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到底還欠缺什麼?《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做到哪些產業意義?
在「台劇復興」的脈絡下,從《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想見你》、《俗女養成記》一、二季、《做工的人》到去年的《華燈初上》和《茶金》,我們看到優異的台灣劇集躍上HBO、Netflix、打進國際市場或凝聚本土文化精神,並帶動市場的人氣與信心,讓觀眾回流。但我們需要問的是,在這些出色的作品之外,台劇整體產業面貌又是如何?讓產業更為健全或再往前茁壯的下一個指標,又在哪裡?
台劇如何在多元發展的同時,也能類型升級?婚姻故事的類型變形
過去最成功的台灣商業劇是本土劇和偶像劇,從題材類型上來說,則可說是家庭劇和愛情劇。在第一波台劇復興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社會議題劇、懸疑類型劇、喜劇、時代劇等不同的元素進來,但在不少成功的作品裡,我們也看得到新類型與既有強項的結合,如《我們與惡的距離》透過劇中四個不同的家庭(分別以律師王赦、主播宋喬安、隨機殺人犯妹妹李大芝、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為主)來爬梳隨機殺人案、司法審判與精神疾病等議題的複雜關係;《想見你》則結合了青春偶像校園劇和懸疑元素;《華燈初上》則成功結合了懸疑類型和八點檔通俗劇(melodrama)的人物關係架構。
去(2022)年公視在年底推出的《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科幻手法切入親子關係和升學壓力議題後,再次在五個單元用各種近未來的科幻元素(或科技產品設計)挖掘婚姻不同階段中夫妻面臨的相處壓力,可以說是再次企圖用新類型元素結合台灣既有的創作強項,達到家庭劇升級的目標,也跟上世界一波「夫妻」議題熱。目前播出四個單元,各自掀起正反不同的激烈討論,最後一個單元「沙之書」還是女女同婚,讓人看見台灣社會新型態的婚姻關係之餘,也看見婚姻關係中的變與不變。
從導演制轉型到製片制的統合、本土商業OTT成為新投資方
第一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五個單元雖然劇情各自獨立,並亦由五組不同編劇執筆,但都由陳慧翎導演執導,統籌了製作、美術、視覺風格等層面。但到了《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不僅同樣由五組不同編劇編寫五個各自獨立的單元劇,更大膽啟動了五位過去風格迥異的金鐘導演:鄭文堂、徐漢強、何潤東、高炳權、徐麗雯。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這五個不同單元仍維持詩選劇的格式,能夠影像風格與內在主題一致,甚且彼此呼應補強,而不只是五部各自獨立的電視電影,就更考驗製片方作為節目統籌(show runner)的執行能力和溝通協調。在這個過程中,公視製作人巫知諭從開發到執行的統籌能力可說受到極高的考驗。從最終五部由不同導演與攝影操刀,卻有一致影像風格水準的結果來看,看見公視製片制的轉向,這也是整個台灣產業正在戮力以赴的目標。
以產製角度來說,這也是公視繼《火神的眼淚》、《天橋上的魔術師》與My Video的資金合作後,首度再度跨出新的合作模式,與另一家台灣本土電信旗下OTT——遠傳電信旗下的friDay影音合作。除了公視和friDay首播外,又採取合縱連橫模式,同時賣給Netflix、My Video等不同OTT平台,著眼點在於如何讓內容「一源多見」,採取電視台與網路串流平台百花齊放的播放策略,讓所有觀眾都可以用自己最方便的方式去觀看,打破國際平台獨家壟斷的模式,目前也已登上Netflix前十名。
從《你的孩子》、《2049》到《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台灣科幻如何進步?
過去台灣影視多以寫實為主,奇幻、科幻類型對於台灣產業來說,從思維到執行(還有資金規模)上都有著遙遠的距離。近年來隨著國際串流的新型態觀看模式崛起,能夠「跨越國境」成為重點之時,在國際平台的旗艦劇上,奇幻、科幻再次成為重頭戲,從《怪奇物語》、《冰與火之歌》、《魔戒》無不如此,近期Netflix大熱的《星期三》也是如此,HBO的原創華語劇《獵夢特工》也是科幻類型。
台灣其實也開始有科幻的嘗試,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到《2049》再到現在的《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都是用科幻設定切入家庭關係。但科幻世界除了要更有強烈的情感關係外,迷人的地方還有整個世界觀,和這個世界觀如何改變人性,所以接下來隨著練習的過程和資金的挹注,台灣科幻的下一步必然是開始學會如何「以小窺大」,從個人看出整個世界觀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