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生產商品,誰想製造垃圾? | 劉揚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如果可以生產商品,誰想製造垃圾?

圖/路透社資料照片
圖/路透社資料照片

如果仔細觀察生活周遭,會發現一個弔詭的現象,時常當我們面臨的選擇愈多,卻不代表有更多好東西可以挑選

舉例來說,台灣的有線電視總共100多台,我們卻常常轉完一輪都覺得不好看;出版業從政府管制到一年推出4萬本新書,但讓人覺得很棒的書,卻似乎沒有等比例增加;當我們想買新手機、新相機、新電腦,可以找的產品愈多,卻更不知從何選起……常常市場上愈多選擇,好東西卻沒有增加,反倒是很容易大家一起變得平庸。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下班回家一邊罵電視新聞都亂報,但早上起床到公司上班,卻也常常妥協於老闆、客戶的意見,時間、成本的壓力,最後做出一個自己覺得不怎麼樣的商品。同事聚餐時偶爾會提起:「當初夢想做出好東西才來上班,回想起來卻每天都在趕一些垃圾案子。」

●想把產品做好,為什麼那麼難?

明明經濟學說競爭會帶來好處,理想中的工作,應該是讓大家把自己做得最好的東西拿到市場上比拚。但為什麼上班往往讓我們慣於妥協,輕易推出平庸的東西,而一旦真的想把產品做好,卻老是受到重重阻礙?

底下的影片是2007年8月,蘋果推出第一支iPhone不久後,賈伯斯在Macworld回答記者提問的片段。

賈伯斯說:

「我們的目標是做出全世界最好的個人電腦,推出讓自己驕傲、樂於推薦給親朋好友的產品。……這產業裡有些產品,是我們不願意推薦給親朋好友,推出它也不會感覺驕傲的,我們就是沒辦法做(那種東西)。我們不想推出垃圾,沒辦法跨過心裡那道門檻。而我們認為市場上也有一群顧客,想要這樣的好東西。」

如果用賈伯斯的標準自問,我們每天上班所做的,到底有多少是讓自己感覺驕傲的事情,真的想推薦給親朋好友的東西呢?為什麼公司的制度,常常都在阻礙成員發揮熱情呢?

●拚速度、壓價格,犧牲品質很容易

商業策略有句名言:「速度、價格、品質,三個挑兩個。」當你要求速度快、價格低,就得犧牲品質;要求速度快、品質好,就得提高價格;要求價格低、品質好,只能減慢速度。話雖如此,但這三個標準中,最容易被犧牲的還是品質。原因很簡單,速度、價格容易計算,一旦組織面臨財務或業績壓力,只要提升出貨量、壓低價格,馬上就能補足業績。

如果某個部門去年推出10個產品,達成業績。老闆要求今年目標提高20%,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成本不變,用相同的人力維持編制去推出12個產品(注意:工作量也增加20%),一旦年中發現達成目標有困難,也許來個特價促銷,很快就能追上。

如果有人想提升品質、訴求高價,面對的考驗可比降價大多了(你覺得那樣很棒,我不覺得啊/你怎麼知道顧客想要什麼,證據在哪裡/顧客不需要那些東西啦,你看○○商品不也賣得很好……)。而公司更不可能讓你「為了品質減慢速度」,畢竟沒有出貨就沒有營收,沒有營收就沒有現金流入,沒有現金流入,公司要怎麼繼續經營下去?

理論上「速度、價格、品質」是三選二,實際上速度、價格很好控制,而品質……這麼虛無飄渺的東西,先等營運穩定了再說吧。就這樣,許多人變得「為了出貨而出貨」「為了業績而出貨」,因為業績目標永遠只有增加,不能停在原地。為了提升一點品質而斤斤計較,實在太沒有成本效益。

●堅持比妥協更困難

許多公司衡量員工的生產力,會用「營業額/員工人數」或「獲利/員工人數」做為KPI,因為公司重視營收、在乎成長。但是「想把產品做好」的熱情,和我們能不能達到業績目標、夠不夠考績分數、投資有沒有成本效益,似乎沒什麼關係(呃,搞不好有時還是負相關)。很多人並非沒有熱情,而是被制度限制了想把產品做好的動機。

市場有好競爭、也有壞競爭;公司有好業績、也有壞業績。削價競爭、壓縮工時、為出貨而出貨,就是最簡單的壞選擇。這大概也是賈伯斯這麼讓大家懷念的原因,畢竟在工作中,堅持不推出垃圾,比每天推出垃圾更困難;堅持不做什麼,比選擇做很多更令人苦惱。想要垃圾愈做愈少,有意義的事情愈做愈多,除了需要員工的熱情,更需要制度的支持才行。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