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的歷史轉身:熱帶水果如何變成全球化的藝術代名詞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鳳梨的歷史轉身:熱帶水果如何變成全球化的藝術代名詞

鳳梨原產於南美洲巴西、玻利維亞、巴拉圭的亞馬遜河流域一帶。示意圖。 圖/美聯社
鳳梨原產於南美洲巴西、玻利維亞、巴拉圭的亞馬遜河流域一帶。示意圖。 圖/美聯社

改變歷史的水果:鳳梨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之抽象化鳳梨金頂

今日,倫敦市中心最核心的城市地標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此建築搭配一座巨大圓頂,坐落在其正大門入口兩側的宏偉座塔,塔頂最高處,裝飾兩顆造形紋飾抽象化、風格化的金飾鳳梨果實,視覺效果鮮明。這兩座造形抽象化、風格化的鳳梨金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藝術交流的產物;從造形分析,它們更像是鳳梨與洋薊、薊類果實與五針松果(Pinienzapfen)的融合造形,是歐亞植物的混合體。

這類因藝術造形交流而產生的創意,展現了時代新氛圍,凸顯對異國風情的濃厚興趣;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或者把歐洲地中海植物洋薊與異國美果鳳梨結合為一體,或是把東方中國與歐洲古代豐饒的造形象徵結合一起。這類創作技巧的運用,一是來自17世紀下半期以來,歐洲人對異國風情植物的報導方式,二來是樂於把中國與歐洲古典時代做比較。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1666年設計。 圖/時報出版提供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1666年設計。 圖/時報出版提供

這座1666年由雷恩(Christopher Wren, 1632-1723)設計的教堂,左右兩座高聳座塔上的風格化鳳梨融合洋薊、松果的金雕,成功塑造倫敦市的現代開放形象。雷恩為天文學家、建築師與城市規劃專家。他以其自然科學家的智慧與認知,將科學理念融入到其建築與城市設計中。他同時是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的典範,因為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在其所設計穹頂內加入天文學技術的視覺效果外,更對外來異國、異域文化充滿濃厚興趣,因此把鳳梨金雕置放到最明顯重要位置。他是當代前衛、先進、開放的化身。

事實上在其原來設計的聖保羅大教堂,中央圓頂與兩側座塔之上,皆設計有鳳梨金雕。這坐落在半圓穹頂之上的金雕鳳梨設計,刻意被雷恩拉長抽象化,轉化成鳳梨紋飾的視覺藝術效果。雖然,最後,這座穹頂上拉長的鳳梨金雕未被實踐,而被圓球十字架取代,但兩側座塔抽象化鳳梨金雕仍照原設計完成,展現十七世紀倫敦與英國對異域植物與造形融合的熱情與興趣。

左為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座塔塔頂鳳梨金雕,1666年;右為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西面入口立面圖,1675-1710年興建。 圖/時報出版提供
左為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座塔塔頂鳳梨金雕,1666年;右為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西面入口立面圖,1675-1710年興建。 圖/時報出版提供

英國建築師錢伯斯之鳳梨建築

18世紀中期熱愛中國園林與東方建築的英國建築師錢伯斯,在經過多年對東方中國建築的研究後,曾為倫敦附近的皇家丘園(Kew Garden in Surry, London)規劃園林與設計中國九層寶塔;這之間,錢伯斯也設計過鳳梨穹頂的建築。

這座蓋在蘇格蘭(Scotland)斯德齡郡(Stirlingshire)鄧莫爾公園(Dunmore Park)內的「鳳梨閣」或「鳳梨屋」(e Dunmore Pineapple),最初於1761年,由鄧莫爾的伯爵約翰.默里(John Murry)所建造。期間默里伯爵曾到美國出任維吉尼亞州(Virginia)最後一任殖民地總督,回英國後,繼續整建鳳梨閣。此座「鳳梨閣」(或稱「鳳梨亭」),建築下半部殿身,為一類似古典希臘羅馬式的神殿,但殿身為八角形狀,建築上半部,為一整個鳳梨的半橢圓造形;最底,連結神殿座身的部分,是鳳梨果實最底部連結鳳梨的長葉莖;其上,為半橢圓形鳳梨果實,鳳梨本身高約十四公尺,果實表面為一片、一片似鱗片的果瓣彼此連結,這裡最特殊之處,為鳳梨造形擺脫以二度平面方式呈現,也非只是小型雕像展現,而是以更大型約十四公尺高度的三度空間建築形式呈現,單就視覺效果而言,更為大型、顯著、鮮明及印象深刻。

