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所向無敵?「地表最強戰車」在台灣的戰場環境挑戰 | 全球防衛雜誌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M1所向無敵?「地表最強戰車」在台灣的戰場環境挑戰

回歸戰術需求面來看,我國陸軍的確需要新一代主戰車,取代已逼近服役極限的M60系列戰車。圖為美軍M1戰車。 圖/美國陸軍
回歸戰術需求面來看,我國陸軍的確需要新一代主戰車,取代已逼近服役極限的M60系列戰車。圖為美軍M1戰車。 圖/美國陸軍

中華民國陸軍終於獲得美方首肯採購M1戰車,雖然之前各界對M1戰車能否在台灣的地形發揮作戰效果有許多不同討論,但如果回歸戰術需求面來看,我國陸軍的確需要新一代主戰車,取代已逼近服役極限的M60系列戰車。

特別是,在中共新一代主戰車威脅不斷增大的狀況下,如何以少量的裝甲戰力在中共對台實施全面攻擊時,達到有效阻止共軍擴張灘頭堡和空投堡的目的便是其中關鍵。本文將從近代作戰主力戰車所扮演的角色,探討如何使用M1戰車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不對稱作戰的虛與實

由於過去主戰車的作需想定都是以野戰聯兵作戰為主軸,而對各式戰防武器,乃至包括地雷和即造爆裂物的威脅想定雖有納入考量,但多半是交由協同作戰的其他兵種處理,而非由主戰車親自披掛上陣。

例如在戰車營挺進時,必定有裝甲步兵和自走砲車伴隨,而且攻擊矛頭前方還有裝騎連充當耳目,一旦發現敵步兵戰防陣地時,就可立刻發起聯兵攻擊逕行剿滅,或交由砲兵和空軍密接支援遂行火力壓制。而就算是和敵步兵戰防陣地發生遭遇戰,主戰車亦能倚賴協同之裝甲步兵遂行側面迂迴,配合步兵滲透攻堅消滅敵戰防小組,或至少藉此迫其放棄交戰撤退。

正由於主戰車最大的戰術優勢在於機動,因此教範中都會一再強調,主戰車運用需以「集中」和「機動」為原則,避免在火力無法有效發揚的城鎮,或其他運動受限的戰場環境中作戰。就算是配有複合裝甲的第三代、乃至於第四代主戰車,一旦遇上針對車體側背面和頂部實施的攻擊也往往束手無策。

雖然主戰車理論上應該充當機動作戰矛頭,但在臺澎金馬作戰區的守勢前提下,原本強調「集中運用」發揮衝擊力的主戰車,往往被迫切割建制配屬到前線基層單位,充當直接火力支援平台和臨時機動掩體。

此外,其假定的戰場幾乎都在城鎮周邊或是周邊交通孔道,導致主戰車的戰場衝擊優勢不斷被抵銷。像是過去主戰車可以在敵戰防小組來不及轉換陣地或構築臨時工事時殺他個措手不及,但是在城鎮及周邊地區行動時,共軍步兵戰防小組卻能夠好整以暇地利用大量建築物作為現成掩體,而且主戰車和隨伴步兵還不一定能夠掌握共軍步兵戰防小組在城鎮中的移動。

因為一來共軍步兵戰防小組可以混入平民中移動,戰防武器也能直接裝在民車中開走。再者,城鎮中的建築物和街道形成了數不勝數的觀察死角,就算主戰車有無人載具或戰搜直升機支援,也不見得能夠有效掌握作戰區域的敵情動向。

在波蘭波莫瑞地區進行射擊訓練的M1坦克。 圖/美國陸軍
在波蘭波莫瑞地區進行射擊訓練的M1坦克。 圖/美國陸軍

脫胎換骨的威脅

除了上述限制造成優勢不再外,戰防武器的日新月異也是讓主戰車在特定戰場中不僅難以施展,甚至反而淪為俎上肉的主因之一。

隨著反戰車飛彈性能日新月異,步兵戰防小組現在有能力在數公里外命中且摧毀大多數現役主戰車。像是在敘利亞戰役中,獲得美國軍援拖式飛彈的反抗軍,就經常利用城鎮為陣地,在2~3公里外好整以暇地逐一獵殺政府軍裝甲縱隊的主戰車。

除了反戰車飛彈之外,輕型肩射戰防武器的操作簡易化和穿甲能力增加,也讓缺乏嚴格訓練的組員與良好指揮管制的主戰車,淪為步兵戰防小組滲透突擊的犧牲品。

像是沙烏地阿拉伯陸軍派往葉門的美造M1和德造豹2主戰車就是最佳例證。由於沙烏地阿拉伯陸軍基層單位紀律廢弛,加上軍士官缺乏戰術素養和領導能力,因此讓葉門步兵戰防小組多次利用小貨卡運送戰防小組進入前進駐地或臨時據點周邊,利用地形死角穿過防衛周邊,再對戰車的弱點發起攻擊。由於步兵戰防小組會把作戰成功的案例透過網路媒體大肆宣傳,因而讓沙烏地阿拉伯陸軍顏面無光,也重擊過去西方主戰車戰無不克的形象。

