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就要做最好,困難才值得挑戰!
結束了「假」字充斥的2013年,我們雖然還沒真的遠離食安危機,經濟也還欲振乏力,但可以感受到舉國上下期待新氣象的來臨。2014開年之際,許多政策工具與法規方案也一一上路。
從交通部的國道計程收費、財政部的電子發票變革、金管會的第三方支付開放,到行政院國發基金的創業天使基金、櫃買中心的創櫃板與彈性股票面額制度紛紛上路,可以看到政府變革創新與開放鬆綁的決心,也展現了一定的執行力。
但這幾年政府從上到下一貫「先求有,再求好」的政策規劃邏輯,讓今年上路的幾項法規調整與政策工具即便立意良善、方向正確,但幾乎每個方案都讓人有「要做怎麼只做一半」的感嘆。
以國道計程收費為例,姑且不論招標過程、技術選擇或圖利財團等爭議,最基本的「使用者付費」精神以及高速公路「鼓勵長途、避免短程」的用路原則,就被「縱向二十公里免費」的設計,完完全全給抹殺。過去國道收費站密度不一,很多交流道間等同短程不收費,於是有「長程補貼短程」的不公平現象;原本「計程收費」該解決這個不公平,但卻依然創造了不必要的補貼設計。
也許交通部顧及用路人習慣與民眾接受度,希望與過去里程付費率接近而設計了現有機制,但如果短程使用者多,那麼不公平現象依然存在,若短程使用者少,則根本應該照比例原則,堅持全程計費。結果,新的短程免費制度一來沒有訂定落日時程,僅規劃兩年後檢討;二來更造成計程車上國道時收費計算不便,這樣的遊戲規則,對於國道交通的順暢性與公平性,實在很難看出其正面意義。
再談到電子發票變革。財政部推動電子發票的初衷,是希望「發票雲端儲存、全面無紙化」,一來讓交易資訊透明可追溯(例如可以部分解決食安疑慮),又可以達到環保節能、省紙省碳的目標,絕對是值得稱讚的措施。
但是在消費者與商家間推行尚未普及之際,為了符合紙本電子發票的單一化、避免兌獎爭議,財政部建議統一規範的列印方式與材質,對於數量龐大但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與虛擬通路業者來說,許多系統整合與採購問題都讓他們無法馬上跟進。還好經過協調後,目前沒有訂立明確時程表與罰則,但未來推展績效與執行配套,仍需要靠民間與政府之間大量溝通與互動,才能達成良好的成效。
而產業爭取多時終於開放的第三方支付,雖然終於獲得金管會點頭,但僅開放網路交易項目,而排除了行動交易與虛實整合(O2O, Online to Offline)應用,實在非常可惜,也引起相關業者的反彈聲浪。
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交易雙方為了信任因素(如網購結帳)或使用情境(如小額付費、交通票券、帳款代收等)等因素,「付款方」將交易款項透過「第三方機構」支付(可預先儲值付款或單筆付款)給「收款方」。
由於儲值、匯款等功能,涉及到金融機構之部分功能與利害關係,因此相關法規訂定不僅僅是單純規範新產業而已,而是對金融機構之定義與管制的重新調整。再加上詐騙或洗錢疑慮,以及與相關配套需時耗力,政府遲遲不開放相關法令之訂定,也使得許多業者必須遊走法律邊緣或者設立境外機制,徒增不便。
因為從事網路與行動產業的新創事業培育及投資,我長期觀察全球電子商務與行動產業的趨勢。過往十年,網路產業的成長動力來自遊戲與電子商務,而行動產業則是以內容與遊戲為主,但行動商務佔電子商務的比例越來越高(將達到15%至20%),而行動支付也將是推動行動(商務)產業的重要元素。
最近台灣的行動產業,因為通訊軟體LINE的母公司Naver集團以新台幣5.29億元收購了國內新創公司「走著瞧」(Gogolook,手機通訊辨識應用程式「WhosCall」的開發公司)而刮起一陣旋風。
而全球使用者已經突破三億、去年第三季營收接近一億美金的LINE,目前雖然以通訊、貼圖跟遊戲為主要商業模式,但除了收購公司外,在去年12月20日,更正式推出了LINE MALL行動商城服務,進軍電子商務市場。
行動商務的發展,當然不是只靠行動支付;網路支付平台也不是只有第三方支付而已。但放眼世界各國,第三方支付與電子商務、行動商務的發展息息相關,在行動產業正要起飛之際,我們卻自己熄掉一具發動引擎。
雖然說產業跑在政府前面,是多數國家的普遍現象;新創產業面臨固有體制,要打破框架,向來並不容易。但是我們既然有意改變產業型態,或者創造社會公益與環保價值,不是更應該把事情徹底做好嗎?
也許,政府的行政與立法機關,被利益團體遊說而屈服,但多數的政策決定,更像是取決於選票考量,怕造成民怨、不想得罪民意。好的決策往往在磋商妥協之後,就變成了平庸的企劃案;如同出眾的產品設計,若一再妥協從眾,想必也無法閃耀動人。
因為服役時的經歷,我曾參與公務機關的政策規劃與執行,十分能體會其中甘苦。這幾年與許多部會協商,雖然多數人對公家機關印象不佳,但當中有志之士還是不斷地聆聽產業與民間聲音,推動內部溝通與協調機制,這些新的法規制訂與政策工具才能出台。
正是因為這些法規修正與政策工具得來不易,未來修正與調整之路也未必可以期待,或者至少一樣困難重重,所以我們更應該用最高標準來期待它、來規劃它,而不是為了怕媒體修理或民意反彈,忽視長期的社會利益與產業機會,而只著眼於短期的民意調查或選票考量。
事實上,遠見與視野無法由民意調查出來。每個時代的領袖,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拒絕妥協,而不是從善如流。
例如是過世兩年的Steve Jobs,或者是矽谷正當紅的連續創業家Elon Musk,又或者我們熟悉的愛因斯坦、達爾文、金恩博士、甘地與剛過世的曼德拉,沒有一個屈服於產業框架或社會氛圍,他們都勇於打破框架而創造無與倫比的世代成就。
隨著2013年的結束,我們開始看見台灣,看清台灣的問題與現狀,也期待看到台灣的機會與希望。民間發聲,政府行動,絕對值得鼓勵與期待。但我們應該繼續督促這個循環,更上層樓。
無論你是人民還是公僕,是讀者還是媒體,是研發製造還是服務行銷,在這開年當頭都該想一想,你所追尋的、所追隨的,是什麼樣的願景與未來。
而我覺得,「先求有,再求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至少對台灣而言。
要做,就做最好。好的背後,向來麻煩,向來困難。但就因為困難,所以更值得追尋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