左為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圓頂設計圖與圓頂金雕鳳梨,1666年;右為「鳳梨建築」北側立面設計圖(North Elevation),十八世紀中。 圖/時報出版提供
左為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圓頂設計圖與圓頂金雕鳳梨,1666年;右為「鳳梨建築」北側立面設計圖(North Elevation),十八世紀中。 圖/時報出版提供

這座鳳梨造形的圓頂,展現設計師與石匠的絕佳工藝技巧,成就這個時代最佳典範。一片一片鱗片型果實果瓣,如此真實精準地被打造出來。為因應季節天然氣候災害,每個彎曲的石頭葉瓣部分的功能是排水,以防止霜凍冰雪損害。不管是最低與最頂的鳳梨葉片,或果實上堅硬鋸齒狀果瓣,都被巧妙機智地分成不同區域與層級,讓水不會被積聚囤集在任何部位,更確保冰凍被困的水,不會損壞精緻雕刻的石頭造形。

鳳梨閣並非傳統歐洲造形,但整體設計卻一體成形;鳳梨果實建築體與其下八角亭坐殿皆為同一種石材,凸顯視覺效果上的和諧一致性。八角坐亭外圍有七面哥德式拱形窗戶與同形之歌德式拱門,鳳梨本體與坐亭,形成2:1的比例,展現歐洲古典秩序與和諧。

單就本建築的鳳梨造形,雖看似古怪奇異,違反歐洲古典建築秩序與精神,但對18世紀的不列顛人及歐洲人來說,卻充滿了冒險犯難、驚險刺激的異國風情。尤其此時在歐洲貴族名流間,引發鳳梨熱潮,鳳梨同時也象徵奢華、權力、財富與聲望。

建築師錢伯斯在他的丘園設計中,已大力借用各類型建築風格展現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全球公民、地球村的理念與理想。為蘇格蘭鄧莫爾庭園設計一座鳳梨建築,是他世界一家理想的再度展現與對異域文化紮實認知的體現,再度證實18世紀啟蒙運動中,藝術家所強調對外來文化的開放與多元精神的提倡。

左為位於蘇格蘭,鄧莫爾鳳梨閣暖房,鳳梨果實葉瓣局部,1761-1776年;右為鄧莫爾鳳梨閣暖房之立面與剖面圖,1761年設計,1761-1776年建造。 圖/時報出版提供
左為位於蘇格蘭,鄧莫爾鳳梨閣暖房,鳳梨果實葉瓣局部,1761-1776年;右為鄧莫爾鳳梨閣暖房之立面與剖面圖,1761年設計,1761-1776年建造。 圖/時報出版提供

農業技術革新:歐洲鳳梨園暖房

自15世紀末,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以來,鳳梨已漸漸成為歐洲上流社會珍貴罕見美食。17世紀,又因為與遠東、東亞、東南亞的密集接觸,認識到中華大帝國的偉大文明,在歐洲菁英分子與上流社會之間引爆鳳梨藝術熱潮。

除設計創造各類鳳梨藝術造形,如在版畫、繪畫、家具、掛毯、窗簾、壁紙、瓷器、石刻、雕像、玻璃工藝、建築等大量使用鳳梨圖像外,歐洲人也開始嘗試利用人為的努力與實驗,在歐洲本地種植鳳梨果樹。事實上,錢伯斯在蘇格蘭的鄧莫爾設計的鳳梨建築,就是一座在當時算先進前衛的溫室暖房,建築內部裝有爐子加熱系統,可提供暖房額外熱量。

系統的設計,可使熱空氣在溫室牆壁結構之間的空腔循環流通,促使整個溫室溫度提升,以種植亞熱帶植物。正因為錢伯斯智慧的設計,開始暖房內鳳梨的種植,鄧莫爾園林內的鳳梨建築,事實上是一座暖房式鳳梨園。它克服了北方寒溫帶氣候所無法培育熱帶植物的困境,是植物培育實驗場與自然科學研究上的一大突破。

不只鳳梨藝術創作,這類鳳梨園的興建,在17、18世紀的歐洲,漸漸成為新熱潮,鳳梨園、鳳梨暖房不只是先進技術的象徵,更是財富與聲望的代表。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Charles II.)於1677年在英國種植第一株鳳梨,歐洲各地君主與貴族也開始在其統轄領地建造暖房鳳梨園,進行種植鳳梨果樹的實驗。

在一幅約1676年完成的油畫中,英國皇家園藝師羅斯(John Rose)手中正拿著一顆鳳梨,屈膝向國王查爾斯二世敬奉本地栽植仙果的成果。1723年,倫敦切爾西花園(Chelsea Gardens of London)建造一座「鳳梨爐」(pineapple stove),用以加熱暖房及培育熱帶植物。173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於凡爾賽市建造一座溫室種植鳳梨。俄羅斯凱瑟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 of Russia)曾經品嚐在其自家莊園種植的鳳梨。至此,整個歐洲上流社會引爆鳳梨熱潮,鳳梨成為改變歷史與藝術史的水果與藝術品。

