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樂/「小時不讀書,長大當工人」:技術與學歷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吳曉樂/「小時不讀書,長大當工人」:技術與學歷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圖為台劇《做工的人》劇照。 圖/公視提供
圖為台劇《做工的人》劇照。 圖/公視提供

翻開這本《我的黑手父親》,我沒有一刻停止想起我的父母親。

他們的形象與本書所勾勒的人物有極高的疊合。家父原從事物流,隨著身體不堪重負轉型成小黃司機;母親十三歲那年,孤身從澎湖上船,走入高雄加工出口區,踩著鐵馬在廠區穿梭,大把青春歲月化為一枚敬業的螺絲釘。後來她跟隨丈夫,於台中落地生根,數度易業,後以清潔為主。

他們的長女,我,一路從中女中讀到台大,逐日從同儕的家庭背景感受到某種「階級篩選」的漸層,友人父母多有醫師、律師、建築師、會計師等,他們高度期盼,想方設法,以求孩子「克紹箕裘」,我轉身回望我的家庭,恍然大悟,屬於工人子女的故事得重新寫過。

工人父母與高學歷子女

俗諺有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意指父母對子女影響深遠。然而工人父母往往反其道而行,他們一心念想子女,踏上與自身截然不同的職涯,不惜以否認自己的方式肯定孩子的成就。我的父母並不忌諱讓我親見他們的工作現場,父親接送我上下學,我也曾經陪同我媽進入不同業主家屋賣命灑掃、刮除陳垢,然而兩老也會明白提醒我「界線」的存在,我不只一次從他們口中聽到「妳是拿筆的,以後吹冷氣,靠動腦賺錢,不要像我們一樣靠身體,老了這也痛,那也痛」。

從謝嘉心的書寫,我一再辨讀到自身曾有的不安與困惑:若父母不是試圖抹消,就是省略他們勞動的痕跡,人子如何看待、親近、甚至敬重自己的出身?另一個問題是,界線以何為判準?承認界線的同時,我們如何想像流動的方向?

本書以作者父親的職業——拖車師傅的工作現場,深入探究職業技術的價值與學歷證照之間的緊張關係,兩者間本應相互牽成輔證,但因台灣社會長期側重「文憑」,日積月累「污染」了我們的心證。作家胡淑雯亦曾在〈奸細〉一文,寫出了這種主義如何打擾了我們的舌頭,「我爸是開計程車的,我媽是開雜貨店的,叔叔是擺地攤的。我家左邊是做木工的,右邊是賣魚的,再往右是賣菜的,對面是賣羹麵的。我們是沒有職銜的,做事的」。

書中強調拖車師傅的養成仰賴大量的「默會知識」,意即「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知識,換句話說,知識含量絕對不低,只是傳遞過程並不經由文字語言,而是發自不可視、難以測量的身體五感,要將這些絕技轉換成專業證照,不僅轉換上自有難度,比率也相當有限,最具體的呈現莫過於謝嘉心寫到博士學歷的弟弟因工作需求,也得學習操作天車,進而與父親的工作產生交集。

父子倆養成背景不同,取徑方法自然有別,弟弟喃喃背誦流程,父親則早已從長期的浸潤,深刻「體會」如何操作這碩大無朋的機械。又,書中師傅反覆提及工人得「忍受曝曬」,與文人「寒窗苦讀」的形象產生了有趣的溫差,平平是接受層層試煉而鍛鑄出的複雜心智,卻因人們認知的差距而引發後續一連串歧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兩代人的重新匯流

我的家族有些長輩也跟書中的拖車師傅一樣,是「師仔工」,興致一來,也道起從前集體學習的逸事,但若我追問下去,他們卻赧然揮手,稱往事不值一提。慶幸作者翔實記錄師徒制的背景與轉進,我找著了長輩生命史失落的幾塊拼圖,更十分認同作者的結論,台灣古早社會的師徒制與學校教育各有值得師法之長處,一味以今賤古會讓我們錯失了許多明媚的風景。

人在錨定個人座標時,很難不從出身伊始,若對我們父母的認識是一片空白,又何以勾勒自身的樣貌?我自法律系畢業後,父母以為我將考取執照,順遂地「食人頭路」,享受相對恆定的生活品質,不若他們按件計酬,看景氣吃飯。豈料我一意孤行,幾經周折,今已開立工作室,以文字工作維生,獨立接案,盈虧自負。有時為了田野調查,千山萬水,曬得頭暈眼花,母親一度唸我踏上她跟父親的老路,我則無賴還以「誰叫妳屬鼠,老鼠的孩子也想打洞啊」,見我果斷,母親索性傳授她的做事心法,「客戶通常從妳經手過的作品來判斷妳的才調,千萬不能濫竽充數,傷及口碑」,「與人為善絕不是壞事」,「案件越困難,越能磨練出好技術」,許多台詞都與書中師傅所述有著高度的重疊;而母親從社區大樓、汽車旅館、星級飯店,直到她認定自己足以應付多元的傢俱材質與清潔需求,才踏入按時薪算、競爭激烈的居家清潔,更與書中師傅以「跳槽」來增進技藝的歷程不謀而合。

如今,「老花眼」成了我的父母閱讀上的阻難,我閒暇之餘也為他們「讀」書。日前我猜測《我的黑手父親》應能投其所好,俐落「獻聲」說法,也同他們一起斟酌書中台語讀音,兩老對於作者祖父拖著滿載家當的手拉車,自台南翻山越嶺至台東一段格外有共鳴,分別說起我的先輩們數十年前是怎地謀算、尋覓開枝散葉的一方水土。書中每個人物都是台灣經濟變遷的縮影,我們從中感知到社會的物質、文化氛圍如何與個體的心性產生耦合,交織出一則則有機且饒富生命力的故事。謹以我父母的結論闔起整篇文章,「這個作者寫出了我們那個年代的故事與精神」。

※ 本文為《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推薦序,游擊文化授權刊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作者:謝嘉心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21/11/03

《我的黑手父親》書封。 圖/游擊文化提供
《我的黑手父親》書封。 圖/游擊文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