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義的困境:因為自由而投入愛情,卻在愛裡自願「失去自我」?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個人主義的困境:因為自由而投入愛情,卻在愛裡自願「失去自我」?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美國人相信愛情是建立持久關係的基礎。1970年所做的一項民調發現,所有美國人當中,有96%的受訪者抱持著兩個人共同生活與居住的理想。當同樣的問題在1980年提出,又有同樣百分比的受訪者同意這樣的理想。然而,當研究者在1978年對全國抽樣詢問:「今日多數結婚的情侶(是否)期望餘生都保持已婚?」有60%的人答案是否定。

事實顯示,愛與奉獻是吸引人的,但並不容易。因為除了相信愛情,美國人還相信自我。事實上,誠如我們在前一章所看到的,除了自己,我們能用來判斷行動的標準很少。使我們結合在一起不可或缺的愛,扎根在主觀性的漲退中。難怪現代人會覺得婚姻大不易。

然而,當事情進展順利時,愛情似乎很自然,幾乎不需要多做解釋。一段戀愛關係之所以好,是因為它運作順暢,因為它「感覺很合」,因為它讓一個人感覺賓至如歸。

人們在關係中尋找的,不過是屬於自己「對的位置」

瑪姬和弗雷德.羅文(Marge and Fred Rowan)已結婚12年,育有二子。他們是高中情侶。在我們請他們談談當初怎麼決定要結婚的時候,弗雷德說:「我們沒什麼討論。」瑪姬一直認定「結婚是我們關係邁進的方向」。嫁娶一個人可能有實際和浪漫的理由,可是這些幾乎都是事後的想法。重要的是關係有發展出愈來愈自然的感覺,很合的感覺。

人們在關係中談不上什麼選擇不選擇,而毋寧是單純地去接受既有的關係。弗雷德的妻子瑪姬說,她在結婚前就覺得弗雷德是「對的人」。「就像他說的,這是非常不言而喻的,但那就是我們分毫不差的感受,毫無疑問。弗雷德一直都是『我的人』。他只『屬於我』。」他們「從高中開始就是彼此的」,甚至當她試著在大學和別人約會時,「我覺得這麼做很蠢,因為我知道我愛的是弗雷德。我不想和其他人在一起。」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關係「感覺很對」,尋找「真實愛情」的定義就變得毫無意義。畢竟,人們在尋找的不過是屬於自己的「對的位置」。

誠如弗雷德所言:「我就是覺得很對,就像被捲進愛的浪花裡。愛上就是愛上了。談戀愛不是做決定,不能有不確定感。」弗雷德和瑪姬描述的那種關係似乎很自然,它是如此的自發,甚至帶有一種強烈的必然性。對他們而言,他們的關係體現了對自身認同的深刻理解,進而感受到自我已在世界上找到了對的位置。愛體現了一個人的真實自我。在這種自發又自然的關係中,自我可以既有歸屬感又自由。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愛情中的分享竟讓人「失去自我」?

並非每對夫婦都能找到弗雷德和瑪姬傳達的愛情確定感。可是,多數夫婦都想要自發與穩固、自由與親密的類似組合。許多人說「分享」是一段關係中最了不起的美德,例如分享想法、感覺、任務、價值觀或人生目標。四十多歲、離過婚的祕書楠.芙奧茲(Nan Pfautz)訴說她在獨自一人多年後,如何深深地墜入愛河。

「我想是因為那份分享,真正的情感分享。我覺得我從來不曾和另一個男人有過這樣的分享。」楠知道她愛比爾是因為「我卸下了我所有的心防,和他在一起,我真的可以做我自己——非常非常地自在。我想要多粗魯都可以,我想要多搞笑、多白痴也都可以。我不擔心,也不必擔心(或是根本不擔心)他會有什麼反應。我就是我,我有成為我的自由。」因此,愛的精髓就是自然地分享一個人的真實自我。