〈皇家園藝師羅斯與英王查爾斯二世〉(Royal Gardener John Rose and King Charles II),約1676年。 圖/時報出版提供
〈皇家園藝師羅斯與英王查爾斯二世〉(Royal Gardener John Rose and King Charles II),約1676年。 圖/時報出版提供

因受亞洲、美洲影響的歐洲,在歐洲象徵富饒、繁茂、溫暖的鳳梨藝術、鳳梨暖房、鳳梨園開始在歐洲各地蔓延傳播開來,與此同時,它們又反過來影響到亞洲與美洲對藝術的創造。在亞洲地區,鳳梨非中國傳統圖像藝術,藉由歐洲影響,清朝宮廷與民間也間接引發鳳梨藝術之創作。

在美洲新世界是鳳梨的發源地,而美國殖民地與歐洲一樣,對鳳梨予以高度評價。18世紀從加勒比海與南美洲進口到美國的鳳梨非常昂貴,顯示其高貴身分。1751年,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在巴貝多(Barbados)品嚐鳳梨,更建造一座暖房鳳梨園。這類鳳梨園暖房成為18世紀時代工程奇蹟,因為當代進步技術設計,提供恆溫與日照,也因此可以在全球溫帶地區種植熱帶水果。這些加熱的溫室果園,成為西方人炫耀個人財富與地位的好方法,不只鳳梨,芒果、橘子皆成為受歡迎的作物,尤其鳳梨,更在藝術創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巴西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 Brasiliae)封面上色版畫,1648年。 圖/時報出版提供
《巴西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 Brasiliae)封面上色版畫,1648年。 圖/時報出版提供

台北大稻埕鳳梨黃金歲月

鳳梨植物,最初在15、16世紀,從美洲傳到亞洲,再由歐洲人對美洲與亞洲的鳳梨報導與紀錄,17、18世紀大量出現在西方文獻與圖像紀錄中,開啟歐洲對鳳梨藝術創作之濃厚興趣,到18與19世紀,因為歐洲之現代工業化與世界殖民,鳳梨藝術也因為全球西化,開始對世界各地藝術產生影響。

20世紀初,亞熱帶台灣,受到日本殖民政策影響,開啟現代化工業生產,大量農作物進入現代化加工,也進入國際市場。鳳梨加工罐頭外銷,是一最佳成功案例,鳳梨藝術圖像也成為奢華富貴象徵。1929年,富商葉金塗建於台北大稻埕之「金泰亨商行」,為現代西式三層紅磚建築,每面外牆三樓最高處女兒牆上的平拱山頭內,有商行商標「泰」字,兩旁左右下方各以一整顆鳳梨浮雕為陪襯裝飾。

鳳梨雕工展現果實本身的寫實度與真實性,鳳梨由長形蕨類植物葉片圍繞,凸顯熱帶、亞熱帶自然景觀風情。雖然半圓拱山頭內有純西式及東西混合之花、草飾帶環繞,但「泰」字、鳳梨果實與蕨類葉片等圖樣,卻鮮明呈現富饒臺灣亞熱帶地理自然環境特色。屋主葉金塗以生產罐頭致富,當代人稱「鳳梨王」,其建築在大稻埕富商建築中,借用順勢如意的「泰」與豐饒「鳳梨」的結合,展現葉金塗雄厚的財富實力,也是臺灣在東亞經濟實力發跡開端的典範代表。

時至21世紀的今日,鳳梨對於西方世界而言,仍充滿南亞、南美富庶溫暖的異國風情。從全球化的視野觀察,鳳梨藝術已從區域性的植物圖像變成國際化、世界性的代名詞。

※ 本文摘自《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第四章,標題為鳴人堂編輯所加,時報出版授權刊登。

台北大稻埕,「金泰亨商行」(今「台北城大飯店」),面保安街上立面建築體,1929年。 圖/時報出版提供
台北大稻埕,「金泰亨商行」(今「台北城大飯店」),面保安街上立面建築體,1929年。 圖/時報出版提供

台北大稻埕,「金泰亨商行」(今「台北城大飯店」),面保安街立面建築體半圓拱山頭,1929年。 圖/時報出版提供
台北大稻埕,「金泰亨商行」(今「台北城大飯店」),面保安街立面建築體半圓拱山頭,1929年。 圖/時報出版提供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
作者:張省卿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1/22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