拼、策反敵對幫派中人的叛變等。《無仁義之戰》精彩的地方,在於並未把幫派火拼僅僅放在幫派駁火的層次。

韓戰爆發,運輸業成為幫派的利基,為了這些利基又需要地方議員的幫忙,幫派與地方政治相互依持。隨著幫派經營的事業項目擴大,幫派老大與成員之間的關係應該如何分配利益?在幫派內部衝突過程當中,老大也不是以仁義統帥,而試圖策動內部衝突的兩方,讓雙方陷於生死鬥之後坐收漁翁之利。簡言之,幫派不再是仁義的聚合,利益成為一切。為此,地方政治、幫派與人性緊緊纏繞,成為一段日本戰後社會史。

值得一提的是,《無仁義之戰》是「日本版教父」,哪些部份可與《教父》相比較?形式上,《無仁義之戰》確實參考了部份《教父》暴力美學的鏡頭。當然,作為日本版教父,也融入了日本幫派的儀式。不過,最根本的差異,應該是故事結構的差異。

《教父》裡,承繼家族事業艾爾.帕西諾所飾的麥可.柯里昂,有個馬龍白蘭度主演的偉大父親維托.柯里昂,他為家族事業打下根基。但是,在《無仁義之戰》裡,廣能昌三卻有個懦弱的老大,這個老大總是動之以情甚至幾乎是請求的姿態,要廣能昌三幫他處理種種難題。重點就在於廣能昌三明明有更好的選擇,但他總是聽從懦弱老大的話。廣能昌三對位居高位老大的自願性服從,也可說是對日本人性格的批判!

《無仁義之戰:代理戰爭》劇照。 圖/取自映画.com
《無仁義之戰:代理戰爭》劇照。 圖/取自映画.com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