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稱霸全球的野心:紅色勢力如何在軍事上逐步拓展勢力?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中國稱霸全球的野心:紅色勢力如何在軍事上逐步拓展勢力?

北京中共博物館舉辦的一場強調中國抗擊COVID-19大流行展覽,展區螢幕和海報上出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圖/美聯社
北京中共博物館舉辦的一場強調中國抗擊COVID-19大流行展覽,展區螢幕和海報上出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圖/美聯社

如果中國軍事戰略曾以削弱美國勢力為優先目標,繼而是在印太區域建立中國勢力;那麼大戰略的第三階段則是轉向全球,中國軍隊會逐漸放眼周邊以外的區域。這種論點可能會引起爭議。某些懷疑這種論點的人士認為,涉及台灣及南海、東海的突發事件仍會持續占據中國的軍事重心。這種看法當然沒錯,但不表示北京不會尋求放眼全球的遠征能力。

另一種看法認為,中國不太可能採用像美國一樣複雜而廣泛的軍事基地網與全球性戰力。這忽略了一件事:中國也許不必精確複製像美國那樣複雜且成本高昂的全球性軍事足印,就可以在印太以外的區域從事軍事行動。美國當初就不曾採用大英帝國的加煤站網絡,也不曾在一整片大陸建立殖民地。同樣地,中國也可能不會像美國那樣依賴盟國與大量海外基地,而是走自己的混合式道路。

最具官方性質的中國資訊來源對於中國的全球野心通常謹慎處理,但的確有跡象顯示中國的重心朝向全球擴展,尤其是在2016年之後。這些跡象出現在三大領域:(一)中國企盼建立世界級軍隊;(二)中國對於軍隊在全球性目標中所扮演角色的論述;(三)中國有關海外利益的論述。

國防白皮書與中共十九大的軍事宣示

首先,習近平在十九大演說中多次宣稱,確保「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是北京在「新時代」的「目標」——這些話語之後又出現在中國2019年發布的國防白皮書。由於這次演說的整體基調明顯是以全球為範圍,包括宣稱中國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因此可以合理解讀「世界級軍隊」一詞具有全球意涵。

有學者不贊同這種解讀,認為它只是「軍隊發展概念」,但這類學者在檢視相關評論時也承認,這個詞語「以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其他國家作為世界級軍隊的範例,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暗指戰力投射。這些國家的武裝部隊可將至少一部分戰鬥力量投射到本國區域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因此,「中國在東亞以外的全球軍事存在將在未來十年間增長」,但與美國強大的軍事存在相比,由於戰力投射要應對眾多挑戰,中國軍隊目前仍然較可能維持「相對較小」的規模。

中國共產黨十九大於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 圖/新華社
中國共產黨十九大於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 圖/新華社

第二,官方文本顯示,中國軍隊將用於支持那些當局認為攸關民族復興的優先政策,這些政策(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本質上就具有全球意涵——這顯示中國想要一支更加全球性的軍隊。例如,中國2019年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明確指出,「中國軍隊忠實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還宣稱「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國際社會對中國軍隊提供國際公共安全產品的期待不斷增大。」

同年發布的2019年國防白皮書對這些全球意涵的主題有更詳細的闡述,甚至有一節以冗長篇幅專門講述「積極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中又分小節詳述參與聯合國、積極建構全球性的安全夥伴關係、積極提供國際公共安全產品等。白皮書也表明,中國軍隊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戰略支撐,為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白皮書也指出,「新時代的中國國防」具有「世界意義」,將「積極參與全球安全治理體系改革」。這些文本將解放軍明確納入中國大戰略向全球擴展的轉變中。

第三,官方文本表明,中國需要一支全球性的軍隊來保障那些攸關該國海外利益的特定具體目標。第九章談過,雖然中國領導人多年前就提過中國的「麻六甲困境」,不過直到胡錦濤在2009年第十一次駐外使節工作會議的演說,中國才開始更顯著強調要保護自己更廣泛的海外利益。到了2016年之後,這樣的轉變更加明顯,甚至也更具全球意涵,特別著重那些為確保海外利益所必需的海外戰力。

根據官方文件的定義,中國的海外利益包括中國公民和人員、機構、組織、資產、海外能源與資源、海上交通線(SLOCs),甚至還有一帶一路計劃。保護這些利益是真正的全球性任務。例如,在新冠疫情爆發前,中國自己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年有一億兩千萬中國公民出國旅行,數百萬人居住在海外,還有三萬家企業在海外註冊。一項估計顯示,「大約六分之一的中國勞工(16%)與略多於五分之一的中國海外直接投資(FDI)股份(21%)位在世界銀行不穩定指數排名倒數四分之一的國家,遭遇最嚴重的不穩定問題」。

