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場是進場的最好誘因
這些年來,政府透過許多投資方案,希望加強民間投資、創造就業與創業機會。但我認為政府不需扮演投資角色,而是創造投資誘因。除了公司設立門檻降低與股權型態鬆綁,上市條件的放寬,將是下一個關鍵因素。
半年前行政院長宣布成立的「天使創投基金」,終於在本週一正式啟動,預計五年內投入新台幣10億,提供300家新創事業資金。對於國內新創事業與早期投資風氣的提振,相信可以帶來一定的正面影響。身為長期投入創業投資領域、並且創立國內第一家創業加速器的我來說,政府帶頭當天使投資人,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政府願意摒除對投資報酬率的要求,不顧早期投資的風險,甚至必須面對投資失敗的績效責任,撥列預算與資源投入天使投資行為,在這300筆投資中,相信一定可以產生一定比例的成功創業案例;憂的不是這些投資無法回收,或者早期投資成功率偏低的事實,而是「天使投資」這種一般多由民間成功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所進行的投資方式,今天在台灣需要由政府帶頭推動。
其實台灣過去並不缺乏天使投資人,尤其在科技製造業蓬勃發展期間,除了創投業者跟資本市場都透過投資企業不同階段而獲利,也有許多成功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願意個人資助初創公司,或透過企業轉投資方式來協助。
但隨著產業環境更迭、市場生態劇變,過去十年的創業風氣與投資案件數量都逐漸低迷,早期投資更是每下愈況。追根究底,因為智慧裝置與社群媒體興起,以及個人電腦市場的成長趨緩,造成了台灣科技製造業的挑戰與困境,也讓過去習於投資製程技術與產能設備的投資人,一下子找不到新的投資標的,而對於行動與網路產業的陌生,也讓他們不敢輕易投身這個領域。
不過,隨著電子商務產業的蓬勃發展,還有對行動支付與虛實整合商機的期待,今年在台灣的行動與網路領域有許多投資案與併購案發生,包括前PCHome營運長謝振豊領軍的Uitox集團,募集了八億資金,進攻全球電子商務市場;東森集團入主台灣資深電子商務品牌網勁科技,遠傳以台幣 1.3 億收購時間軸科技,上一週的大消息則是行動通訊軟體 LINE的母公司Naver,以新台幣5億左右的估值,收購了行動應用程式(APP)WhosCall 開發商 Gogolook。
這些投資與併購案,多少顯現了創投業者與企業集團對於行動與網路產業的期待,但反觀台灣的資本市場,對於這兩個產業的接受度與理解度,似乎還有相當距離。光是台灣第三家上市網路公司「愛情公寓」的上市之路就非常艱辛,而另一家原本要掛牌的數字科技,目前也遭遇檢調搜索而引起投資人憂慮。
台灣股市在過去一年,因為國內經濟成長停滯、國際環境景氣不明,加上證所稅議題,市場活力大減,但是,有幾個產業仍然異軍突起,包括金融業與生技業。金融業受惠於兩岸開放,而生技業則是因為新藥開發公司的價值獲得市場新藥開發公司的價值被認定,其實並不是來自公司已經獲利。被法人圈稱為「新藥F4」的安成藥、寶齡富錦、F*太景、藥華,市值均突破百億甚至超過300億,但目前全部處於尚未獲利的階段。
新藥開發一旦成功,固然前景可期,但其風險不可謂不大,也因此幾年前政府推動了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讓生技產業可以享有稅賦誘因與上市門檻降低,也才引來了資金與人才的持續投入。
要改變創業投資風氣,要從人才、資金、產業、法規四個方面下手。過去這段期間,許多法規鬆綁逐漸生效,預計在明年初,股票面額與技術股緩課等議題都將初步獲得解決。
但如同我前一篇專欄文中所提到的:「資金不會辨認產業,只會尋求相對投資報酬率高的投資標的…讓新興產業具有投資誘因,資金自然就會流進來。」
除了創業者面臨的股權結構、資本設立、技術認定、稅務因素可以透過法規鬆綁加以解決之外,投資人也同樣需要投資誘因。
而我認為,出場,就是進場的最好誘因。
過往幾年,政府也不斷地透過行政院國發基金、經濟部、文化部等單位加強民間投資,也瞭解到早期投資的重要性,所以不斷地開放投資條件限制與投資產業類別,但成效似乎不彰,多數創投業者也苦於除政府資金之外,不易由企業集團或金融產業募得資金。
但因為生技產業在資本市場的條件鬆綁,曾經一度跟網路產業並列泡沫化的新藥開發公司,這兩年卻成了上市櫃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其實生技當紅絕不是壞事,因為國際資本市場就是這麼玩的。投資人願意追捧新藥開發成功的機會,也應該要能承受開發失敗的風險。
這些年,政府其實也帶頭投入非常多的資金與資源在生技產業,民間的資金與人才也同樣耕耘多年。但真正讓新藥開發公司得以提前進入資本市場的,其實就是一個條例的設立與相關法規配套而已。
如果,我們認為台灣的未來,不只在生技業,還有行動與網路產業,還有文創與服務產業,我們就不該獨厚生技業。
政府不需要一直帶頭投資,還得承受投資風險與財政壓力。政府要做的,是加速產學接軌、降低創業門檻、導引民間投資、促進國際合作。
只要能吸引資金跟人才的,就是好的產業、好的政策。
我們已經接軌了國際的會計與財稅制度,資金與人才的流動也非常開放而頻繁。要吸引好的企業來台上市,要創造好的就業機會、投資環境、創業氛圍,除了公司設立與稅賦誘因,上市條件的鬆綁,將是下一個關鍵因素。
連續兩年獲利的門檻,在過去固然曾經降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卻未必都保證讓上市公司因此不生弊端、保持穩健。反過來說,這樣的門檻,也讓許多新創公司無法提早進入公開市場募資。
以這樣的條件,如果台灣有一家Amazon,一樣的成功,但是將無法上市,只因為這家企業習於投資長期、願意忍受虧損,但卻不斷地獲得市場的成功。如果沒有資本市場支持,Amazon很有可能因為資金耗盡而結束。
開放未獲利上市,將是台灣資本市場與創業投資最好強心針,而且可以讓我們的資本市場遊戲規則,真正與國際開始接軌。既然我們已經創造了值得投資的生技產業,就讓更多的產業,所有的產業,都一體適用吧。
至少,我們該好好想想,要不要繼續拒絕一家Amazon在台灣上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