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火延燒將導致全球新危機的開始?
烏克蘭的戰事仍在進行中,這是歐洲在二戰之後最嚴重的安全危機,北約(NATO)及美國雖然持續警告俄國將發動反制行動,並調動包括作戰艦艇、戰機、戰車及部隊推進至波海三小國、波蘭、羅馬尼亞等北約會員國境內,但並未嚇阻普丁的作戰行動。媒體報導俄陳兵波蘭邊境,萬一戰火延燒,恐怕將是全球新危機的開始。
儘管兵力懸殊,烏仍孤軍奮戰
在接連數日的緊張對峙後,俄羅斯以戲劇性的方式,先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個分離地區頓內茨克(Donetsk)與盧甘斯克(Luhansk)的獨立,再以維和名義派遣部隊進入這兩個分離地區——等於已經實質侵入東烏。俄國總統普丁又在2月24日宣布,對烏東地區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保護」當地民眾。
接著在同一天,俄羅斯對烏克蘭多個城市的軍事基地,實施飛彈攻擊。俄軍從白俄羅斯、烏克蘭東北部、東部、以及克里米亞等四條軸線,向烏克蘭發動進攻,但根據美國情報顯示,其進展緩慢,特別是對烏克蘭首府基輔的「斬首」目標,直到25日才接近基輔。烏克蘭的抵抗顯然十分有效,俄羅斯的行動,因協調及執行不力,在進向基輔時蒙受重大損失。
烏克蘭的指揮管制體系在戰爭初期似乎仍然完好無損,俄羅斯並未在首日即獲得空中優勢,因為烏克蘭仍可派遣戰機,防空及飛彈防禦能力仍能發揮作用,但其能力已因俄羅斯攻擊而下降。俄羅斯也對烏克蘭的水力電廠等進行網路攻擊。截至25日,俄羅斯共發射二百餘枚彈道飛彈及巡弋飛彈,其大部分目標與軍事有關,包括烏克蘭防禦能力,後勤及補給能力、空軍基地及飛彈設施,以及軍隊所在地等,然而也有部分擊中民宅,造成人員損失。
由於烏克蘭並非北約會員國,美國及北約未派兵參戰,僅提供烏克蘭武器裝備,例如,美國提供大量刺針飛彈及標槍飛彈,前者是單兵肩射防空飛彈,用以攻擊低飛的戰機及直升機,一般相信烏克蘭公布的擊墜紀錄或畫面,應是刺針飛彈創下的戰果。後者則是單兵操作的反戰車飛彈,似乎也頗有斬獲。
俄羅斯在衝突開始後數小時內成功摧毀烏克蘭防空系統,並將烏克蘭空軍作為下一個目標,有一些戰機在地面被摧毀。有一架Su-27逃離烏克蘭飛至羅馬尼亞第95空軍基地,在被兩架羅馬尼亞空軍F-16攔截後降落。若衝突結束後烏克蘭建立一個親俄政權,這架Su-27應不可能再歸還,有可能會被美國收購。
烏克蘭承繼前蘇聯留下的1980年代的軍事裝備,曾擁有三百多架作戰飛機,包括TU-160戰略轟炸機等機種,以及未完工的航艦瓦良格號在內,後來美國推動預防性防禦政策,協助俄羅斯及這些前共和國解除核武等武器,只留下不到百架作戰飛機,包括Su-27、Su-25、Su-24及MiG-29等在內,陸上兵力則包括T-64、T-80、T-84等戰車,近三十年來幾乎未再改進或強化,雖有持續生產戰車,但主供外銷。與俄羅斯的Su-35存在極大差距,在面對Su-35時,烏克蘭空軍顯然缺抵抗能力,雖然有消息指稱一架烏克蘭空軍MiG-29擊落包括Su-35在內的多架俄軍戰機,但無法證實。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已要求西方提供更多刺針飛彈及標槍飛彈。這些武器由單兵操作,不依賴指管系統,同時也不擔心口徑、規格等與烏克蘭的俄系裝備不相通的問題;舉例而言,烏克蘭使用AK-47步槍,其口徑是5.45公厘,與西方的5.56公厘不相容;烏克蘭戰車主砲為125公厘,美國及北約則普通使用120公厘滑膛砲;俄系戰機更不可能掛載美國及北約的飛彈及精準炸彈,因此單兵操作的武器,便成為強化烏克蘭軍力的唯一選擇。另外,德國也可能與荷蘭合作,提供刺針飛彈、鐵拳3型反戰車火箭、14輛裝甲車,以及燃料補給,愛沙尼亞也將提供榴砲,只是這些支援行動怕已太遲。
五角大廈警告,戰事仍在初期階段,俄羅斯僅動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即約十七萬五千人,也就是說普丁仍有大量可用兵力,但目前動員部隊可能已經超出其預期計畫。如果普丁決心拿下烏克蘭,並願意付出代價,俄軍有可能在數天或數周內拿下基輔,或是擊潰烏克蘭正規軍。
普丁野心何時停止?