因此,越來越多中國公民在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尼日、剛果、敘利亞、寮國等國遭到殺害或綁架。資源流動也很不安全。中國在2017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進口國,那一年中國超過三分之二的石油和百分之四十的天然氣是進口的,其中大部分是經由關鍵要害通道運入中國。

示意圖。 圖/新華社
示意圖。 圖/新華社

中國進口的鐵、煤、銅等大宗商品及大約同額的對外貿易量,逾百分之九十也是經由海運進行。即使如此,至少直到2016年,中國的官方演說仍明確指出,北京認為在保障這些全球利益上的進展仍然不足。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演講時就指出,中國外交的使命之一是「有效保護中國不斷拓展的海外利益」,「但坦率地講,我們在這方面手段缺乏,資源不足,能力建設薄弱」。

或許正是由於這些不足,在習近平主席翌年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以及有關該報告的評論,都呼籲投資打造一支更全球化的中國軍隊。習近平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並未明確提及海外利益,但主張「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並強調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隨後發布的2019年白皮書更將「維護國家海外利益」與「支撐國家可持續發展」列為中國軍隊的九大根本目標之一;中國海外利益在上一份白皮書中被納入其他部分,到了2019年白皮書也重新以獨立小節專門講述。重要的是,這份白皮書還列出中國需要哪些能力來保障海外利益:「著眼彌補海外行動和保障能力差距,發展遠洋力量,建設海外補給點,增強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

其中的用語值得注意——前一份白皮書僅稱要朝向「遠海」護衛「逐步轉變」,但這份白皮書明確得多,並且首次提到必須建立海外設施。2019年白皮書還明白列出中國為保護海外利益而承擔的各種任務:「實施海上護航,維護海上戰略通道安全,遂行海外撤僑、海上維權等行動。」還是一樣,這些任務需要全球性的軍事足印。

圖為中共海軍航空兵的殲-15艦載機。 圖/中國軍網
圖為中共海軍航空兵的殲-15艦載機。 圖/中國軍網

一帶一路的投機性投資

中國的行為與它越來越重視全球性部署的重心一致,雖然它不斷演變的方法遠比美國選擇的方法輕巧得多。中國早就為軍事上的優先目標奠定基礎,多年後才真正公開尋求達成這些目標:中國的航母研究幾十年前就已展開,北京雖然早有能力建置航母,但直到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才正式啟動航母計劃。同樣地,中國2017年在吉布地啟用第一處海外設施之前,已考慮且計劃多年。在吉布地的設施也是談判了三、四年的結果。

第九章談過,中國已將「一帶一路」中的某些港口計劃當成投機性的投資,這些港口未來可能為中國提供軍事使用權,甚至成為軍事基地——部分軍方官員,甚至是協助形塑中國海上戰略的國家海洋局前局長,都已私下證實了這種解讀。自2016年以來,中國官員的確更不避諱談論有關取得海外設施的作為。舉例來說,中國外長王毅2016年談及中國的海外抱負時說,中國「在涉及中國利益集中的地區,嘗試進行一些基礎設施和保障能力的建設......這不僅合情合理,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2019年,中國駐吉布地基地政治委員李春鵬表示,中國海軍「遠海護航保障將逐步從以補給艦保障為主、國外靠港為輔的方式,調整為以海外基地保障為主、國外其他港點和國內支援為補充的新模式」。直至2014年,中國仍否認可能在聯合國安理會未授權的情況下進行海外軍事部署;到了現在,「重點不再是否認中國正在尋求(全球性遠征)戰力,而是明確定義要在哪些實際情況下展開海外行動」。

圖為「中國天水—南非開普敦」一帶一路國際班列從蘭鐵局蘭州貨運中心天水鐵路貨場駛出。 圖/中新社
圖為「中國天水—南非開普敦」一帶一路國際班列從蘭鐵局蘭州貨運中心天水鐵路貨場駛出。 圖/中新社

中國在2016年之後的活動似乎也支持這些說法。2017年,也就是中國在吉布地啟用設施那年,有報導指出,中國針對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九十九年租約的談判也涵蓋軍事使用權相關問題。2016至17年,一家中國企業只付四百萬美元就取得馬爾地夫費德胡島(Feydhoo Finolhu)五十年租約,隨後展開土地開墾。有證據顯示,大約在同一時期,中國也在塔吉克建立了前哨站。