雖然此種以小搏大的戰例都受到特定戰場環境的影響,但毫無疑問的是,即便是新一代主戰車,面對戰防武器的威脅也不一定能佔盡上風。尤其目前反抗軍和游擊隊手上拿到的貨色都還不是現役一線裝備,假設敘利亞反抗軍能夠更早獲得像是無線版拖式RF反戰車飛彈,或是輕巧易攜帶且能射後不理的標槍反戰車飛彈的話,敘利亞政府軍的俄援戰甲車優勢是否持續,恐怕仍有疑問。

當然,教育訓練和人員素質對於主戰車的戰場表現有關鍵性的影響。像是敘利亞政府軍在獲得大量俄籍「志願軍」充當顧問,甚至直接上戰場提供指導之後,由於俄國在車臣、喬治亞和東烏克蘭都有豐富的城鎮反叛亂經驗,加上無需顧忌國際與論的先天優勢,因此敘利亞政府軍在結合火力和戰術優勢下,逐步壓縮反抗軍的作戰空間。而沙烏地阿拉伯陸軍也開始重新檢討相關的作戰準則和人員訓練,希冀能夠減少類似狀況造成的戰損。

正在訓練戰車火炮射擊的美國陸軍。 圖/美國陸軍
正在訓練戰車火炮射擊的美國陸軍。 圖/美國陸軍

主戰車防護與作需變革

雖然中東地區戰事讓主戰車的光環不再,但是從整體戰場環境來看,與其說主戰車失去戰場優勢,倒不如說是原先的作需想定和裝備設計,被迫用在不適合的地方,卻又未能適時修改戰術戰法和任務所造成的結果。

就戰具改良方面來看,主戰車要應付城鎮戰的需求其實有其矛盾存在。現在檯面上的主戰車設計,都是根源於冷戰時期裝甲會戰需求而生,因此都是強調長射程第一擊命中率為主,難以有效應付以城鎮建築物為依托的戰防小組,或是在狹窄戰場環境中的近戰需求。

有鑒於此,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已經陸續為主戰車加裝所謂的城鎮戰套件,力求在無須大幅改裝下,讓主戰車能夠擁有在複雜環境中遂行多目標近戰的能力。

雖然此類改裝就理論而言,能夠有效對付絕大多數的近距離肩射戰防武器威脅,但問題在於其清一色採用外加設計,對小口徑武器或爆炸破片的攻擊就格外脆弱。現代主戰車的射指觀通系統多半在設計時就考量到裝甲防護需求,而且就算受到一定程度的攻擊也還能維持正常操作。

但是加裝在砲塔外部的城鎮戰套件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特別是許多外加遙控砲塔的光電偵蒐系統都暴露在外,當共軍步兵戰防小組利用狙擊槍或是槍榴彈,先行破壞遙控砲塔的光電偵蒐系統的話,就能使主戰車在城鎮戰中的近戰能力大幅降低。而且遙控砲塔有其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需要人員離開裝甲防護才能裝填武器或排除故障,對於身處激戰中的戰車組員來說,等於是讓自己當靶。

除此,這些額外增加的遙控砲塔都需要由車長和裝填手操作,對於人力精簡已逼近極限的現代主戰車來說,在錯綜複雜的戰況中要讓全部的裝備發揮效能,對於車組員來說都是極重的負荷。更不用提這些額外裝備在前線所增加的保修負擔。

除了加強近戰和觀通能力外,時下主戰車常採的另項作法,就是在車體弱點周邊增加裝甲。像是美造M1主戰車在側裙和車體後方,已將附加裝甲列為標準配備,避免步兵戰防小組在城鎮街道中利用肩射戰防武器混水摸魚成功。

雖然附加裝甲的後勤保修問題表面上看來不如遙控砲塔多,但最直接的影響是車體重量直線上升。就算傳動和懸吊系統的設計裕度足以承受,但對加減速表現和零組件壽命的影響仍不容小覷。

過去向來認為,「反應裝甲」是對抗反戰車飛彈和肩射戰防武器所使用成型裝藥彈頭的不二選擇,但在縱列彈頭設計已成標準配備後,反應裝甲雖然不斷改良,效果卻未有突破性進展。

至於美軍普遍使用的柵欄或網格裝甲其實只能對抗舊款彈頭,對於新一代具有頂攻能力的戰防武器並無多大效果。而附加裝甲受到重量限制,不可能包山包海加裝在主戰車上的各個部位,因此近來最受矚目的概念之一就是「主動防護系統」。

與其說主戰車失去戰場優勢,倒不如說是原先的作需想定和裝備設計,被迫用在不適合的地方。 圖/美國陸軍
與其說主戰車失去戰場優勢,倒不如說是原先的作需想定和裝備設計,被迫用在不適合的地方。 圖/美國陸軍