雖然普丁聲稱不打算併吞烏克蘭,但他將實現烏克蘭的「非軍事化」,他的目標應該是推翻現有政府,建立一個親俄的傀儡政府。但俄羅斯攻勢暫未停止,要研判俄軍最後野心仍有困難。或許俄羅斯會避免與優勢的北約空中武力對抗,但會持續利用這種模稜兩可的軍事行動,蠶食並佔據烏克蘭領土,使其國家四分五裂,或是最終把烏克蘭「收復」。幾種選項如下:
- 見好就收,將烏東地區做為與西方國家的緩衝。
- 只以飛彈攻擊烏克蘭軍事基地,阻止烏軍收復烏東分離地區的企圖,並警告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否則會面臨更大威脅。
- 烏東地區的局部作戰,以鞏固對烏東的控制。
- 對烏克蘭全面進軍,將整個烏克蘭收回。
觀察過去俄羅斯在周邊國家的用兵紀錄,除了1994年至2009年的兩次車臣戰爭,因是車臣共和國的獨立戰爭,具有內戰性質,而2008年的喬治亞戰爭、2014年俄烏衝突,都圍繞在前蘇聯共和國境內的地區分離主義、政權傾向西方並與俄交惡有關,或許是車臣戰爭的教訓,其作戰行動都十分短暫,只追求確保分離地區主權的有限目標。俄羅斯雖然近年強化軍備,但俄軍在這些鄰近地區的作戰紀錄都不甚良好,這多少和其後勤體系不佳、缺乏更現代化的精準武器等有關,而游擊戰對於俄正規軍而言,顯然也是難以應付的課題。
對普丁來說,這場賭注也十分大,如果連烏克蘭都無法拿下,或至少達到其政治目標,那俄羅斯整軍經武多年的成果,等於一夕崩盤,西方國家更清楚俄的底細,甚至可能一舉將戰後烏克蘭納入歐盟及北約,前提當然是烏克蘭仍能確保主權獨立。其實俄羅斯也很清楚,在傳統兵力上已無法與美國及北約相提並論,因此俄國軍方近年強調發展極超音速武器等遠程投射能力,即是打算用飛彈及核武來嚇阻美國,以掩護其追求的有限或局部目標。
俄混合戰威脅,西方需警惕
北約多次警告,要注意俄羅斯的混合戰威脅。近年美國智庫學者強調,要以「偵測嚇阻」(Deterrence by detection)應對俄、中威脅。北約警告,在北約成員國範圍的東側及東南側,北約盟國面臨重大、緊迫及微妙的挑戰。俄羅斯使用非傳統的灰色地帶戰術,一再嘗試擴大其影響力及勢力範圍,挑戰及侵蝕國際規範,破壞國際秩序。
俄軍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對烏克蘭的混合戰行動,包括網路攻擊、經濟打擊、海外暗殺行動、干預選舉、以及入侵威脅及目前的實質軍事行動,都是其行動的一部分。烏克蘭國內因擔心俄國的軍事威脅,已嚴重影響其經濟發展,從而對其強化軍力也造成妨礙。
美方的行動仍僅是制裁及強化在東歐的軍力,除了取消與普丁會面,並持續提高對俄經濟制裁,包括切斷俄與西方金融體系的聯繫,對俄特定人士實施制裁,也持續向烏克蘭提供防禦性援助,並強化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的防衛。另外,在德國立場軟化後,將俄羅斯踢出SWIFT結算系統(全名為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系統,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將可重創俄羅斯經濟,雖然這也會傷害西方乃至全球經濟體系。
美國及西方的警告顯非空穴來風。因俄羅斯使用非正規的灰色地帶戰術,一再嘗試並擴大其影響力,侵蝕國際規範,破壞區域穩定,使權力平衡向其有利方向轉移,而防止俄羅斯發動機會主義式的侵略尤其重要,因其武裝部隊不斷發展快速攻擊其他國家的能力,使北約國家在此種競爭中處於極度不利地位。
北約國家使用成本高昂的精密裝備及平台,使其不願將之投入危險行動,同時高成本也妨礙其他國家進行相同能力的投資。對北約國家來說,發展不同類型需求、更便宜、更有彈性,更容易使用的作戰能力,以及發展新的作戰概念及新的組織,使其有效發揮作用,如果不能調整,將會在未來衝突中遭遇毀滅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