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防衛部隊如何建立可恃嚇阻力?淺談後備戰力改革方向 | 全球防衛雜誌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國土防衛部隊如何建立可恃嚇阻力?淺談後備戰力改革方向

吳怡農拋出「國土防衛部隊」構想後,引發各界不少爭議。 圖/青年日報
吳怡農拋出「國土防衛部隊」構想後,引發各界不少爭議。 圖/青年日報

近期「國土防衛部隊」或所謂的「在家當兵」討論引發不少爭議。姑且不論此政策的優劣或可行與否,多數對此構想的報導和評論,似乎已偏離如何整合後備戰力與國防戰略的本質,也模糊了實際探討的方向與空間。

重視精神戰力,提升全民意志

發展不對稱作戰的本質內容中,展現堅強意志達成嚇阻敵人目的也是重點之一,讓敵人欲挑起戰事時,將後備抵抗力列為重點考量而對發動作戰有所遲疑。

面對新科技時代的戰爭,已經不是過往單純的比飛機、飛彈、戰車、人員數量就能輕言判定結局,全民作戰所展現出來的「戰鬥意願」,可能會比帳面上的「戰力指數」更能形成嚇阻力。所以民眾抗敵意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一旦面對敵人缺乏作戰意志,會讓對方看輕而輕易啟動戰事。

大至國際衝突,小至民眾個人間的爭執,柿子總是挑軟的吃,如果不擺出願意一戰到底的堅定態勢,無異宣布自己的終戰底線極淺,反而會引來戰爭。但是台灣社會由於長年承平,加以藍綠內鬥嚴重,經濟利益立場分歧,對如何預防嚇阻戰爭,早無正確認識與共識。

以二次大戰為例,其基本肇因於美國的孤立漠視、英法的姑息綏靖,蘇聯的同流合汙,才使得同盟國對(國力與整體軍力上都遠遜於美英法蘇聯盟的)德義日等軸心國的嚇阻崩潰,讓侵略者認為他們有機可趁,利用對手的退讓姑息,在初期不斷挑釁挑起戰端。

相反案例則是瑞士。當納粹席捲歐洲大陸時,一個被包圍的內陸小國能維持中立,就是納粹德國知道攻打他們不符合自身利益且會付出相當程度的代價。而台灣目前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越是表現出害怕戰爭,就越會自速其禍。

發展不對稱作戰的本質內容中,展現堅強意志達成嚇阻敵人目的也是重點之一。 圖/青年日報
發展不對稱作戰的本質內容中,展現堅強意志達成嚇阻敵人目的也是重點之一。 圖/青年日報

國防首重認知與支持

前述所提台灣社會無一致的共識,部分人的立場就是盡量「不要刺激中共」,謀求和平共存就好,國防不要花太多錢,軍費佔GDP比例那麼低也無所謂;就像不願配合節電又不能缺電,不要造水庫卻年年抱怨停限水,怕基地台輻射卻又不能沒有手機訊號等,是一模一樣的矛盾心態。

然而,卻又有另部分立場是成天明著跟中共對嗆,買到新武器就自認世界無敵,但若要多付稅捐或加入軍隊卻又不願意;認為打仗也只是軍人的事,反正自己最好不要當兵。

在長期特定政治意識形態洗禮下,台灣民眾被分割成數塊,社會大眾究竟有無抵禦外侮,協助構建共同嚇阻敵人犯台的決心,進而形成保衛現行生活方式的整體防衛力量?前陣子民調透露的資訊,半數以上的人認為要增加軍事力量,贊成恢復徵兵解決目前兵力不足的問題,但卻有高達九成受訪人員不願被徵兵,答案似已呼之欲出。

在長期特定政治意識形態洗禮下,台灣民眾有無共同決心抵禦外侮的決心? 圖/青年日報
在長期特定政治意識形態洗禮下,台灣民眾有無共同決心抵禦外侮的決心? 圖/青年日報

面對問題:為何國民不願意當兵?

