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的保命救護之道:戰傷醫療與個人急救包 | 全球防衛雜誌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戰場上的保命救護之道:戰傷醫療與個人急救包

當今的美軍與其盟邦,甚至我國的軍陣醫學,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源自美方的「戰術戰鬥傷患救護」。 圖/美軍檔案照
當今的美軍與其盟邦,甚至我國的軍陣醫學,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源自美方的「戰術戰鬥傷患救護」。 圖/美軍檔案照

從當今的美軍與其盟邦,甚至我國的軍陣醫學,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源自美方的「戰術戰鬥傷患救護」(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TCCC)。而這項新的戰場傷患救護流程,起因於90年代的特種部隊境外任務教訓,加上累積自越戰乃至反恐戰爭中的各項相關統計與研究,進而成為一項幾乎為全球先進國家所採用,以降低人員在戰鬥中傷亡的有效方針。

摩加迪休之戰改變戰傷醫療模式

眾所周知,美軍在1993年索馬利亞的軍事行動「摩加迪休之戰」中,派出的特戰單位人員蒙受相當數量的傷亡,而此事件讓美方特種作戰司令部(SOCOM)內的醫療研究人員,開始思考如何減少所謂「可預防的死亡」(意指陣亡人員中,有部分可藉由即時且正確的救護方式,從而挽救其生命)。到了1996年,第一個版本的TCCC指南,終於以軍陣醫學補充資料的型態問世。這份指南的出現,除了促成對戰場上「可預防死因」的研究以外,也改變了戰場醫療的訓練與運作方式。

事實上,在80年代美軍先是引進了民間的緊急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方式,再搭配以各式載具將受傷人員運送至營級急救站的做法,而此被證明在武裝衝突中並不適用。

除了民間的救護方式無法滿足部隊的戰術需求以外,對陣亡人員的統計研究更發現,即使單兵防護裝備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但多數的重傷致死者,依舊會在抵達醫療院所前便失去生命。這些經驗讓美軍認識到,顯然他們必須將急救傷患的能力與權力,藉由普及的訓練進而下放,讓傷者的隊友能在第一時間為傷兵進行必要的緊急救護處置。

而隨後,美軍更將外科醫師從戰鬥支援醫院向前派遣,以手術小組的編制送往更接近第一線部隊的位置,讓身受重傷者能夠先藉由手術穩定下來,再以專用的醫療載具往更高階的醫療院所後送。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戰術戰鬥傷患指南不僅幾乎每年都有更新,而且其背後的戰傷委員會,更囊括從民間的專家到軍方的特戰醫療人員;而這些人員全數都有隨軍海外部部署的經驗。

他們除了不斷經醫界相關研究,來找出更適合、更有效率的戰場急救手段以外,也持續接收第一線戰鬥醫療人員的反饋,從中發現哪些做法必須改變,或是某項器材評價如何,再做出最適當的調整與修正。

美軍將外科醫師從戰鬥支援醫院向前派遣,以手術小組的編制送往更接近第一線部隊的位置,再以專用醫療載具加以後送。 圖/美軍檔案照
美軍將外科醫師從戰鬥支援醫院向前派遣,以手術小組的編制送往更接近第一線部隊的位置,再以專用醫療載具加以後送。 圖/美軍檔案照

個人急救包有效降低戰傷陣亡風險

除了訓練與觀念的更新外,美國軍方更在反恐戰爭開打後不久,便開始配發部隊「止血帶」與「個人急救包」(IFAK);止血帶不僅被歷來資訊證明,能夠有效藉由控制失血來挽救生命以外,更顛覆了以往「使用止血帶後必須在短時間內鬆開」,或是「使用止血帶將導致截肢」的傳統看法。

再者,個人急救包的普及,除了讓士官兵在現場更有能力為傷者進行必要的處理外,也提升了整體部隊的緊急戰鬥醫療能量(不再只仰賴醫護兵),並降低人員傷亡的風險。

例如,以大名鼎鼎的美軍第75遊騎兵團為例,他們便在2012年創下「可預防死亡率為零」的驚人記錄;此意指所有在受傷後具潛在生還機會的同袍,全數都被救活、無人陣亡。

延宕多時的國軍個人急救包

可惜的是,國軍雖然有與美方交流,將美方於反恐戰爭的教訓放在心上,但更新的步調似乎仍須加快。當美軍在2005年7月,大量配發多達27萬7千條止血帶至前線後,國防部軍醫局卻在2007年,繼續要求民間公司承製空有衛署字號(第000713),實際止血效果卻不如新式止血帶的越戰時期止血帶。且許多新式急救器材的藥衛材許可,因為被民間廠商取得,反而導致費用大漲。

此外,步兵學校等訓練單位,竟然建議將整個急救包固定在士官兵的肩膀處,讓個人急救包建案無法在各軍種與軍醫體系間形成共識:軍種指揮部認為這項費用該由軍醫支出,而軍醫體系則認為各軍種指揮部應該為手下的急救器材編列預算。所以歷經一連六任部長,這項現地救命的重要工具始終只聞樓梯響。

原本軍醫局編列了預算,要開始在2021配發個人急救包,沒想到由於新冠病毒肆虐,導致急救包這項裝備的預算又再度延後。軍醫局近年為了軍中屬於少數的飛行員與水下作戰人員,陸續投資近31億餘元在離心機/抗G力訓練/模擬深潛訓練艙的項目上,表示其開始著重相關人命保存與救護,與之前的觀念相較已經有所改變。然而目前新式急救包的採購,預期將延至2022年才執行,屆時是否會依照美軍最新研究,配發最適合且有效率的器材,仍需視承辦人員的思維。

我國的假想敵解放軍,也在2007年開始配發個人急救包,並舉辦數次名為「衛勤使命」的相關演習。師敵之長攻敵之短,解放軍不斷在進步,值得我們深思與警惕。

美軍進行戰傷救護訓練。 圖/美軍檔案照
美軍進行戰傷救護訓練。 圖/美軍檔案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