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援台大學生會:「國文必修」從大學全面退場的幾個重要理由 | 林運鴻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聲援台大學生會:「國文必修」從大學全面退場的幾個重要理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月18日,國內高教龍頭台灣大學舉行國文改革公聽會,台大學生會提案廢除大學國文必修,將之改列通識課程。學生會認為,缺乏系統、偏愛古典的「大一國文」脫鉤於大學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因此主張將國文課程改列選修,讓有興趣的人自行選讀。

理所當然的,負責大一國文課程的台大中文系對此強烈反對,中文系認為「文學背後有文化思維」,必修課程有其必要性。台大校方也以「仍有學生提議維持現行必修制度」為由,認為此事需要從長計議,傾向維持原狀。

儘管台大校內茶壺風暴並未激起社會關注,不過,台大學生會的改革提案,其實關係到我國語文教育、高等教育目前迫切需要進行的重大變革。以下將從台灣教育的整體發展,而非單獨系所的意識形態,來思考「國文必修改為選讀」的一些重要理由。

校園民主與使用者需求

首先,我們要跳脫「國文課程」本身的爭議。台大學生會的「選修」提案,對於台灣高教本身便有重大意義,而非僅僅牽涉中文系所。

我們要注意到,與早年那種受限於政治審查因而思想封閉的威權社會不同,今日的青年學子,生長在資訊取得高度自由便利的時代。他們能夠輕易藉由網路、講座、出版、參與公民團體等手段,來獲取最新資訊、回應社會脈動。在很多時候,聰明好學的年輕人,他們在豐富公共生活中所獲取的思考深度,並不遜於禁閉在象牙塔學院的飽學宿儒。

因此,今日學生主動思考大學教育的「內容」,並且在制度內提出改革要求,就意味著今日台灣的大學生,已經有能力去反思「高等教育」的目標與本質,並且從自身需求的角度,來要求僵化學院提供更有效用的知識內涵。

從這個角度,學生對於國文課改革的提案,本身即大學生素質深化與「校園民主」的最佳例證——如果學生才是受教育的主體,那麼他們的需求與願望,本應得到最大重視,也需要更多管道來介入校園治理。

在現代民主社會,大學院校應該是服務於受教者利益的公共機構,而非國家政策或者傳統菁英價值的單向傳聲筒。如果我們還是習慣於由上位權威者指導、決定教學內容,而忽略多數參與者心聲的治校模式,那恐怕是「教授」跟不上「學生」,也從而侵蝕了「大學自治」精神鼓勵學生參與的民主價值。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保守過時的國文課程

其次,儘管「改革國文」提案發生在台灣大學,但「語文教育」所引發的問題,卻並非限於一系一校。多年來,越趨陳腐僵化的「國文課程」,早就需要進行徹底、系統性的全面反思。

我國從中學開始,所謂「國文」課程便高度傾向於「古典、抒情」兩大方向。一方面要求學生背誦上古時代生冷辭彙;另一方面,這類課程常大量灌輸一種,缺乏思想深度與嚴謹論述,完全以「感性抒情」為主導的「文學導向」課程。

儘管「文言」或「抒情」兩種教學目標並不能說是毫無價值,但考慮到「國文課是國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實更重要的目標在於,國民教育必須培養「通用而實際的語文能力」(也就是那些,對文學跟中國沒有興趣的公民,都能夠獲益的語文能力)。這包括了邏輯推論、多元思辨、應用寫作、口語表達、母語復振等等,而絕非等同於中文系先修班的「古文詩詞鑑賞能力」。無法否認的就是,台灣當前「國文課程」的設計1,確實與先進歐美國家有著巨大差異。

就此而言,台大做為國內高等教育龍頭,如果對於自身教學品質有所自豪跟堅持,那麼,反思傳統「大一國文」課程內部的重大缺陷,積極回應學生會自發提案,其實才能真正提升「大學課程」的教學品質,並且幫助學生得以適才適性,把寶貴的學習時間投入於更有價值的人文素質養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文系有無足夠「現代人文素養」?

還有一個因素必須慎重考慮。

只要對於台灣當代高等教育的人文領域有一些基本了解,其實不難發現,在名為「中國文學」領域,在很大程度上,這一學門仍然保留了威權時代的過時意識形態。

在過去,為了「清除日本殖民遺毒」、「培養堂堂正正中國人」等等政治理由,蔣氏政權不顧教育專業,將所謂「語文教育」等同於「中國民族主義教育」,大量灌輸以「文言經典」、「儒家治術」、「中國認同」為核心的教育內容。

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國民教育中的國文課程,長年獨尊「古典」、「抒情」兩種元素的緣故——為了避免受教者能在語文教育裡獲得獨立思考、批判論述、本土認同的多元文化資源(然而,多元文化方針正是現代教育專業所積極提倡的部分)。

也由於上述結構因素,如果我們仔細檢查各校中文系教師的人格特質、研究論文、公開與私下發言,其實不難發現,儘管仍有極少數優秀教師,但整體或平均來說,在全部的人文社科高教領域中,中文系教師很明顯地是與過去黨國威權意識型態距離最接近的一群。無論就性別觀點、社會公義、國家認同、思想深度甚至「現代文學素養」各方各面,終年浸泡於故紙堆的中文系成員,都與現代公民的基本要求有著不可忽視的落差。

因此加倍諷刺的便是,面對學生會改革提案,台大中文系反而以「文化素養」做為國文課必修的辯解。回想早年「國文系七匹狼事件」、中文系對教育改革和本土課綱的抗拒、每一次學測那些無病呻吟的作文命題、還有在各大學生網路論壇極為常見的「國文課是大學最廢課程」討論串……假如「文化素養」真的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是不是更加需要真正有國際視野和現實關懷的專業教師,來擔任這一重責大任?

示意圖。圖/新華社
示意圖。圖/新華社

減輕教師負擔、深化大學通識

其實,我們也願意從「中文系角度」,來思考國文必修退場的合理性。

過去,各校中文系長年負擔全校性的「國文課程」,許多教師紛紛抱怨,面對台下那些雙眼如死魚一般、毫無興趣跟反饋的年輕人,師長們無比珍視的「儒者尊嚴」確實也受到不小打擊。當然就更不必說,繁瑣初階必修課程必然帶給他們在教學、校務、行政上的種種壓力。

如果,中文系真的全面退出「大一必修」,就中文系自身利益來說,反而是鬆綁教師的勞動負擔,也允許他們有更多空閒時間,去訓詁考證、去吟風弄月,搶救和保存那些說不定真的要在進步現代社會中被淘汰的「美好國故」。學生獲得更多自主學習空間、中文系也擁有屬於自己的「學術自由」,我們可以說,國文課程退出大學必修,必然意味著絕大多數學生、全體中文系的雙贏局面。

綜上所述,從威權時代所遺留在教育體制中的「中國古典教條」,如果作為特定少數人的審美癖好,那絕對是民主社會的個人自由,我們樂見其成。但如果這類意識型態繼續全面性的干涉、甚至宰治國民教育與大學教育,恐怕「duck不必」,甚至會造成教育事業的倒退和萎縮。

教育工作乃是百年樹人,既然受教者自己都表達了需求和反思,那麼教育者更應該謙卑來思考,放下本位主義與一己之私,共同在一個民主多元的討論脈絡下好好思考:到底要怎樣的「語文教育」和「通識教育」,才能幫助台灣國民素養獲得真正提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