除了自身的政治理念不同外,國民會有這樣的消極想法,與過往多數人服役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在過往義務徵兵時代,軍旅生涯的勞務工作遠大於專業訓練,每天掃地、除草、刷油漆,這些共同記憶已成男人間茶餘飯後的笑話。而退伍後聽到教召能逃就逃,顯示民眾認為,過往正規兵役生活都是浪費青春了,後備動員教召更是蹉跎時間的擾民政策,難怪沒人有意願積極參與後備動員。

若能在短天期的後備召集動員中,除了固定軍事武器專長訓練外,酌量增加能與社會交互運用的軍事項目,甚至是在民間要付費才能學到的特殊專長技能,或許此不失為一個改革重點。

進一步來說,傳授戰鬥救護基本運用、基本急救止血帶、個人急救包使用、戰場自救互相照護,甚至是進一步學習初階藥物認知,又或在後備動員教召訓練中,加入性質相符的專長證照訓練,使後備軍人能利用其短暫訓練時間,學習並獲得簡易認證。如完成「觀念課程」與「技術練習及測驗」,取得「CPR合格證書」。讓後備軍人針對戰場或災害發生時的應變能力做反應,也能讓所學軍事專長得以交叉活用於社會生活,亦是一種安全與價值觀念的延伸。

如此,方能讓民眾對參加教召「有感」,除了熟悉基本軍事專長訓練外,如同國家幫你強制安排進修課程。軍事技能若能落實到一般民眾生活運用,自然不覺得是在浪費時間,甚至願意主動積極參與。

若能在短天期的後備召集動員中,酌量增加能與社會交互運用的軍事項目,也是一個改革方向。 圖/青年日報
若能在短天期的後備召集動員中,酌量增加能與社會交互運用的軍事項目,也是一個改革方向。 圖/青年日報

現役軍人地位的提升與退役軍人的專長利用

軍人長期以來逆來順受的形象,除了普遍不被重視,甚至可說是把軍人當免費的工具人。有事找國軍,沒事罵國軍,提升軍人形象與社會價值往往只淪為口號。

軍人的本務是戰訓,目前除了訓練時間常常被地方政府要求的雜事佔用,相對的額外支出還要軍方自行籌措,就不說地方政府時常以演訓擾民為由索取回饋費用,而作物盛產就通通要求軍方協助購買更是時有所聞。當同樣案例一再發生,政府用口號尊重軍人,又怎麼期望民眾「光榮從軍」?軍人作為職業的一種,自由度低、高風險工時又長,當前述事項越積越多,軍中有志者難免心灰意冷,劣幣驅逐良幣一旦成立就無法回頭。

針對退役的專業人士也可聽取其寶貴建言。過往軍中長久傳統文化,使得現役軍人在職生涯中因種種因素導致有志者想做卻不敢說的困境。因為說多代表意見多,多做又多錯,過多的意見會讓長官或同袍遭受曲解責難,甚至增加團體困擾或影響休假升遷,不做不錯的偽善實非部隊之福。而此也是為何許多軍人反而是退役後才願意抒發己見的主因之一。

我們應該妥善運用其豐富軍中經歷與智慧做反方,如讓高階退役軍人和現役軍人進行兵棋推演,也許反能跳脫體察上意的「必勝演習」型態,刺激出新的戰略想法,並找出現有國防戰術戰略上的缺失。

現實上,要管理部隊這樣的多人團體非常不容易,近期國防部也將效率與溝通列為改革重點。不諱言,服從與建言的協調仍需透過一次次的經驗找出最適當的互動方式,長年陋習能否彎道超車一舉改變還有待觀察。

現今的戰爭型態以小區域、高強度、短時間戰爭為主,聯兵營的成立就是因應小單位全能化的需求,所需之武器、裝備、訓練、保養等問題何其複雜。在這種趨勢下,兵貴在精不在多,軍隊特戰化是大勢所趨。

除此,人工智慧的進步,無人載具大幅減少所需人力,政府趁此機會大刀改革尚無不可。現行公布的政策,主旨在增加訓員、延長訓期,要把後備部隊完整編組、裝備、訓練成可以執行與正規部隊一樣的任務是緣木求魚了。

後備部隊應於戰爭時期做好輔助事項以支援前線作戰部隊,協助政府穩定戰時民生。承平時期,則能平衡社會期待兼顧各兵種軍事專長,在現役部隊與後備部隊的職責劃分做最有效的平衡。

小結

維持現狀是台灣目前的民意共識,無論未來藉由任何方式避免戰事,部隊本身與我國國民都要表現出能戰,願戰,敢戰的決心,並誓言會讓對方付出極大代價的態勢,才有可能爭取到有利的談判或和平解決條件。

針對國防議題討論應該不分藍綠政治立場,全民也應該多支持國軍更新汰換老舊裝備,提供更多專業訓練的環境並減少訓練限制(如靶場、訓練場的設立等),面對這些日以繼夜辛苦保護人民的國軍弟兄,多以同理心支持他們吧。

針對國防議題討論應該不分藍綠政治立場,全民也應該多支持國軍更新汰換老舊裝備。 圖/青年日報
針對國防議題討論應該不分藍綠政治立場,全民也應該多支持國軍更新汰換老舊裝備。 圖/青年日報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