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兒咕咕叫》為台灣奪大獎是好事?談金馬獎「華語本位」困境 | 徐佑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一家子兒咕咕叫》為台灣奪大獎是好事?談金馬獎「華語本位」困境

金馬59由《一家子兒咕咕叫》奪得最佳劇情片大獎。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金馬59由《一家子兒咕咕叫》奪得最佳劇情片大獎。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第59屆金馬獎可以說是在最後大獎最佳劇情片上演「反高潮」,重演2016年《八月》只在前面競賽僅拿下最佳新演員,卻依然在最後「微爆冷」拿下最佳劇情片的情況。還有另一個巧合就是兩屆的評審團主席都是許鞍華。就以第59屆金馬獎的入圍名單來說,除了有著超大規模製作跟商業企圖的《智齒》、票房成績破億的《咒》以外,《哈勇家》、《白日青春》、《一家子兒咕咕叫》都是典型的獨立製片。

入圍名單國際化,保住「華語界奧斯卡」特色

本屆金馬獎的入圍影片裡,香港電影有《智齒》、《白日青春》(導演是馬來西亞人,但居港十年,全片在香港拍攝)、《燈火闌珊》、《窄路微塵》、《緣路山旮旯》,此外尚有新加坡電影代表《花路阿珠媽》和《芽籠》、及難得的澳門代表《海鷗來過的房間》;在紀錄短片亦有中國導演勇敢參賽。

上述電影更不乏許多入圍多項重要的演員、導演和技術等大獎,從入圍名單來說,本屆金馬獎可說是自「中國抵制」之後,除2019年金馬同時有新馬大片《夕霧花園》、《熱帶雨》、《幻土》又有香港電影《金都》與《叔叔》等佳作以來,最國際化的一年,某種程度上標誌著其欲拉開與日漸成熟且對台灣影業頗具影響力的台北電影獎(改制後)的差異,保住「華語界奧斯卡」本位的金馬獎特色。

過去幾年因政治與疫情攪局,優秀華語電影簡直可說稀缺,還好尚有幾部台灣電影能撐住場面,否則在沒有如《路邊野餐》或《我不是藥神》這等亮眼作品參賽的情況下,金馬獎已經失去過去「能把多少獎留在台灣」的緊張考驗,與此同時,難以跟台灣以外的華語電影同台較勁的情況,也讓金馬獎的「含金量」備受考驗。

所幸今年台灣有恐怖片《咒》不僅本土票房亮眼,上了Netflix後也受到國際認證,是具有硬流量和好口碑的恐怖片佳作;陳潔瑤則在以《只要我長大》拿下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後醞釀多年,終於在今年交出導演巔峰成績單的《哈勇家》,不然台灣電影的代表與表現著實會相當令人憂心。

《智齒》劇照。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智齒》劇照。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一家子兒咕咕叫》「獎留台灣」的矛盾

事實上賽前《咒》因為作為商業恐怖片定位,並不特別被看好;同時《一家子兒咕咕叫》在影評圈及業內雙雙呈現兩極化評價,包括我個人在內也認為《一家子兒咕咕叫》沒有競爭力,要獎留台灣可能只能寄望情感真摯、且針對台灣原住民做了深入描繪、具有多元(diversity)價值精神的《哈勇家》。

殊不知最後最佳劇情片大獎不僅連續四屆獎留台灣,而且頒給了《一家子兒咕咕叫》,除了全片是睽違超過十年又有以台語發音為主的影片得獎(之前已要回溯到2009年的《不能沒有你》跟2010年的《當愛來的時候》了),具有台灣本土色彩外,我著實看不出其反映本年度台灣電影產業的指標性。對我來說近年的最佳劇情片若無國際獎項的參照,「含金量」仍是存疑,如《陽光普照》入圍奧斯卡短名單、《瀑布》入圍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這些才是真金不怕火煉的名單。

此外,若回頭檢視去年金馬獎得獎名單,除了最佳導演驚喜地給了香港女導演羅卓瑤的《花果飄零》外,主要獎項也都是頒給台灣導演及作品。今年陳潔瑤以《哈勇家》拿下最佳導演獎,倒是真的具有歷史意義,成為第一個獲得金馬最佳導演的台灣女導演,立下了新的里程碑。再檢視演員獎的部分,過去四年來竟只有黃秋生跟楊雁雁為非主場台灣出身的演員。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最終都幾乎是「獎留台灣」的狀態,為何入圍名單要刻意國際化、又如何撐得起「華語奧斯卡」這張名片?

事實上過去四年來的台灣電影並非高歌猛進、有了長足進步,所以值得獎留台灣,反而是每年都只有零星個案能夠真正走入國際市場和影展,票房與國際影展獎項雙雙不見起色(這邊的影展指的是歐洲三大影展跟奧斯卡),那金馬獎想反映的、想鼓勵的又究竟是什麼呢?

《一家子兒咕咕叫》劇照。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一家子兒咕咕叫》劇照。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最佳劇情片給獎,顯金馬包袱與前瞻性不足

筆者看過本屆金馬獎九成的入圍影片,不管論題材視野、國際擴散度、製作規模與完成度,都應該由《咒》、《智齒》、《白日青春》來收下最佳劇情片的大獎。然而純以最佳劇情片給獎的問題,來說這次金馬的不是,也不公允。今年已經是「外片」斬獲甚多的一屆,包括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改編劇本、攝影等技術獎項跟短片類,都有展現出題材的廣度與影人的國際性,入圍的國片在技術水平上確實也都不落人後。但對我來說,就整體技術跟議題面的處理,《白日青春》、《智齒》不但不輸《一家子兒咕咕叫》,而且「勇敢報名」金馬獎,這個場外因素也讓人覺得值得鼓勵。

相較於台北電影獎勇敢鼓勵執行難度高、預算規格高,屬商業片型的九把刀《月老》,選擇《一家子兒咕咕叫》的金馬顯得包袱太重,前瞻性不夠,也看不出有任何想改變的跡象。但事實是不只政治局勢變了,影展和市場也每年在瞬息萬變,若是金馬堅持持續同樣的模式,坐等符合自己口味的片子發生,恐怕是等待果陀。

金馬獎明年將迎來六十週年,金馬獎作為台灣電影、甚至華語片的領頭羊,也許家產(指品牌可信度)雄厚,不管是內行人還是一般觀眾多少都會關注,但當關注慢慢流逝之後,要再找回來可沒那麼簡單。我舉例一句,相信大家都有感:

今年金鐘頒獎典禮比金馬好看多了。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