但可能使愛實現的分享,也可能會威脅自我。因為一個人太徹底地與另一個人分享時,會有「失去自我」的危險。

楠在婚姻中一直為這個問題苦苦掙扎,離婚後仍發現很難在彼此分享和各自獨立之間拿捏正確的平衡。「七、八年前,在與比爾建立關係之前,我似乎太想要抓住人們。幾乎就像是我吞噬了他們。我希望他們完全屬於我,也希望我完全屬於他們,沒有個性可言。融合……我就那樣迷失了全部的自我,最後連一點我都不剩。」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一個人怎麼會在愛情中「失去」自己,這個失去的後果又是什麼?楠說,當她失去自己的「目標」時,她也失去了自己。起初,她的婚姻「非常好。那時候我們都會互相遷就彼此。真的是這樣。我們第一次滑雪是一起去的,然後我覺得自己不喜歡滑雪。從那以後,他就自己去滑雪,我則是做我想做的事。」因此,不失去自己和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有關。會失去的東西是我們的個人喜好,以及追求個人喜好的意願。

隨著兒子的出生,楠變成「完全沒有主見的那種人。死氣沉沉又無趣,對任何事情都沒有熱情。哦,我那時很糟糕。就連我都不會想要靠近我自己。」被動適應他人需求的諷刺後果是,人變得愈來愈沒價值,愈來愈無趣,愈來愈不具吸引力。

楠的故事特別有趣,因為她的行為與過去「女人的領域」意識形態非常吻合,在這種意識形態中,無私奉獻是為人妻子的理想作為。但對現代中產階級而言,放棄一個人的自我(和「無私」所強調的重點有微妙不同),可能恰恰會導致失去那個被愛的自我——甚至可能使一個人失去丈夫,楠的故事就是一例。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因為自由,我投入愛情,卻使我自願「擱置自我」

年輕女子梅琳達.達席爾瓦(Melinda Da Silva)結婚只有幾年,她對結婚初期遇到的困難也有類似描述。她扮演好妻子的角色,試圖持續取悅她的丈夫。「我只知道我母親如何扮演妻子的角色。妳愛妳的丈夫,而這就是妳的信念,妳為他做所有的事。這就是妳向他表明自己愛他的方式——成為一個好妻子,而且害怕假如妳沒做這些事,妳就不是一個好妻子,也許妳不愛妳的丈夫。」

努力成為好妻子的梅琳達,沒把自我放到這段關係裡。她竭盡全力「向湯瑪斯證明我愛他」,她「為了搞清楚他的想法把我的想法擱置一旁。把自己的一切都擱置一旁。」梅琳達「擱置」的是她表達自己觀點並根據自己的判斷行事的意願,就連如何取悅她先生也毫無主見。

梅琳達向婚姻諮詢師尋求幫助,然後意識到婚姻的問題不是出在她先生身上,而是在於她失去了自己。「以前的我,滿腦子想的都是他要什麼,我以為如果我滿足了他想要的,他就會更愛我。我開始意識到每次湯瑪斯和我去諮詢時,我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做什麼事都是為了他,對自己則是視而不見。我為了得到他的認可所做的那些事本身,使他對我愈來愈沒有好感。」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因此,失去對自己是誰、想要什麼的認識,會使一個人變得比較不迷人,也比較無趣。要成為一個值得愛的人,必須堅持自己的個性。梅琳達唯有在自我「感覺較好」的情況下,才能「為我們的婚姻付出很多」。擁有獨立的自我是全心投入一段戀愛關係的必要前提。

於是,愛使美國人陷入兩難的困境。在某些方面,愛是個體性和自由最典型的表現。同時,它也提供親密、互惠和分享。上述兩個愛的面向在理想的戀愛關係中完美地相結合——愛既是絕對自由,也是毫不保留的共享。然而,自由的個體之間很少出現這種達到完美和諧的時刻。對某些人而言,戀愛關係中的分享和承諾似乎會吞噬個人,使她(和男性相比,女性較常陷入這種情況)看不見她自己的利益、意見和欲望。

矛盾的是,由於愛應該是自由的個體所做的自發性選擇,那些「失去」自己的人,不能真正愛人,不能投入一段真實的戀愛關係。一個失去自我感的人,也可能導致被自己所愛的人利用,乃至拋棄。

※ 本文摘自《失序的心靈: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第四章,標題與子標題為鳴人堂編輯所加,八旗文化授權刊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失序的心靈: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
作者:羅伯特.貝拉(Robert Bellah)
譯者:葉品岑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3/01/05

《失序的心靈: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書封。 圖/八旗文化提供
《失序的心靈: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書封。 圖/八旗文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