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竹山/由探險家們開啟的全球化:你所不知道的西元一千年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蔣竹山/由探險家們開啟的全球化:你所不知道的西元一千年

中世紀的基督教。 圖/維基共享
中世紀的基督教。 圖/維基共享

(※文: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看完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森(Valerie Hansen)的新作《西元一千年:探險家連結世界,全球化於焉展開》,你或許會有個初步印象,以為她是一位擅長寫全球史的研究者。事實上,她可是以中國史研究,尤其是唐宋社會史及宗教史研究起家的漢學家。

一般台灣讀者比較熟悉的可能是她的名作《絲路新史:一個已經逝去但曾經兼容並蓄的世界》。這書於2015年被翻譯至台灣,當時的網路書介是這樣形容這本書的:「絲路作為一條貿易之路並以絲綢為貿易大宗的錯誤形象漸漸成形。本書見解處處挑戰傳統觀點,解讀近百年絲路沿線綠洲出土文物與文書,衝擊人們過去對『絲路』歷史的錯誤觀點與想像。」

她的研究創新力與敘事力可不是從《絲路新史》才開始的,一般說來,要再往前推。她有一本教科書《開放的帝國:一千六百年前的中國歷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成為許多大學用書後,讓她的知名度大開。這書主要是根據她在耶魯大學教基礎課程「中國古代史」講稿修改而成,透過紮實的考古及歷史新證,讓許多美國大學生更能認識中國漫長歷史的特色。

對我而言,我對她的認識則要更早,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讀過她的成名作《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我曾在1997年的《新史學》發表過一篇論文(宋至清代的國家與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

當時就提到她1990年的《變遷之神》是如何有系統地以歷史角度探討祠神信仰與宋代社會變遷。無論是觀念或資料運用上,這書都讓美日學界相關研究有了新的進展。特別是有關國家對祠廟的賜額、賜號過程的論點,吸引了許多人進行後續討論。

有了這樣的基本認識,要來讀這位史家的新作,才能慢慢理解,為什麼韓森能寫出這樣的全球史新書,這主要奠基於她從早期的著作中,就不斷挖掘新材料,進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她的中國史研究轉向世界史研究過程,也反映了這二十年來,學界如何從社會史、文化史的研究,轉向為全球史。這在卜正民的著作《維梅爾的帽子》中也能明顯見到。

出自敦華壁畫的張騫出西域圖.jpg 圖/維基共享
出自敦華壁畫的張騫出西域圖.jpg 圖/維基共享

世界史的連結起源:從西元一千年談起

《西元一千年》一書最重要的論點就是「西元一千年是全球化的濫觴」,各種貿易路線在這個時期的世界各地成形,促使商品、技術、宗教、人民離開家鄉,前往他地。而這些連結,則是為日後1500年的歐洲所主導的新世界搭好橋梁。不管這樣的說法是否合乎一般看法,至少作者提出了一個相當新穎的論述。

本書書名雖然是西元一千年,但實際上所談的時間是一千年前後的世界史連結與互動,而不是專指某一個年分。空間上則涉及了美洲及歐亞非等四部分,建議閱讀時要搭配作者設計好的各種地圖,才能領略當時的全球互動網絡空間。《西元一千年》全書分為八章,先以西元一千年時世界的模樣做初步的介紹,結尾則回到作者的本行中國史,強調當時世界上全球化最深的地方就在中國。

至於中間的六章則是本書的重點,每一章帶出一個區域間的連結主題。例如第二章〈往西走吧,維京少年〉主張維京人老早就有美洲探險。而且維京人於西元一千年到加拿大的航程開啟了從歐洲到美洲大陸的路線,環球交通網在那一年形成是事實。她也順便打臉暢銷書作者加文.孟席斯說中國人比哥倫布更早到美洲的說法是胡說八道,毫無根據。

第三章〈西元一千年的泛美公路〉探討馬雅的世界。早在西班牙人來美洲之前,該地居民已經構築了複雜的道路網絡與貿易網。道路網以奇琴伊察為美洲貿易網中心,向北延伸至查科峽谷和卡霍基亞,南到哥倫比亞。作者提出,哥倫布沒有開創出新的泛美公路系統,他只是加入橫渡大西洋的新環節,把既有美洲路線與歐洲相連結起來而已。

馬雅文明的建築。 圖/維基共享
馬雅文明的建築。 圖/維基共享

第四章〈歐洲的奴隸〉,談的是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羅斯人,如何進到東歐,透過奴隸及毛皮貿易賺到大筆財富,進而對東歐造成衝擊。他們的著名統治者弗拉基米爾王子選擇皈依拜占庭東正教,此舉改變了基督教世界的版圖,將東正教帶到東歐及俄羅斯。

第五章〈世界最富有的人〉則是談伊斯蘭。韓森認為,非洲人在促進伊斯蘭世界與非洲之間的貿易上起了關鍵作用。在1492年之前,進入歐洲與亞洲的黃金,有三分之二來自西非。而800——1800年間,離開非洲到伊斯蘭世界的奴隸相當多,不亞於越過大西洋的奴隸總量。

第六章〈中亞一分為二〉談中亞的「騎士」,這是西元一千年時中亞最重要的資產。早在西元一千年之前不久,中亞騎士就開通了橫跨歐亞大陸各地的孔道。除了物品流通之外,這個時期的全球化也促使基督教來到東歐及北歐,伊斯蘭教則去了中亞與西非。

第七章〈意外的旅程〉的重點是日本到非洲之間的海域:阿拉伯海、印度洋、孟加拉灣、南海、東海及太平洋。這些海域早就有各國水手的活動,這比麥哲倫及達伽馬的「發現」航道還要早。原本連結東南亞與外在世界路線大多通往印度,西元一千年之後,則轉向中國。此外,她特別強調馬來半島與非洲東部外海的馬達加斯加之間有長達六千五百公里的貿易活動。

