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57落幕:以「我們」的名義,述說「我們」的故事(上) | Pony 馬曼容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金馬57落幕:以「我們」的名義,述說「我們」的故事(上)

今年金馬獎以「TAKE ONE」為主題,首度邀請全民參與,以一張照片或一段短片的方式,記錄每個人生命中的重要時刻。 圖/JL DESIGN
今年金馬獎以「TAKE ONE」為主題,首度邀請全民參與,以一張照片或一段短片的方式,記錄每個人生命中的重要時刻。 圖/JL DESIGN

「這些日子裡你好嗎?」雷光夏輕輕地一句問候,彷彿為這一年一路走來的黑暗,點亮起那許久未見的光明。當電影的巨輪隨著車流而行,看著鐵路駛過的沿路風景,穿過漆黑的隧道,前方出口的曙光,如同戲院裡投影在大銀幕的那道光束,迎接的、等待的,是準備攜著電影再次前行的「我們」。

2020年,是世界遭逢劇變的一年,COVID-19疫情的來襲,打亂了世界的節奏,許多電影發行被迫推延、拍攝被迫停機、戲院接連關閉,電影轉而以線上串流的方式,尋求另一條曝光的管道。在第57屆金馬典禮開場的入圍電影集錦中,《怪胎》的口罩與清潔如今看來像是一則超預言;《消失的情人節》公車司機劉冠廷也戴著口罩,還比別人多了一天,進入一個停止運轉的世界。

欣慰的是,在台灣防疫得宜之下,疫情的趨緩,讓電影院能持續放映電影,金馬獎也得以如期舉辦。來自日本、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是枝裕和、白靈、李國煌、楊雁雁、李心潔、張吉安等人,更不惜隔離14天,只為共享榮耀,參與這一年一度的華語電影盛會。當生活仍不斷往前,故事不斷在中間發生,金馬57,從這裡開始。

TAKE ONE:「我們」是創作共同體

電影總在我們最艱困的時候,乘載了真實,寄託著夢想。

——金馬影展暨執委會主席李安

「你今年進電影院了嗎?」當陳銳悠揚的小提琴,拉著《新天堂樂園》揭開序幕,經典華語電影中的電影院場景,幕幕鋪陳在典禮現場中。因電影,我們齊聚;因電影院,將我們置於同一場域;因金馬獎,讓我們回顧這個既動盪又停滯的一年。儘管世界停止,但始終不變的是電影,它忠實地交織著「我們」所眼見的真實和懷揣的夢想,以不同形式、各種類型,藉以影像,在不同場域持續地放映。

今年金馬獎以「TAKE ONE」為主題,首度邀請全民參與,以一張照片或一段短片的方式,記錄每個人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擔任今年典禮視覺總監的JL Design,將所蒐集的7,225份群眾投稿素材集結,穿插於每個入圍獎項的視覺影像中。1如同一本記錄時代印記的相簿,仔細地翻閱每張照片/影片所透露出的悲喜,搭配手寫字的溫度、陳竹昇的旁白,重新溫柔地編職出一段共存於時代的集體回憶。

另一方面,金馬獎也邀請去年金馬獲獎者,從徵集作品中挑選素材,創作出12支截然不同的短片。2片尾除了打上著創作者姓名,還加上「+我們」,象徵著「我們」同樣也參與一部影像作品的誕生。

「我們」,不僅成為今年典禮的主詞,集體參與共創的方法,也被視為創作的一份子,這樣的「時代群像」更是反映今年眾人所身處的現實環境。當人與人不再能隨時面對面交流,要如何突破距離的遠近、場域的限制,讓人人都能「親身」參與典禮?或許這也是疫情所帶來的歧異——無法共地與會的現實條件,讓這場盛會變相誕生出另類的「正發生」模式。

如同電影從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因有電影,才有影迷;因有電影的完成,才產生觀看者與被觀看者的不同群體;電影之所以有它的生命,正是由「我們」這個共同體一起創造,創造出屬於電影的「共感」——人人都是電影的幕後推手,拾起相機、手機,一段影片、一張照片、一段文字,人人都是導演,也都是電影裡的重要幀格。

記錄真實:「我們」都是這場混亂的記錄者

想向全世界人講,願自由歸於人民!Night is young, we keep on fighting. SAVE 12.3

——第57屆最佳劇情短片《夜更》導演郭臻

電影,不僅僅只是虛構故事的創作;相反地,電影所乘載的是具有重量的真實。所謂真實,不一定要以紀錄片記錄時代變化;所謂真實,是創作者如何從時代中提煉,將現實中所感知的念想、被衝擊的悲憤,投射到他們所創作的故事文本中——那是一次次反映時代真實的記錄,記錄著一場場混亂且不安的故事。

