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樂/《在人民之間》:定格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的草根轉身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趙思樂/《在人民之間》:定格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的草根轉身

「知識分子」這個概念,自「八九學運」以鎮壓收場後便在中國逐漸衰微。圖為當年參與八九學運的中國大學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知識分子」這個概念,自「八九學運」以鎮壓收場後便在中國逐漸衰微。圖為當年參與八九學運的中國大學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文:趙思樂:前中國時政記者、現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生)

「知識分子」這個概念,自「八九學運」以鎮壓收場後便在中國逐漸衰微。及至現在,「公共知識分子」或者其縮略語「公知」,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網路話語中幾乎成了罵人的詞彙,指高高在上地指點江山以博取粉絲和社會地位的投機者,有時還暗含崇拜西方、給政府添亂的指控,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魏簡則在本書中提出,九○年代以來,知識分子群體並非在中國匿跡,而是轉換了存在和表達的形式。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究竟為何?

魏簡認為,當代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知識菁英階級,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更獨立於體制、更草根,他們不執著於討論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等宏大議題,而是將目光集中於特定社會議題、弱勢群體,用更專業化的討論介入公共話語——魏簡將這種新型知識群體定義為「民間知識分子」。

為了在學術脈絡中定位這一觀點,魏簡比較了布赫迪厄和傅柯對知識分子的定義。布赫迪厄始終將知識分子理解為菁英階層的一部分,他們利用在專業領域積累的聲望對政治議題發聲。而傅柯則更重視知識分子的專業見解,將「特殊知識分子」定義為基於其專業造詣參與到特定議題的公共討論中的人,這種對具體事務的討論也使得他們更貼近大眾。魏簡認為,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無疑是傅柯式」。

魏簡隨後透過五個分主題的研究,描繪「傅柯式」的中國知識分子。首先,魏簡詳細解讀了王小波的雜文對知識分子的批判和倡議。王小波被九○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知識群體奉為圭臬,他對傳統文人的泛道德化和家國情懷的諷刺,及對自由和理性的推崇,都極大地影響和反應了九○年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轉向。

如果說對王小波的文本解讀是為全書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描繪定下基調的話,魏簡在其後四章對中國民間史家、獨立導演、草根專業人士和民間言論群體的詳細記述,則是為中國的新型知識群體勾勒出了極為具體的面貌:他們在體制的打壓和收編的夾縫中求生;他們關注「中國崛起」的宏大敘事下隱匿的真相,無論是反右和大饑荒受難者的口述史,還是農民工、訪民等弱勢群體的社會境遇;他們構建一個個帶有烏托邦意味的、獨立又聯結的社群,一度形成了一張平行於主流的社會網絡——至少在習近平對民間社會的打壓全面來臨以前。

魏簡的研究和紀錄是珍貴的。極少有人對王小波對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影響進行系統性解讀,也極少有正式出版物綜述中國民間史學和獨立電影的成就和樣態。草根專業人士,如維權律師和獨立學者,及民間言論群體,如部落客和非主流文化人,雖受到一定的外界關注,但針對其的研究遠未及其豐富性。從反映一個民間中國、尤其是知識分子群體的角度,《在人民之間》有其無庸置疑的貢獻。

王小波被九○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知識群體奉為圭臬,他對傳統文人的泛道德化和家國情懷的諷刺,及對自由和理性的推崇,都極大地影響和反應了九○年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轉向。圖為當年參與八九學運的中國大學生。 圖/美聯社
王小波被九○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知識群體奉為圭臬,他對傳統文人的泛道德化和家國情懷的諷刺,及對自由和理性的推崇,都極大地影響和反應了九○年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轉向。圖為當年參與八九學運的中國大學生。 圖/美聯社

中國當代知識分子何去何從?

從學術的角度來說,魏簡本書在記述上的優勢也有可能被視為它可商榷的地方。首先,本書在研究上主要是「描述式」而非「因果式」的:它致力於展現一種此前鮮被注視的現象,而非企圖解釋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但作為講述一種「轉變」的專著——中國知識分子從家國天下的菁英轉變為關注具體草根議題的專家——讀者難免在閱讀時不斷想問,這種轉變是為什麼,如果期待在本書中獲得一個明確的答案,恐怕是要失望。然而,若讀者能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一個特定時空中發生的故事,尤其是這樣一個對中國社會意義深遠的故事,而後在自己心中或從更多的閱讀中形成關於「為什麼」的假說,這或許是更誠懇也更有裨益的知識傳遞過程。

另外,從嚴格的方法論角度,魏簡此書恐怕難免受到一些學術同仁的質疑。哪些中國知識分子會被呈現在此書中,用於對「民間知識分子」特徵的論證?被呈現的知識分子又被以什麼標準劃分在不同的類型?這些類型能否涵蓋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的主要面向?相信魏簡在這些方面都做過深入的思考,但在此書中的說明並不十分清晰。在筆者與魏簡的書信往來中,魏簡承認材料的納入和選取主要基於他個人的大量閱讀和與中國知識群體的親身接觸,這固然展現了他驚人的學術投入和才能,但也在材料的「全面」和「客觀」程度上留下了仁者見仁的空間。

在以上兩段吹毛求疵的「批評」之後,筆者認為,對於這樣一本論述中國鮮為人知的面向的研究專著,必須回到評價其價值的最關鍵問題:它是否抓住了一個重要面向的本質特徵,並為其作了可靠的呈現?作為研究和書寫中國民間運動多年的記者和作者,我認為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中國的新興知識群體,更傾向於討論具體的社會問題,在自我定位和關注上更接近於社會底層和弱勢群體,而魏簡此書為這一重要現象作了可敬、可信的論述。

從反映一個民間中國、尤其是知識分子群體的角度,《在人民之間》有其無庸置疑的貢獻。圖為八九學運現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反映一個民間中國、尤其是知識分子群體的角度,《在人民之間》有其無庸置疑的貢獻。圖為八九學運現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本文為《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推薦序,聯經出版授權刊登。


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
作者:魏簡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2

《在人民之間》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在人民之間》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