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
這幾年新加坡成為亞洲新亮點,無論是觀光旅遊或金融貿易,甚至創新創業都開始成為亞太地區的指標。近期走訪探究之下,我發現星國積極的政府作為確實值得學習,但保守的媒體生態、教育制度與社會風氣,也讓他們缺乏內容深度與生活創意。台灣的優勢正好相反,民間的產業活力與創業風氣,將是我們繼續站上國際舞台的機會;關鍵是如何以開放心態,迎接高度競爭,才能創造出最有價值的國際品牌與未來人才。
新加坡魅力,確實驚人
上個週末,因為受邀參加本週舉辦的「亞洲群眾募資論壇(Crowdfunding Asia)」而造訪新加坡五天。半年內第二次到訪這個華人社會中另一個經濟奇蹟國家,兩趟行程下來接觸不少人事物,心中感觸頗多。
此行被主辦單位安排住在濱海灣金沙酒店,除了造型獨特、景觀壯麗之外,頂樓的無邊際泳池更是馳名全球。但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飯店與商場、餐廳、賭場、會展中心相接的貼心設計,並且都由金沙酒店集團經營,讓商務人士或度假觀光客幾乎不用外出,就可以消磨非常多的時間與金錢(笑),就算要外出,地鐵站就在商場跟會展中心旁。
而在規模與管理都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金沙會展中心(Sands Convention & Expo)跟東協多國政府與產業人士進行國際交流之外,這次也受邀至當地最大媒體集團MediaCorp旗下的廣播新聞台FM 95.8現場錄音,並在當地友人陪同下參觀了新加坡最高學府NUS(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園,並暢談新加坡的教育制度。
加上半年前與家人前來度假,我造訪過了星國許多知名景點與遊樂設施,充分感受到該國政府與民間,深知如何運用熱帶地理位置的觀光優勢,並結合人工建設、自然景觀與現代科技,創造出舒適而有創意的生活環境與城市景觀。
而新加坡的競爭力,從樟宜機場的入出境效率與便利設施,到下榻旅館與商場的空間設計、體貼服務,還有種滿花草樹木的平整道路、濱海花園,到處可以感受到這是個硬體建設進步、服務設施完善的先進國家。
不可否認,在金沙酒店的高樓層客房間裡,望著窗外濱海灣花園擎天樹與海上繁星點點的船隻燈火,確實是難忘的景象;聖淘沙名勝世界的SEA海洋館與Hard Rock飯店的人工沙灘泳池,也都帶給我們全家人無比歡樂與美好回憶。
但去除掉這些善用地理條件與景觀的人造設施與高級服務之外,新加坡是否真的依然具有深度與魅力呢?
群眾募資對亞洲經濟的意義
先撇開新加坡的觀光魅力,讓我聊聊新加坡與亞洲的創新經濟議題。
本次受邀參與的亞洲群眾募資論壇,其實主要由新加坡政府贊助、委由民間機構主辦,但在論壇資料與文宣上去卻完全不見政府支持的資訊。而主辦單位充分展現了國際會議的效率與規格,來賓包括全球群眾募資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亞太地區的政府官員、募資平台或創投業者,針對新型態的群眾募資、網路資安與數位行銷等議題,以及對亞洲新經濟與社會民主現象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事實上,新加坡雖然在經濟發展與金融貿易上採取高度競爭及自由化的方式,也在近年來被譽為亞洲瑞士,但對於群眾募資平台或創業創新氛圍,卻是處於相對台灣落後的地位。也因此主辦單位特地邀請台灣業者與會,分享經驗及交流。
除了我代表AppWorks(之初創投)以創業加速器合夥人的身份參與之外,台灣與會代表還有知名的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共同創辦人鄭光廷(Tim)。除了代表台灣的創業輔導與募資平台,我們分別是兩個領域中亞洲最大的新創平台。
在兩天熱烈討論之後,與會成員一致認為,群眾募資平台透過網路科技與社群行銷,提供創業者有效率的市場驗證及資金募集平台,也讓大眾得以直接支持新創團隊或產品專案;結合創業加速器等新模式之後,對於過去以製造業為經濟主體的亞洲國家而言,將是產業轉型與創業資源的重要樞紐,並彌補過去創投與育成中心的資金封閉性或效率不足之處。
