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不胡說》:從不愛洗澡到洗澡的台灣沐浴史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台灣史不胡說》:從不愛洗澡到洗澡的台灣沐浴史

北投溫泉博物館,原為1913年興建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圖/新華社
北投溫泉博物館,原為1913年興建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圖/新華社

洗澡可以說是人生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程序。在中外歷史上,因為洗澡而爆紅的人很多。

像是漢朝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因為洗澡被漢成帝偷看,而成為知名的性騷擾受害者,漢成帝則是歷史認證的偷窺狂。唐朝楊貴妃不過是到華清池洗個澡,就開啟了「為著生活每天就來洗身軀」、新承恩澤的輝煌歲月。

洗澡不如洗衣服

洗澡又被稱為「沐浴」,但是「沐」跟「浴」原本是指兩種不同的動作,「沐」是淋浴,「浴」則是泡澡。

日治初期,有位叫做佐倉孫三的日本人警察,因其職務而與台灣社會有較多的接觸,在他寫的《台風雜記》裡面提到:

台人不厭物之污穢。凡自飲食器具至家室井池,塵埃堆積、發異臭而不毫介意。且垢膩滿肌膚,不施沐浴,可怪矣!

又說「台人不好湯浴。塵垢充體,則以湯水洗拭手足耳,是以身體常有異臭。」在他眼中,台灣人不愛洗澡,常常只是擦洗手腳,只有在夏天會開名曰「盆池」的浴場,但也不過是一個大桶子裝熱水來洗身體而已,不算泡澡。

根據佐倉觀察,比起福佬人,客家人比較愛洗澡,「女不裹腳,男喜沐浴」。

妙的是,漢人不愛洗澡卻愛洗衣服,因為不常洗澡,衣服容易髒,所以不問河水、池水,只要有水就拿起棍棒又洗又打,「至微無塵埃而後止」。洗衫不洗身,治標不治本,清潔只做半套。

片岡巖是日治時期有名的台灣風俗紀錄者,在他1921年出版的《台灣風俗誌》中,曾有篇文章記錄了台灣人一日的生活。

在有關洗澡的片段裡面,他說:

台灣人在晚餐結束後洗澡,這和內地人入浴相仿,夏天是每天,冬天大概7天1次或10天1次,此外尚有在盆中注入溫水,將手巾濡濕後擦拭的做法。近來也可看到至湯屋去入浴者逐漸增加,不過婦女則感到害羞而不太去……

從片岡巖的說法可知,原來台灣人近百年前也是習慣在晚餐後洗澡,不過洗澡的頻率則隨著季節而有不同。

日治初期日本人所見的台灣澡堂風景。 圖/玉山社提供
日治初期日本人所見的台灣澡堂風景。 圖/玉山社提供

我一天都泡好幾次呢!

台灣人縮短不洗澡的時間,養成較密集洗澡的習慣,和日治之後官方積極蓋浴場的政策有密切的關係。

台灣島上有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到處有溫泉,據紀錄,台灣第一座公共浴場,是1905年11月由台灣婦人慈善會在北投所經營的舊公共浴場。為了推廣個人衛生,官方利用公共衛生費在各地開設公共浴場,以低廉的費用獎勵民眾泡澡。

佐倉孫三就曾說「日人渡台以來,到處設浴堂以待客,清泉滾滾然,溫湯滾滾然,可以沐矣,可以浴矣」,有溫泉的地方就有溫泉浴場,沒有溫泉的地方,也有可以提供熱水的澡堂。

根據1938年底的統計,當時台灣各地已經有53座公共浴場,台北州下的北投、草山、礁溪,台南州下的關子嶺,高雄州下的四重溪,台東廳的知本,花蓮港廳的瑞穗,都是遠近馳名的溫泉浴場。

當年在高雄西子灣海水浴場裡,甚至有引海水加熱的「溫浴場」,夠有噱頭吧?

作為洗澡的硬體設備,大家坦胸露背來相見的「浴場」是否符合台灣人對於身體隱私的習慣?

在日本人所開設的浴場中,人來人往,多人共泡一湯,早期有些台灣人不解其流程,認為去浴場就是用眾人洗頭、洗屁股的汙水來洗臉、洗澡、洗頭髮,一點也不衛生而不願意加入。

但是後來了解入浴前須潔淨身體才能入池的規則,也就漸漸接受了在澡堂之內赤身裸體,養成洗澡的習慣。

※ 本文摘編自《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圖為瀧乃湯,新北投溫泉區現存最古老的日式泡湯浴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瀧乃湯,新北投溫泉區現存最古老的日式泡湯浴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
作者:蔡蕙頻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9/02/12

《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書封。 圖/玉山社提供
《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書封。 圖/玉山社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