2018年,一家中國企業尋求在格陵蘭出資建造三座機場;這家企業對北極頗具野心,而格陵蘭是它長期關注的焦點,此前該公司還曾試圖買下當地一處已廢棄的美國軍事基地。2019年,中國經談判後租用柬埔寨的一處海軍設施,並開始建設可容納中國軍艦的數座港口與數座航空站,這些設施名義上是民用的,但有跡象顯示兩國政府曾針對軍事使用權進行討論。

同年,一家中國企業集團在索羅門群島租下一整座島嶼,不過租約後來遭索國政府暫時撤銷。這些案例中的確有某些細節難以證實,但經過權衡的證據顯示(尤其是將中國的聲明與北京有意違背永不在海外駐軍的承諾放在一起看),中國對於在全球建立設施的興趣的確是有增無減。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同舉杯。 圖/美聯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同舉杯。 圖/美聯社

軍事投資的大幅擴張

另一個重要的證據來源是中國的軍事投資,它顯示出中國越來越重視遠征能力。例如,自2016年以來,解放軍海軍陸戰隊人數從一萬人增至超過三萬人,有看法認為這是為因應台灣以外的任務,而陸軍遠征部隊則保留給針對台灣的任務。

有報告指出,解放軍海軍陸戰隊的訓練不再只是針對南海的突發情況,也針對不同樣態的地形、氣候和地理進行訓練,顯示其任務環境已越來越多樣。更廣泛地說,過去幾年間,中國明顯想要建置核動力航母,這是要在全球投射戰力所必需。儘管有報導稱,相關計劃可能因技術上面臨挑戰而暫時延後,但即使如此,中國仍繼續原定計劃,要建置一支擁有至少四艘航母的海軍。為支持區域以外的軍事行動,中國增加投資於「航行補給船、空中加油機、交通船,以及增加具備衛星通信功能的海軍艦艇數量」,這些戰力對於取得能抵達全球的能力至關重要。

在某些情況下,中國的全球野心的確非常廣闊。習近平已宣布,南北極、太空和深海是「新的戰略前沿」,北京已針對這些領域投資越來越多軍事力量。例如,北京在2018年公布一項核動力破冰船的招標案——這是相當昂貴的投資,而且此前中方已額外投資採購破冰船。這也強烈顯示,放眼全球的解放軍將尋求在北極和南極執行任務。

中國在全球的軍事部署應該不會仿效美國。北京沒有盟國聯軍,也沒有那麼多駐軍數萬的基地,亦避免進行所費不貲的干預行動。至少目前,中方仍比較可能選擇軍民兩用設施、部隊輪調,以及軍事足印較輕巧的做法,因為解放軍在印太以外區域要挑戰美國仍有困難。這種方法有缺點,但它或可讓北京更能保護自己的利益、提供安全公共財、並在某些情況下將自己定位為領導者。若將這些軍事優先目標與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優先目標結合,就能看出中國渴望形塑21世紀的全球秩序,這種想望所產生的影響可能與美國重塑20世紀的影響相當。

中國的想望面臨許多重大挑戰,其中不少挑戰就連中國的資訊來源也低估,但美國和美國的盟友與夥伴不應忽視。現在我們要探討,對於中國全球擴張的野心與積極行動,美國該如何應對。

※ 本文摘自《長期博弈:中國削弱美國、建立全球霸權的大戰略》第12章,標題為鳴人堂編輯所加,八旗文化授權刊登。

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前,圖為搭載DF-17彈道導彈的中國軍車。 圖/美聯社
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前,圖為搭載DF-17彈道導彈的中國軍車。 圖/美聯社

北京展覽館的環狀螢幕正在展示中國摩天大樓和農業景緻,展示習近平及其領導下的十年中國成就。 圖/美聯社
北京展覽館的環狀螢幕正在展示中國摩天大樓和農業景緻,展示習近平及其領導下的十年中國成就。 圖/美聯社


長期博弈:中國削弱美國、建立全球霸權的大戰略
作者:杜如松(Rush Doshi)
譯者:李寧怡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2/08/31

《長期博弈:中國削弱美國、建立全球霸權的大戰略》書封。 圖/八旗文化提供
《長期博弈:中國削弱美國、建立全球霸權的大戰略》書封。 圖/八旗文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