雖然韓森的專業是中國史,但老實說,最後一章所談的中國史較其他章節,則顯得故事沒這麼精采,也沒講出什麼新鮮事。我最喜歡的還是前面美洲維京人及馬雅的那兩章,既有新論點,敘事力也十足。

阿拉伯旅行家艾馬德.本.法德蘭在十世紀到訪東歐時所記錄的羅斯貴族的葬禮 圖/維基共享
阿拉伯旅行家艾馬德.本.法德蘭在十世紀到訪東歐時所記錄的羅斯貴族的葬禮 圖/維基共享

世界的中心在亞洲?一些補充觀點

韓森所說的西元一千年時全球化就已經開始,不管你信不信,這書都提供了許多地區的互動與連結故事。讀者若覺得這樣還不夠,建議可找來以下兩本書。

首先是伊安.摩里士《西方憑什麼》。作者提到:「九世紀的東方,其發展已相當有起色,足以啟動第二次舊世界大交換。商旅、教士、移民再度橫跨草原和印度洋,再度創造一個東西頻頻接觸的重疊地帶。在成吉思汗少年時期,印度洋商旅做的買賣已不僅是香料、絲綢等奢侈品,還有大宗糧食,其量之豐,羅馬已難望項背。從波斯灣的荷姆茲到爪哇的滿者伯夷(Majapahit),許多城市都因國際航貿而欣欣向榮。」

摩里士所強調的是,第一次「舊世界」大交換曾在歐亞兩端開啟零星幾條蛛絲,但第二次大交換就真的有結網了。此時來的不僅是商旅,教士也受宗教寬容吸引而來。我們甚至可以說,1100年以來的數百年間可說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科技移轉時代,這個時候落後的可是西方。

是的,上述這段話講的也是《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的重點,書中處理的正是500——1500年間「大亞洲世界」時代。

作者斯圖雅特.戈登(Stewart Gordon)的原書名為When Asia Was the World: Traveling Merchants, Scholars, Warriors, and Monks Who Created the “Riches of the “East”,若直譯為《那時,亞洲即世界》的話,似乎比中譯本書名《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更能顯現這本書的核心觀點,至於副標題「創造『富饒東方』的行旅商人、學者、軍人及僧侶」,則能看出作者的目光是集中在這些在跨文化地區移動的人物身上。

戈登是密西根大學南亞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根據他的學術網站上的介紹,他並非只是象牙塔內的學院史家,三不五時會搭著巴士橫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印度閒晃,偶而攀爬秘魯的印加古道,又或者是在湄公河及密西西比河上乘船行旅。這樣的旅遊經驗,與韓森也有點類似。

中世紀「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 圖/維基共享
中世紀「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 圖/維基共享

在學術研究方面,他寫過有關環境史、軍事史、醫學史、網絡、王朝策略及社會動盪與社會混亂方面的論文,專著主要集中在近代以前的印度史,近來關注的則是海洋史與大西洋以外的奴隸史。曾經出版:《馬拉地帝國、掠奪者與十八世紀印度的國家形成》(1994)、《榮譽之袍:前殖民與殖民期印度的袍服》(2003)、《馬拉地帝國(1600——1818)》(2007)、《十六世紀的沉船的世界史》(2015)、《鐵鐐:大西洋以外的奴隸》(2016)。

在已出版的著作中,2007年的《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最受好評,目前已知有七種不同國家的譯本,還被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選為美國超過一千家圖書館的必藏圖書。這本書不是一般的亞洲史,而是透過八本回憶錄、九個故事,寫出的大亞洲世界的全球史。

戈登在序言說:「是透過諸如使節、軍人、商人、朝聖者或哲學家的雙眼,對波斯、中東、中亞、中國與印度所照的一系列街頭攝影。有好幾個主題一再出現,包括海盜劫掠、奴役、政治聯姻、海上之旅的危險、名譽在信用網絡中的重要性,以及王權象徵的共通點」。這九個各自獨立的故事,時間橫跨一千年,看似彼此沒有什麼關聯,但全書還是有個核心觀念,就是英文本的書名「亞洲即世界」,意思是500至1500年近代之前的世界中心是在亞洲。

而促成這樣的特色出現的關鍵就是密切的「交流」,更明確的說法應該是「網絡與個人關係」,這點也與《西元一千年》類似。看看每章主標題的關鍵字就知道,像是「寺院」、「銀與船貨」、「胡椒」、「寶船」、「血與鹽」、「藥」,而這些不同身分的人物是這個時代物的交流的背後功臣。

原來在克羅斯比的名著《哥倫布大交換》的物種交流之前,整個中世紀亞洲的物品交流就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說這是《哥倫布大交換》的前傳也不為過。如此看來,《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的論點,又與《西元一千年》有幾分相似,兩書很值得一起搭配閱讀。

若是深度讀者對於這樣的補充還嫌不夠,我會建議可以再去找日本東大羽田正教授的《全球化與世界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與德國著名史家于爾根.奧斯特哈默的《全球史講稿》(商務印書館,2021),這兩本對於全球化有一番更深入的探討,肯定可以補充韓森論述的不足。

※ 本文為《西元一千年:探險家連結世界,全球化於焉展開》導讀,原標題為〈全球化的開端:你所不知道的西元一千年〉,時報出版授權刊登。

八世紀的婆羅浮屠船。 圖/維基共享
八世紀的婆羅浮屠船。 圖/維基共享


西元一千年:探險家連結世界,全球化於焉展開
作者:韓森(Valerie Hansen)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4/06

《西元一千年》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西元一千年》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