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將壯大北約組織?重新洗牌的歐洲地緣政治
俄烏戰爭已持續超過一個月,俄軍的拙劣表現及烏克蘭面對強大壓力下在作戰能力、指揮管制、全民抗敵意志的靭性,都跌破外界眼鏡;再加上,西方國家持續大舉軍援烏克蘭,也是支持烏克蘭部隊得以抵抗俄軍攻勢的關鍵。
目前看來和平似乎露出一線曙光——3月29日,俄烏談判代表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初步討論和平協議,包括烏克蘭接受中立國地位、俄減少在基輔及切爾尼可夫的軍事行動,同意烏克蘭加入歐盟,烏克蘭則要求對克里米亞「評估15年」後再來談判。
俄羅斯誤判情勢?
土耳其方面認為,3月29日的談判至少提出了具體建議,烏克蘭提議採取中立地位,以換取安全保證,這是一種國際機制,保證國必須採取行動以保護其安全。作為一種回報,烏克蘭不加入北約,這是俄羅斯的關鍵要求。雙方建議暫時迴避棘手問題,如安全保障先排除東烏分離領土,並透過15年談判來解決克里米亞問題。
烏克蘭首席談判代表阿卡米亞(David Arakhamia)指出,這算是有進展,並等待俄方的答覆。俄方則大幅減少基輔及切爾尼可夫的軍事行動,以為進一步談判創造條件。這是戰爭發生迄今最有進展的一次談判,雖然烏克蘭談判代表表示,在「主要問題」上,不會有什麼實際上的突破,而上一輪在土耳其進行的談判根本是以相互指責告終。
西方國家也不相信俄國,美國衛星發現,俄軍只是進行重整,並沒有撤軍或停止軍事行動跡象,因此北約要求俄國以行動證明其談判誠意。不論是撤退或是接受它的作戰已經失敗,俄羅斯的立場為何殊堪玩味。這項談判離真正的停火還維持尚早,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顯然在開戰之時,誤算了這盤棋,才會師出無名,又讓自己的部隊陷入泥淖。
普丁誤認為只要部隊「推進」烏克蘭,就能輕鬆進入基輔,同時將親歐的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趕下台,「軍事行動」只需要數天時間就會結束,也不會引起烏克蘭部隊的反擊;他可能也認為,歐洲會因為對俄能源的高度依賴,而在烏克蘭問題上採取分化立場。
他甚至認為,西方國家正在衰退,包括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在內,只會關注國內議題,不會花時間精力去干預國際事務,他身邊的一小撮決策圈似乎也呼應他的結論,而無法在經濟、政治等方面提供他不同的意見。不過普丁似乎認知到一件事,即美國恢復頁岩油、氣的生產,使美國擁有團結盟國、對抗俄羅斯的本錢,特別是藉能源增加歐洲(及中國)對俄依賴上,有更多的政策彈性,成為美國的地緣政治資產。
在歐洲主要國家中,一向與美國同一陣線的英國,也是北約會員國中動作最快的成員,即使脫離歐盟,英國對烏克蘭援助仍是歐洲各國中最快的,今年1月英國就已經開始提供武器給烏克蘭。然而在俄烏邊境戰雲密布之際,德國卻阻撓英國的軍援行動,不准英國運輸機通過德國領空,因為德國擔心和俄鬧僵,會影響德國的能源供應。
俄羅斯的確試圖以能源為武器分化北約,俄向德國表示,能源議題無關政治,俄羅斯是可靠的能源供應商。由德國與俄羅斯合資開發,建造「北溪2號」海底天然氣管線,2021年9月完工,即將試營運。德國是歐洲第一個廢核的國家,但也因此特別依賴國外的能源供應,除了向其他國家買核電外,也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
不過在國際壓力下,德國決定站在國際社會的一邊,將無限期暫停啟用北溪2號管線,同時承認這是錯誤的決策。波斯灣國家、美國、伊朗、加拿大、巴西都可增產石油,歐洲也要設法增加歐洲及北海的天然氣產量,以及液化石油氣供應。
俄羅斯的油輪已無法停靠西方國家港口卸油,銀行也無法提供結算,全球企業為免遭到制裁波及,多選擇退出俄羅斯,或停止與俄交易。這不僅使能源市場重新洗牌,因為各國要重新向中東等其他油源搶油,油價將不免大幅上揚,更重創已被COVID-19打擊的全球供應鏈,而對俄羅斯的影響也難以估計。
