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生育率(四):擴大公托公幼容量與普及率,打造育兒產業鏈 | 甘獻基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搶救生育率(四):擴大公托公幼容量與普及率,打造育兒產業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臺灣的低生育率再次躍上新聞版面。筆者已於前幾篇提出具體建議,本篇先說明國家有減緩少子化的責任,再進一步說明為何搶救生育率,應該要從提高公托公幼容量與普及率下手。

國家應該負起減緩少子化效應的公共任務

增加生育人口,對國家未來整體經濟稅收發展、勞動力兵源來源、減緩人口老化速度等「國安議題」都至關迫切。

半個世紀前,當時臺灣維持高生育率,然而教育體系跟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所以當時的公共政策甚至鼓勵減少生育(如:「兩個恰恰好,一個不嫌少」的口號)。如今時過境遷,臺灣已面臨迫切的人口危機。

少子化效應連帶牽動人口老化的社會問題,如公保、勞保退休基金即將用罄、破產,即為著例。因為後端領取老年退休金的人數大增,但前端繳納保費的年輕工作人口持續減少,保險基金入不敷出,當然面臨破產倒閉的危機。

透過鼓勵生育(還有鼓勵移民)增加國家年輕人口,以減緩人口老化的速度,已達迫切的「國安事項」。國家不能逃避負起搶救生育率的責任。

生養小孩對一般家庭是不輕的經濟負擔

但是,生養小孩擺明就不是件省錢的事。

以目前的薪資和物價水準,尤其在都會地區,大都需要夫妻二人在職場工作,才能夠負擔得起基本生活開銷。

對當代(尤其是年輕)父母來說,一旦小孩去托嬰托兒中心的花費接近基本薪資收入時,就有很高的(負向)經濟誘因,讓父母其中一人(通常是母親)辭去工作、留在家裡照顧小孩。對未能從其他親族長輩獲得支援的家長來說——尤其那些因工作關係,不得離鄉到其他城市工作的人——當生了小孩(特別是第二個以上的小孩出生),收入再扣掉都市驚人的房租或房貸後,幾乎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生活。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107年11月公告的《107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臺灣受薪階級薪資達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連續第9年調漲的最高點,全部全時工作者平均收入39,461元,未滿3萬的占30.78%,3到5萬之間的占過半50.04%,5萬以上者有19.19%。換句話說,目前已經是臺灣最近10年來景氣最好的時刻(GDP也是歷年最高),但有8成的受薪階級,每人月收入仍然不到5萬。就算夫妻兩人都有一份穩定5萬月薪的「好工作」,以學生考試成績分布來比喻,這對夫妻已經高於前標(前25%)、接近頂標(前12%),相加之後這對「高所得」的夫妻月收入也才剛超過10萬。

我們再拿統計資訊比較完整的《105年綜合所得稅列報扶養未成年子女納稅義務人》來看,扣除免稅額之後,扶養未成年子女的夫妻有超過三分之一(35.96%)所得根本還不到課稅門檻,有另外三分之一(31.71%)的夫婦平均每月只繳不到2千元所得稅(累進稅率5%)。而真正高所得(平均每月繳所得稅超過2萬)又扶養小孩的夫婦,只佔全部列扶養未成年子女的雙親家庭不到15%。

單親家庭的情況更嚴峻,有近一半(45.64%)的單親爸媽年收入總額不到繳稅門檻,另外有40%的單親爸媽平均每月只繳不到2千元的所得稅(累進稅率5%),真正高所得(累進稅率20%以上,平均每月所得稅超過2萬)又有扶養小孩的單親爸媽只佔全部單親爸媽的4.27%,全國加起來不到9千人。

累進稅率 所得淨額 有配偶者 單身
總數 比例 分組小計 總數
比例 分組小計
0 0
593,599 35.96% 85.19% 95,349 45.64% 96.73%
5
0-52 萬
523,355 31.71% 82,272 39.38%
12 52-117 萬 289,136 17.52% 22,363 10.71%
20 117-235 萬 169,581 10.27% 14.81% 6,329 3.03% 4.27%
30 235-440 萬 54,476 3.30% 1,827 0.87%
40 440-1000 萬 16,989 1.03% 617 0.30%
45 1000 萬以上 3,376 0.20% 139 0.07%
總計 1,650,512 208,896

▲資料來源:財政部,《105年綜合所得稅列報扶養未成年子女納稅義務人統計》,作者製表。

如果我們將稅前淨所得超過120萬的家庭(亦即全家平均每月有10萬元的淨所得,累進稅率20%以上的家庭)歸類在「有錢人」,依前述統計結果可知,只有15%扶養小孩的雙親家庭在此分類,剩下極高比例的家庭(85%的雙親家庭、96%的單親家庭)都沒有達到這樣的經濟能力水準。

而若國家政策上如果又要將養育小孩——特別是還未上小學的嬰幼兒——的成本完全由家庭自行負擔,實在相當吃力。

托嬰托兒的費用居高不下

尤其,托嬰托兒的費用一直居高不下。

一間私人興辦的托嬰托兒中心或幼兒園,至少需要50坪(托嬰中心)到200坪(幼稚園)的平面空間。依照《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規定,托嬰中心兒童室內外樓地板面積,扣除盥洗室、廚房等必要空間後,不得低於60平方公尺,每名兒童室內使用空間平均不得少於2平方公尺、室外活動面積每人不得少於1.5平方公尺。《幼兒園及其分班基本設施設備標準》規定幼兒園的空間只能使用一樓至三樓的建築層面,不得使用至四樓以上,每人室內活動空間不得小於2.5平方公尺、室外活動空間面積不得小於3平方公尺。