2020年對香港來說,又是艱困的一年。自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開始,無大台的流水抗爭遍地開花,人民對抗權威專制的高牆,手足們的相繼犧牲,全世界都關注香港的未來發展。直至「港版國安法」的拍板,又趕上疫情的陰影,抗爭雖仍持續,但香港的結局,是否將就此塵埃落定?這一年來的香港電影創作者,他們不甘於向現實低頭,秉著「硬頸」的骨氣,持著攝影機,記錄著時代所發生的每一片刻。

如同今年入圍最佳紀錄片的《佔領立法會》,記錄著2019年7月1日抗爭者佔領香港立法會的現場,在無大台運動下每個群體各自為陣,籌謀一場佔領行動的發生。當「不割蓆不分化」、「不撤不退」的口號高喊,不到50分鐘的記錄,不只側寫這場運動的開始與結束,更再次呈現「香港人」的決心。

榮獲最佳劇情短片的《夜更》,導演郭臻巧妙利用真實運動的「借景」,將計程車駛入抗爭場景,坐在車內記錄車窗外的景象。當因運動而有了「校車」接送的標籤,影片藉以需賺錢維生的計程車司機,透過角色的曖昧立場與接送乘客的職業需求,聆聽運動之下眾生相的聲音。

陳果延續其創作風格與政治氣焰,在《墮胎師》裡一覽世代衝突的中港矛盾、信仰價值的對立,與人性的扭曲和荒誕。《狂舞派3》別於前作,透過語言文化的傳遞、將粵語的精髓與音韻押韻的奧妙,不流俗地以歌詞對抗建商大鱷。被覆蓋的塗鴉牆,預言似的對應到運動後被塗抹的示威字樣,大聲公劃破寧靜請求大家克制……一幕幕的虛構劇情,卻對應到如今現況的真實。

《手捲煙》更是一部誕生於疫情時代的作品,不僅在疫情最艱難的時刻開機,片中還呈現群眾演員戴口罩的畫面。新導演陳健朗將從小著迷的香港黑幫片養分,轉化成《手捲煙》的類型基調,審視香港社會現狀黑與白穿著的分別,眼見華籍英兵與南亞裔居民的生存處境。一句「你們只懂得自己人打自己人」,是時代的遭遇,也是最現實的寄語。面對強權的壓迫,真實的日常一次次被書寫與記錄,他們藉由影像的真實,希冀從夾縫中找到生存空間,亦從限制中找到出口。

在金馬獎典禮現場中,我們見證著創作者如何用影像發聲,如何將這一座獎項歸於人民、歸於自由;榮獲最佳改編劇本的《幻愛》,編劇之一曾俊榮所提及的「八個字」4,或許早也不言而喻。我們也見證著,得獎者是如何在短短90秒的感言,將那一生可能僅有一次的榮耀,不是獻給身為創作者的自己,而是轉身獻給給予他創作泉源的時代背景,以及身處在這混沌時代、見證時代演變的「我們」。

▍下篇:

金馬57落幕:以「我們」的名義,述說「我們」的故事(下)

  • JL Design將每段入圍獎項片花所使用的群眾照片素材,整理成相冊放於其官方臉書
  • (依SCENE出場排序):《美術組預算下來了》王誌成;《平安》郭憲聰;《越過以後 Beyond》張偉勇;《黑龍與肉丸來信》傅凱羚;《來日》陳克勤、陳志軒;《從心開始》周震、嚴唯甄;《被世界追趕的我們》洪昰顥;《痔瘡》鍾孟宏;《奇異點》盧律銘、雷光夏;《異地 Different lands》楊修華;《旅途 Life Journey》蔡佩玲、Nina Edwards;《雨過天青》賴秀雄。
  • Night is Young為《夜更》之英文片名;SAVE 12為2020年8月,12名香港義士試圖循海路偷渡前往台灣,遭到中國海警拘捕,被扣押在深圳鹽田看守所至今,仍未釋放。
  • 《幻愛》曾俊榮得獎感言:「有一個在香港來台灣讀書的年輕人,其實已經看了《幻愛》四次,他身上帶了一個牌,上面寫了『八個字』,這八個字提醒了我,這段時間,不少香港年輕人跟他一樣,心裡有很大的傷痛。《幻愛》在這個時候好像成了他們的安慰劑,陪伴他們,渡過黑暗的朋友。」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