北約未來角色勢將轉變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蘇聯解體後,經歷多次東擴,首先是德國統一,將東德併入,接著1999年納入捷克、匈牙利、波蘭,2004年納入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凡尼亞;2009年納入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2017年蒙特尼哥羅;2020年北馬其頓,幾乎將前華約國家全部納入,剩下中亞的前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如烏克蘭、喬治亞,甚至連俄羅斯都曾有意加入。
自1991年獨立後,烏克蘭的政局一直不穩定,2013年發生親歐盟運動,親俄政權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下台,建立一個親西方的新政權,但也造成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並引發東烏連鎖反應——頓內次克及盧甘斯克均宣稱獨立,烏克蘭同意給予自治權。2014年烏克蘭同時也放棄中立角色,2019年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加入歐盟及北約做為國家基本目標。
一般認為,烏克蘭執意加入北約、烏克蘭東部分離主義問題、烏境新納粹問題,是俄烏情勢惡化乃至戰爭的導火線。傳統上俄羅斯周圍加盟共和國被視為是俄羅斯對西方的緩衝區,烏克蘭一心想加入北約,讓普丁芒刺在背。然而,俄軍的威脅,也促成烏克蘭想加入北約,當然也是其安全顧慮。
2014年雙方簽訂的《明斯克協議》並未改變烏東情勢,此後戰火時斷時續,直到2021年4月,俄羅斯向俄烏邊境增兵,澤連斯基加強東部前線兵力部署,欲以武力奪回頓巴斯,烏東緊張局勢加劇。2021年底,俄在烏克蘭邊境舉行大規模演習,駐軍達十萬以上。2022年初,美國情報部門多次預警,俄將在2月中入侵烏克蘭,這回「狼真的來了」。
普丁和他的微小決策圈這一次可能嚴重誤算局勢。他不僅團結了北約,強化了英國的角色,促進美國及各北約國家向前華約國家如波海三小國、波蘭、羅馬尼亞增兵,嚇阻俄羅斯的進一步威脅,雖然這可能不存在;另外也強化對俄的核子嚇阻,美國不僅重新讓可攜帶核武的B-52轟炸機返回英國的費爾福德空軍基地(Fairford AFB),也將F-35部署至德國,甚至前推至愛沙尼亞、立陶宛及羅馬尼亞境內,且在2021年時,美國已完成F-35攜帶B61-12小型核彈的驗證,強化對俄的核子嚇阻。還重塑了俄國歷史上最可怕的敵人:整軍經武的德國。
小結
烏克蘭戰爭還不知會以何種形式結束,目前推測對北約影響尚早,不過可以預期的是,俄羅斯軍事能力大受損傷,未來北約更有理由直接推進到東歐的邊境線上,北約的建軍方向也會改變,重新強化諸如第五代戰機、飛彈防禦系統、地面部隊戰力、甚至包括遠程對地打擊能力,也會強化核嚇阻能力,應對俄的武力威脅。
俄烏衝突把冷戰結束、反恐戰爭當道而沉睡的地緣政治巨龍再度喚醒,俄羅斯傳統上與西方的緩衝區,可能因為普丁自己的盲動及誤算而縮回;北約回歸抗俄角色,進一步鞏固東線(前華約國家或成西歐和俄的緩衝區);德國重新站起來,變成俄羅斯的可怕敵人(如果能解決能源依賴問題);英國重返其離岸平衡老路,與較弱的國家結盟(法國及德國),以阻止歐陸出現另一個強權。
北約可能更團結,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更加警覺、東歐及北海小國更加向北約靠攏,北約大國如德國及英國會扮演更重要角色;普丁或許因此戰失去國內政治支持,西方會希望出現一個溫和而重回親西方路線的領導人,但現在仍看不出來有誰能挑戰這個前蘇聯時代KGB培養出來的領導人。當然,烏克蘭戰事尚未結束,一切都仍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