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沒有選擇,還是缺乏勇氣?
對於從事產業分析與市場趨勢研究,以輔導新創公司跟投資明日之星為業的我來說,政治從來不是個人專業與職志所在,但面對台灣此時此刻的許多現象,我們不能不談政治。
不過,在聊政治之前,我還是從產業與經濟現象開始。
台灣的產業需要轉型、經濟亟待提振似乎已成共識;從去年開始,無論參加哪一個政府機關所主辦的會議或活動,「拼經濟」一律成為最高指導原則。
但是身在新創公司與資本市場之間,跟許多投資人或產業先進前輩交流之後,我發現台灣的產業問題跟經濟現象,基本上就是「跟不上世界潮流、封閉而且保守」的結果,而不是該不該學習矽谷、韓國或新加坡的問題。
如果用幾句話來總結現下台灣的產業問題,我會說:
「成本思維太重,價值觀點太少;產品製造超強,市場行銷不行;保守賺錢很棒,大膽投資再說;短期營收為重,長期願景不明。」
|
當然,從過去高度競爭、市場漸趨飽和的製造業來看,經營必須步步為營,但是如果年屆退休之齡的產業大老繼續留在原有的舞台上,似乎只會阻擋創新,永遠無法改變組織的核心價值與思維模式。
但跳脫產業觀點,產業大老之所以不肯放下、不願離開現有舞台,有一個原因是下台了就沒有舞台。反觀先進國家,產業人士退休之後,往往會到學界或政界發展,為人才教育跟國家政策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卻很少看到這樣的現象。
過往台灣學界封閉情況十分嚴重,就算現在逐漸開放,但多數產業界人才回到學界,也得從頭開始進行研究或,少有聘為高階管理職(院長或校長)的現象,也導致高等教育的校園風氣跟內部角力,數十年如一日。
而照理說「學而優則仕」、「士農工商」是華人傳統觀念,但也許是在台灣今日,當官是毀掉個人清譽的最快途徑,所以產業人士多數不願踏上仕途。
但還有一個現象是,重要的財團法人與研究機構,應該是讓產業大老發揮的好地方;結果這些機構的首長位子,卻往往成了高階公務員或政務官的退休去處,而不是退休產業人士的第二春。
產業人士在到達人生顛峰、業界頂端之後,卻極難進入學術教育跟政策制訂的殿堂,也難怪我們的產學脫節、政策僵化了。
要改變這個現象,就必須從制度面著手,包括推動大學法人化、修改大學法,以及大幅度修改政府轄下研究與法人機構的人事聘用規範。當然,也必須有人主導這些議題的推動與執行,包括立法委員跟政務機關。
所以即便我們不該凡事要求政府,產業應該跑在政府前面,但當細究一些產業與教育現象之後,政治,還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除了產業轉型跟學用落差的議題,另一個多數人更關心,也更切身的,是房價高漲、薪水不漲的問題。
上個星期,彭明輝老師的〈「炒地皮」超越藍綠的共犯〉清楚地點出「要了解台灣政治與經濟發展的真相,最佳的入門課題就是『誰在炒地皮,如何炒地皮』。只要看懂這一件事,藍綠背後的許多真相就會一一浮現。」
對建商與政府共同炒作房地產的觀察,我除了與彭老師得出的結論類似之外,對於「資金入市」造成的唯獨房市熱絡、產業投資低迷,以及「貸款買屋」讓年輕人的財務彈性與職涯可變動性大幅降低的現象,提出「拒絕房貸」的訴求。
是的,房價高漲不僅是一個經濟現象、民生問題,它更是政策嚴重失當的結果。不敢提高空屋跟閒置土地的持有成本,以為房市蓬勃、資金流動就可以創造經濟繁榮的假象,再以交通跟地方建設的願景藍圖創造建商與民代的雙贏,通通都是政治議題,而不是經濟問題。
而薪水不漲甚至倒退呢?這總是經濟議題吧?
其實當你被建商與代銷機構說服貸款買房的那一刻起,你以為你會為了房子、為了還清貸款,更努力創造收入,帶來美好而富裕的人生。
但多數人的結果呢?因為薪資成長有限,你只能縮衣節食、省吃儉用,用力加班、用小錢投資炒股,看能不能早日還清房貸;也因為沒有時間投資自己,或者因為財務負擔沈重、搬家遷移麻煩,所以不敢放棄工作,對老闆唯命是從。
是的,薪資停滯應該是你自己的問題,有能力的人應該能不斷創造自己的機會,無論升遷、跳槽或是創業,都有機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與人生自主性。
但是,讓你沒有辦法投資自己未來的,不是你自己而已,還包括建商跟政府。也因為你無法投資自己而跳脫框架,所以他們才能不斷地玩同樣的把戲,在房價高漲的同時,讓你覺得薪水不漲都是你自己的問題。
你,生氣嗎?
我發現,我身邊大多數的台灣人,都非常努力,甚至不乏既聰明又努力的年輕人。但是,我發現,是動機跟選擇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創造什麼樣的事業成就與人生高峰,而不是聰明跟努力。
方向錯了,動機沒了,再努力也沒用。
難道多數的台灣人,不夠努力嗎?還是我們缺乏方向感,不習慣做選擇、也沒有勇氣選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能做些什麼?
我們需要改變許多制度,從教育、經濟、產業到政府都是。好的制度需要對的人來改革與創造,也只有對的制度才能選出好的人才。
如果覺得制度不對,那就檢討制度;如果主導制度的人不對,那就選擇對的人。如果沒有人可以選,那我們就當改變制度的那個人。
在我自己的臉書上,我常提到:Don’t Hate the Media. Be the Media.(別恨媒體,做自媒體。)
而在對創業者或學生講述創業概念時,我們常舉LinkedIn創辦人Reif Hoffiman所說的一句話:「創業就像從懸崖上往下跳。飛速下墜的同時,一邊為自己組裝一架飛機。」
創業能成功,往往就是這股勇氣、智慧與能力,還有「選擇」跳下去之後,打造飛機的「決心」。重點不是打造飛機的能力,因為沒有選擇的勇氣,沒有跳下去之後的處境,你就沒有那個一定要成功起飛的決心。
今天的台灣,已經面對許多懸崖。我們看似沒有選擇,只能往下跳。但真的仔細思考,我們是沒有選擇,還是缺乏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