新加坡的成功與限制在政府
提到創業投資,多年來新加坡以「企業式政府績效管理」與「主權基金」聞名於世,也創下少數政府基金創下高投資績效的傑出成績。而由於地理位置與面積限制,新加坡長期發展經貿、金融與觀光旅遊產業,相較於台灣的製造業產業鏈或科學園區密集,呈現另一種產業風貌與人文地景。
此外,新加坡對於跨國企業與國際人才的友善環境與稅務誘因,本國人才的語言優勢與多元背景,也是發展企業總部與金融產業的重要條件。但在這些高度競爭與開放的產業環境下,新加坡的政府結構、媒體生態與教育制度,卻呈現另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
簡而言之,新加坡的政府、媒體與學研機構,類似二十年前尚未解嚴開放的台灣,一切都由最大政黨主導或由政府資金管理。好處是執行效率高、很少有反對聲音浮現,加上高薪與穩定環境所吸引而來的國際人才,創造了這些年來新加坡在許多領域的傑出成績。
許多台灣人民或產學人士,羨慕新加坡的政府效能或高等教育制度,但其實許多新加坡人或外來移民,對於一黨獨大、家族世襲的獨佔式民主政治,以及衍生的菁英主義與封閉體制,多有怨言。
我在新加坡跟許多當地人交談,都對政府、媒體跟教育制度有不滿之處,也很羨慕台灣的民主自由及開放氛圍;相較於台灣人這些年來對政府、媒體與教育制度的怨聲載道,並且往往覺得韓國、新加坡比我們好,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對比。
台灣的優勢與機會在民間
而在兩次造訪新加坡之間的半年期間,我剛好去了台灣的東北部以及太魯閣、日月潭與阿里山等地旅遊,也參與了許多跟政府部門及民間組織的會議及對談。
在台灣的幾個著名旅遊景點旅遊及住宿之後,我覺得台灣的觀光旅遊產業並不輸給新加坡,從道路規劃、景觀步道到旅館經營,其實都有國際級的水準。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大概就是這些旅遊景點附近的餐飲品質,或旅館附設的會議中心與運動設施,都離國際等級還有一些差距。
但論及自然景觀之壯觀、地理與人文之多元,甚至精緻在地旅遊行程的規劃,台灣的觀光旅遊條件與產業,絲毫不會輸給日本韓國或亞洲任何國家。事實上,台灣在文化出版與餐飲服務業,向來可說執華人世界之牛耳,精緻文化與華人生活的輸出,事實上是台灣下一個全球品牌的機會。
舉例來說,雖然新加坡的餐飲文化融合了華人的福建、廣東、潮州等地方菜色,又有馬來人、印度人等東南亞各國特色,但在台灣跟日本各開了9家與13家分店的鼎泰豐,在新加坡的分店數量有17家之多,高居全球各國之冠。
而台灣的媒體自由與網路文化之開放,也是全球華人社會的注目焦點,但我們身在其中卻往往只覺得資訊雜亂、缺乏視野,而忽略了在台灣可以自由創造各種型態內容與藝術創作的可貴之處。
新加坡的啟示:開放才有競爭力
新加坡與台灣對比,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兩種社會。前者政府積極、民間服從,對國際人才與資本家具有高度吸引力;後者政府守舊、民間創新,在華人世界實踐了生活美學與小日子文化。
從創新與創業的觀點,自由與開放的社會風氣,才能真的激發無限創意,但積極而鼓勵競爭的政府作為與法規,也才能落實資金與資源的接軌。
這幾年來,台灣與中國的富人開始入籍新加坡;但也有許多香港與新加坡人,尤其是新富中產階級或創業者,開始往台灣移居。
在我看來,新加坡不像亞洲瑞士,比較像是紐約加上邁阿密;而台灣過去有東方矽谷之稱,能否延續創業風氣,鼓勵創新之餘包容失敗,是我們最大的挑戰與機會。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競爭力都來自政府制度的開放與創新,以及社會風氣的包容與多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我們也無須妄自菲薄,台灣不是鬼島,而是希望與夢想實踐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