主動防禦系統的需要性

主動防護系統的概念和海軍艦艇使用多年的「近破防禦系統」(CIWS)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目標從反艦飛彈換成反戰車飛彈或火箭彈。

嚴格說來,主動防護系統也不是什麼新玩意,前蘇聯早在上個世紀末已在主戰車上加裝主動防禦系統。而以色列也根據黎南和加薩佔領區的作戰經驗,投入大量資源研發類似的主動防禦系統,並且已經實際配發前線部隊使用。而美陸軍受到伊拉克戰事的影響,也開始對類似系統進行一連串的測考評估。

不過主動防禦系統雖然看似神奇,但在實戰運用中仍有諸多限制。由於戰場環境限制,目前的主動防護系統仍無法百分之百摧毀來襲飛彈,而且假警率也還是居高不下。

而不論是採用獨立攔截體(類似小型飛彈),或散彈槍式發射系統,由於偵測距離和系統尺寸重量的限制,主動防護系統只能夠擋下速度相對較低的拋射體,對於超音速飛彈的攔截效果仍舊不佳,當然更不用提翼穩脫殼穿甲彈(APSFDS)之類的高速砲彈。

而且主動防護系統在實戰運用上會面臨和反應裝甲相同的問題,那就是當系統攔截來襲飛彈時,會對周邊友軍部隊造成附加損害,這個狀況在採用散彈槍式設計的俄式系統中特別嚴重。

而就算是以色列採用成型裝藥技術研發的近距離防護系統,在啟動時的爆炸威力仍會對周邊產生影響。因此,如果未來主戰車普遍採用主動防護系統之後,相關的步戰協同準則教範也需隨之修正,不然可能反而綁手綁腳,難以發揮系統想定效能。

只是戰具改良並非萬靈丹,更重要的是配合威脅想定和作戰需求,強化官士兵教育訓練和作戰意志。從葉門戰爭的例子來看,即便有一流裝備在手,如果官士兵缺乏敵情意識又毫無作戰意志的話,往往甫經接敵就會當場潰散,遑論發揮主戰車應有的作戰效能克敵致勝。

主戰車固然威力強大,但是受到設計上的先天限制,會有許多無可避免的視覺和火力死角。這也是為何所有的陸軍教範都會強調步戰協同的重要性,因為沒有裝甲或機械化步兵伴隨的戰車,戰車挺進必須暴露在極大風險中,雖然現代陸軍多半已經部署步兵戰鬥車或裝甲運兵車,能夠在步兵班進入戰場前提供裝甲保護,但是一旦開上戰場後,步兵還是得下車暴露在小口徑武器和砲彈破片的威脅下。

再者,現代主戰車不僅多半會加裝爆炸反應裝甲,甚至連對抗肩射戰防武器的主動防禦系統也逐漸成為標準配備。由於這些裝備都會產生大量爆風和破片,對協同挺進的步兵來說,形同無法避免的友軍砲火。結果就是隨伴步兵得和主戰車預留安全距離,不僅增加指揮管制的困難度,同時在空間受限而戰況又呈現高度流動性的城鎮戰環境中,更有如不可能的任務。

戰具改良並非萬靈丹,更重要的是配合威脅想定和作戰需求,強化官士兵教育訓練和作戰意志。 圖/美國陸軍
戰具改良並非萬靈丹,更重要的是配合威脅想定和作戰需求,強化官士兵教育訓練和作戰意志。 圖/美國陸軍

小結

雖然M1主戰車在火力與機動性上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守勢作戰中的半封閉地型,乃至於城鎮戰中,很容易被手持先進肩射反戰車武器的敵軍戰防伍攻其不備。

特別是,隨著具有頂攻能力的射後不理輕型反戰車飛彈,和能夠擊穿先進複合裝甲的肩射戰防火箭日益普及後,步戰協同的重要性更是水漲船高,未來陸軍能否強化機步協同作戰能力將是重點。只是M1主戰車在面對共軍戰防武器時,仍能藉由機動和迂迴等戰術運動取得一定程度的優勢,只是需要步砲裝和陸空協同才能充分發揮。亦即,透過各兵種聯合作戰才能截長補短。

需留意的是,阿帕契攻擊直升機在美陸航單位擔任的角色相當於戰場情報中心,能夠把長弓雷達所獲得的情資即時分享給所有戰術網路內的友軍單位。然而,目前陸航雖然籌獲阿帕契攻擊機,其他陸軍單位指管通情系統卻原地踏步,把阿帕契攻擊機降格成單純的火力投射載具,失去原本可充當戰場情報中心的功能,此恐讓M1戰車的網路作戰能力無從發揮。

M1主戰車在面對共軍戰防武器時,仍能藉由機動和迂迴等戰術運動取得一定程度的戰術優勢,只是需要步砲裝和陸空協同才能充分發揮。 圖/美國陸軍
M1主戰車在面對共軍戰防武器時,仍能藉由機動和迂迴等戰術運動取得一定程度的戰術優勢,只是需要步砲裝和陸空協同才能充分發揮。 圖/美國陸軍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