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弘/《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諸眾成城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王志弘/《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諸眾成城

圖為疫情下位在南韓首爾市的明洞商業區。 圖/法新社
圖為疫情下位在南韓首爾市的明洞商業區。 圖/法新社

(※ 文: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英國人文地理學者瑪西(Doreen Massey)曾謂,城市是眾多故事交會的所在,構成了開放的密集狀態(open intensity)。這個定義凸顯了城市具有高度異質性及持續變動的特徵,但「說故事」更是關鍵。

詳言之,城市是多重差異並置對照的所在,也因為這些差異而激發了協作與衝突、支配與抵抗、保守與創新、順服與偏離的紛雜動態,交織著難以言喻的歡愉、狂喜、刺激、恐慌、憂鬱和痛苦。面對如此複雜且蘊含張力的城市慾望之流,故事是在一團混亂中梳理出諸多時空場景,並予以串接的敘事線。有了故事,才好了解城市、世界、自我與他人;或者說,故事本身正是城市世界的關鍵環節。

立即迸現的問題是:要說什麼樣的故事、如何說,以及由誰來說。2015年,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團隊編寫《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嘗試訴說台北的抗爭者和邊緣人的故事,卻特意嵌入旅遊指南的形式,遊走於主流與逆反之間。

《叛民城市》的起心動念,除了承自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哈維(David Harvey)針對19世紀巴黎改造,以及當代巴爾的摩(Baltimore)城市再發展的批判性檢視,凸顯國家權威、資本力量和勞工反叛的都市鬥爭史,還可以溯自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都市寓言《看不見的城市》。卡爾維諾在全書最後的提醒,是我日後教研工作的圭臬:

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痛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圖為民眾正在進場參加《2021 World K-Pop Concert》。 圖/美聯社
圖為民眾正在進場參加《2021 World K-Pop Concert》。 圖/美聯社

從台北再進入首爾:叛民成為流動的存在

《叛民城市》作為另類城市書寫的實驗,嘗試在繁華光景中指認地獄的隱約存在,同時銘記那些陷入地獄又抗拒地獄者──叛民──的身影形跡。《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的著述與編譯團隊自承立足於台北版《叛民城市》,延續「叛民」身為抗爭者和邊緣人群的雙重特徵,但更強調叛民是流動的存在,而非固定的身分與言行。叛民原本即在主流秩序中順服謀生,但主流秩序的運作卻持續生產出各種叛民。再者,新興的主流與叛民也會在各種社會力量的遞變與衝突之間萌生。

《叛民城市》的故事經由翻譯而在韓國流傳,引動了《翻轉首爾》的著述,可說是城市開放密集狀態中,跨界流動牽起的因緣,也開啟了首爾和台北的雙城對映和相互參照。在首爾街區景象與歷史的生動描寫中,讀者必然會尋思,台北乃至於台灣各地城鎮的類似場景和記憶,作者也刻意召喚了這樣的對照。

《翻轉首爾》首先以中國、日本與美國在城市中的歷史性現身,來架設國族尺度的他者/我們的理解框架,立即令人揣想台灣的類似處境及其相應的空間區位。接著,首爾的江南新市區對照著台北東區,以及林蔭道商圈、仕紳化、整形美容聖地、補習街、廉租房間、老人、性工作者與同志、大學周邊景觀、都市更新與拆遷抗爭、時尚專區與成衣產業、橋梁自殺勝地、河川景觀化,以迄財閥權勢、國家暴力與民眾生存的另一層他者/我們框架,無一不有台北和台灣的版本。

於是,讀者在跟隨書中敘述而進入首爾時空逡巡之際,台北也會不斷以疊影姿態浮現。換言之,《翻轉首爾》不僅以19個場景帶領我們穿梭首爾,考掘觀光符號之外的歷史地理和人性試煉,也誘使我們反身思索,甚至重新體驗台北的人文風景。

圖為位在南韓首爾市鐘路區的光化門,為著名觀光景點。 圖/新華社
圖為位在南韓首爾市鐘路區的光化門,為著名觀光景點。 圖/新華社

從「叛民」到「諸眾」:城市的多樣貌

《翻轉首爾》漂亮接下《叛民城市》擊發的球,也引發了我們還可以如何書寫城市的課題。在鎖定叛民為主角,或者說,以批判視角檢視城市的權力構造與縫隙中的庶民生存的策略下,都市社會中的諸多差異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延續這些社會差異,更細緻描摩不同階級、性別、族群、性傾向、身心狀態、世代、職業、地區人群的生活樣貌和軌跡,呈現他們的關切、哀愁與企盼。換言之,我們可以將「叛民」拓展成為「諸眾」(multitude),觀察城市形構的更多面向。

更進一步,諸眾可以推展成為「眾生」或「眾物」,敘說動物、植物、自然現象、災害、人造物、機器等的存在與變化,以及它們與城市的共構共生關係。譬如,《翻轉首爾》中橋梁在自殺勝地與生命之橋之間的意義和功能轉化,或是清溪川覆蓋建設為高架道路、再拆除形成遊憩景點的過程,都已經透露了人造物和自然物在都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跟隨晚近都市政治生態學、自然資源化、基礎設施研究,以及物質文化等觀點,我們可以開啟城市的物質政治、自然政治、技術政治、災害政治,乃至於基礎設施政治等議題,掌握諸眾、眾生及眾物如何在人類世界中成為作用者,藉此展開去除人類中心論,又保有人文主義關懷的城市寫作。這是社會-生態辯證,或是社會-技術-自然新陳代謝的視野,照向生態危機與人類不義共築的陰鬱未來。

※ 本文為《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推薦序,游擊文化授權刊登。

圖為一名韓國女性在一間首爾寺廟的祈福區繫上新年祝福小卡。 圖/美聯社
圖為一名韓國女性在一間首爾寺廟的祈福區繫上新年祝福小卡。 圖/美聯社


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作者:郭奎煥、南霄兒
譯者:顏思妤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22/02/09

《翻轉首爾》書封。 圖/游擊文化提供
《翻轉首爾》書封。 圖/游擊文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