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不要談政治?說服父母最不可能成功,卻也最不想放棄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在家不要談政治?說服父母最不可能成功,卻也最不想放棄

父母與子女的困獸之鬥,自開天闢地以來便存在,只是現在被困在名為政治的競技場上。 圖/路透社
父母與子女的困獸之鬥,自開天闢地以來便存在,只是現在被困在名為政治的競技場上。 圖/路透社

若說朋友、伴侶之間吵政治是複製彼此的原生家庭經驗,那麼親人的政治衝突就是源源本本深植於彼此內心。一個人和父母、手足及其他近親的關係是切不斷的;就算離開故鄉,改名換姓,改變宗教信仰或黨派傾向,也無法徹底擺脫原生家庭,因為我們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會一直存於心中,並影響之後人生的所有親密關係。

小至一個不贊成的眼神或負面評論,大至被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姊妹刪臉書好友,或叫你不用參加假日的家庭聚會,甚至因支持不同候選人而成為家族中的不受歡迎人物,都會使關係更緊張,有時會演變成難以挽回的局面,且若是忽視或是擺爛,就會越來越難和好,造成親人間永久失和。而在每個案例中發生的事情,都並非政治意識對立所引發,而是源於更根本的問題。

披上政治外衣的爭執:父母與子女之間最難解

在所有類型的家庭衝突之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爭執是最難解也最痛苦的,往往歷時最長,傷人最深,並能追溯到最久遠的過去。吵架的內容無關緊要,而是與愛、身分認同、接納認可、自我表達及自主權等議題息息相關,它們會帶來最強烈的挫折與無助感,甚至會造成宛如末日到來的絕望感。

有些子女(包含已為人父母的成年人)對於和父母溝通感到絕望,或是在某些淒慘的案例中,父母覺得被自己的孩子拋棄了。這些父母與子女的困獸之鬥,自開天闢地以來便存在,只是現在被困在名為政治的競技場上。

他們會為不同的新聞議題或政黨傾向爭吵,但爭吵的模式總是不知不覺一再重複,到後來都感到麻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完全無法分析當下的狀況,更不用說認清自己做了什麼事情導致爭吵不斷延續。若想改變這個惡性循環,必須先意識到有這個情況。

為什麼親人間的爭執會披上政治外衣呢?因為各黨派的主張時常渲染力很強,讓人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以致難以看清爭吵下的潛在主題。媒體的誇張言論猶如火上澆油,合理化了人們的暴怒(並埋藏了怒氣的真實來源)。且現在只需以不同觀點作為藉口,便能掩飾所有不能容忍也不該容忍的攻擊。尤其是最近,政治成了表達許多情緒的方便媒介;關係越親近的人,就借題發揮吵得越兇。

為什麼親人間的爭執會披上政治外衣呢?因為各黨派的主張時常渲染力很強,讓人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為什麼親人間的爭執會披上政治外衣呢?因為各黨派的主張時常渲染力很強,讓人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子女說服父母:最不可能成功,卻也最不想放棄

在長大成年後的子女心中,政治爭執也有另一層新的意義。面對父母老去、失去健康的人生困境,心痛、焦慮使他們緊緊抓住表面上的爭執,否則一旦往內心看去,就無可避免地得去面對父母即將離去的失落及崩潰,以及承認多年來破壞親子關係的問題將永遠無法解決。最痛苦的衝突莫過於此,當你渴望溝通,卻發現對方已經不在人世了。

比起改變其他人的想法,說服年邁的父母從反對轉為支持,或是試圖和已經失去理智的父母進行理性對話,才是最痛苦的,雖然最不可能成功,卻也最不想放棄。一致的政治立場已經被當作感情和睦的象徵,因此當父母老去,解決分歧就變得更為急迫了。改變父母政治立場是難以企及的目標,成年子女時常將它視為最後一次機會,以爭取從不曾得到的肯定。

沒幾個人能接受再努力也不會被讚賞或認同,所以不管對方是裝糊塗,還是真的聽不進去,人們還是會一直努力想讓對方改觀,即使徒勞也不認輸。然而,放棄對成功的期盼,不再白費工夫,才是健康的態度,也能放自己自由。要接受關係當中並非所有事情都能改變,這是必要的一步。在父母在世時終結爭吵,便能提早開始消化喪親的悲傷。

政治立場的衝突會激起強烈的情緒,並讓人有正當的理由爆發出來,藉由激動人心的外在事物,轉移對生病、年老及死亡的恐懼與憤怒。這解釋了為何有些政治爭執會激烈到令人害怕焦慮,有些人向我表示,他們的配偶或是父母之一得介入,防止吵架的雙方打起來。

然而,在一些案例中,我們的一次訪談卻為他們帶來了意料之外的幫助:成年子女開始爭取家人的支持,為好戰的父親或母親尋求心理諮商或醫療協助,還有一個案例,是父親主動尋求醫療協助。結果,家庭戰爭的情況大幅改善。

說服年邁的父母從反對轉為支持,或是試圖和已經失去理智的父母進行理性對話,是最痛苦的。 圖/美聯社
說服年邁的父母從反對轉為支持,或是試圖和已經失去理智的父母進行理性對話,是最痛苦的。 圖/美聯社

母女之間會選擇逃避衝突

母女之間因政治立場吵架有個特點不同於其他的親子爭執。這個特點至少在自願討論政治的母女身上能看到,那就是攻擊性的情緒不會爆發出來,並且會被迅速地隱藏起來。母女之間若有意識形態分歧,吵起來也其他家人之間一樣激烈,但引起的焦慮感卻更嚴重,因為母女更擔憂分歧會破壞彼此的親密關係,或是喪失對方的喜愛與重視。

母女雙方時常表明,自己實在無法理解對方的政治立場。有位憤怒的母親說:「我們可沒這樣教過她。」有位不知所措的女兒則說:「除了政治之外,我們很親密。」母女間會放棄討論任何議題,或不再表達互動時的感受。相較之下,兒子則傾向不屈不撓地嘗試與固執己見的父母溝通,甚至不斷地起正面爭執。當兩位女性意見不合,就都不想直接提起任何引起對方憤怒的話題,幾乎可說是逃避衝突,這是一般女性會有的典型反應。

女性間持有不同觀點時,雖然很少大吼大叫,卻透過很多舉動隱約向對方施加精神壓力,像是翻白眼、脫口而出的批評、不贊同的眼神。這些細微的言行依然清楚地表達了否定的意思。也有很多女性採取被動攻擊的行為:有一位右派的女兒為了拓展進步派母親的世界觀,幫她訂閱了《華爾街日報》,但她母親表示,根本不想照它的立場改變觀點。女兒說服自己,這是母親向她討的「禮物」。

但從這位女兒敘述的對話中,我覺得她母親只是避免關係變緊張,才順著她的意。當她之後請女兒不要再續訂,女兒卻認為這是對她個人的侮辱。在我看來,這兩個人都在對彼此發出無聲的尖叫訊號,但雙方都不敢接收。

女性往往會草草結束威脅到彼此關係的話題,永不再提起。但她們還是耿耿於懷,內心也可能被劃下深深的傷。

※ 本文摘自《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第三章,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
作者:珍.賽佛(Jeanne Safer)
譯者:劉議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12/17

《在家不要談政治》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在家不要談政治》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