考慮這些法規上的空間要求,除非經營者擁有不動產權,否則計算租金(特別是租金!)、軟硬體水電開銷、幼保老師的人事成本後,招收每名嬰幼兒或幼兒園學生的收費,鄉下地區或許可以略低於1萬元(但鄉下小孩少),在都會地區幾乎不可能低於1萬元。

這也不表示私人興辦托嬰托兒中心或幼兒園就是賺錢的生意。因為要符合法律規定面積的場地不小,在市區這種格局的租金總額不可能低,如果在商業區更是驚人。我們理性地估算,經營私托私幼所收到的學費、托育費,可能有一半以上都是被租金吃掉。

但如果私托私幼把每名小孩的收費提高到接近2萬元(接近一份基本薪資收入),招生就會有點困難。可是如果硬把收費降低,又不敷成本,漲跌之間,也是幾近見血。

或許,這也是為何去年9月政府提出的「準公共化托育新制」——政府與私人托嬰托兒中心簽約,由政府補助中低收入戶家庭小孩進入一般私人的托嬰托兒機構——有意願配合簽約的機構比例不高。因為政府想用低於市價(批發價)從私托私幼取得招收名額,但私人托嬰中心經營的利潤已經很薄,不太有給政府「殺價」的空間。

在育齡婦女人數持續減少的人口背景之下(參見〈搶救生育率(一):找出低生育率的原因〉),如果我們繼續「放任」小孩到上公立小學前的托嬰托兒、幼兒園費用還是如此之高,如果我們繼續只讓「幼兒園的(地主)房東」賺得到錢、只有「有錢人」才生得起小孩的話,企求全面提高生育率,無異緣木求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加速擴大公托公幼的容量及普及率

想要脫離目前的困境,加速擴大公托公幼的容量及普及率可能是主要解方。

拿臺灣金融、百貨、精品業匯聚的臺北市信義區來說,那裡聚集了大批有工作、又處於適合生育小孩年齡的人群。但在他們的工作地點——臺北101大樓——附近方圓1公里之內,想要找到50坪(托嬰中心)或200坪(幼稚園)的空間興辦私托私幼,光是房租就是天價,一般私托私幼的利潤幾乎不可能撐得起來。

可是,在臺北101的正對面,過個馬路步行200公尺就到的臺北市信義區公所,如果從其中撥用50坪的平面面積(約一個中大型會議室的空間),供作公立托兒中心,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

同理,步行800公尺就到的臺北市博愛國小或是步行900公尺可達的國父紀念館,從其中撥用200坪的空間(約4到5間小學教室的大小)供作附設幼稚園之用,應該也不是登天難事。

而且,對信義區公所、博愛國小、國父紀念館而言,場地空間是現成的,初期整建裝修完後,公家單位或學校內的人事、會計、總務部門等支援單位也是現成的,幾乎只要招聘合格的幼教幼保老師進駐,幾個月內就可以上路營運。而且不用負擔地租,收的學費(新台幣5到7千元)幾乎就足以支應人事成本,政府花費的開支並不會有想像中的高。

推而廣之,佔總人口70%的六都下轄的公家機關建物及各級公立學校,也都具有類似或同等的先天優勢(如校內綠地操場可以立刻共用),只要市政府與市議會談妥,這種福國利民的政策預算編列審議,應該不會很難通過。

而且,臺灣最近GDP的確有增加,帶動稅收略增,與其辯論怎麼合理的「還稅於民」,不如趁此議題再起、民氣可用之際,把公托公幼的硬體設施建置起來。

其他因為少子化效應而招生漸趨困難、可能出現經營危機的(小學以上)各級私立學校,其實也處於和公立學校類似的立基點(如現成的人事、會計、總務部門等支援單位、共用校內綠地運動場等先天優勢),校方經營團隊不妨趁此機會轉型多角化經營,將閒置的教室校舍轉成一般受薪階級負擔得起的私托私幼。

促進就業、推動整套「育兒產業鏈」

一旦公托公幼的容量及普及率提高,可以立即增加幾千、甚至近萬個全職及半職的工作機會。其次,普及率提高後,家長才有更多選擇將小孩放在離家近或是離工作地點近的公托公幼。

再者,只要公托公幼的經營時間稍微延長(如傍晚5點到7點之間由另一組兼職幼教老師),配合上班族的家長工作下班通勤時間,數以幾萬計的家長(通常是母親)就可以從照顧嬰幼兒的家庭任務中獲得喘息,並可以盡快重回勞動市場求職。就算只是從事基本薪資的工作,扣除公托公幼的費用之後,每個月還是能為家戶增加約2萬元的經濟所得,增加家庭的經濟能力、購買消費力。

一旦養育小孩(尤其是嬰幼兒)的難度降低,政策上成功地鼓勵生育,新生兒人數增加,還能帶動後續醫療、育樂、教育……等整套育兒產業鏈,對國家經濟、人力發展,又何嘗不是好事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