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也有風險,小創業未必不行 | 劉揚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大規模也有風險,小創業未必不行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大概因為身處台灣這個小島上,往來的又都是經濟強權,我們這些小國小民,對於「規模大」的東西有種異常的渴望。這種心態在在商業領域最明顯,大家都以為公司愈大愈有競爭力,最好台灣也有三星那麼大的財團;財經新聞最吸引人的標題是「營業額上看幾兆幾千億」,股民看到就覺得好興奮。公司追求成長、需要擴張,更大、更多才代表更好。

這種「規模愈大愈好」的認知,用的是「規模經濟」當靠山。經濟學說員工有學習曲線、做愈多愈熟練,再加上大量採購也可以壓低進貨成本,所以工廠產量愈大,平均成本愈低;成本愈低,也代表公司愈有競爭力。

正因如此,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種論述:現在的年輕人只想開小店、創小業,做這種規模做不大的事情,是沒有雄心壯志的證明。這論述後面還隱含了一個假設:台灣經濟之所以不振,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新興大企業,你看韓國、中國有那麼多大公司起來,把台灣拋在後面,就是最好的證明。

只強調規模經濟,忘記了規模風險

然而話說回來,對於創造經濟繁榮來說,一家營業額1000億的大公司,和1000家營業額一億的中小企業,帶來的效果並不會有差別。甚至擁有種類更多元的小公司,對經濟體來說更有利,過度把資源集中在某幾個大產業,反而禁不起危機的考驗。

不妨用自然界的例子來想像,大象、蟒蛇這些體型巨大的動物,往往很快滅絕。你把貓或老鼠從他們身高幾倍的地方丟下去,他們還可以存活,相較之下,大象就很容易跌斷四肢。1000億營業額的公司也許活不過一次經濟危機,1000家中小企業就算死掉一半,也還有500家可以繼續發展演化。

很多人強調規模經濟的優勢,但很少人會想到,規模愈大也代表風險愈高。管理學家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說過一個有趣的例子:「說老實的,你相信讓100個人、每人拿1000元去投資的結果,會比一個經理人一次決定100萬元的投資更糟嗎?」

曾經被稱為兩兆雙星之一的面板產業,友達在2011年創下虧損超過600億元的紀錄。如果你曾經創業開咖啡店一年賠掉130萬,恭喜你,友達這一年的虧損,足夠讓4萬5000個「沒有雄心壯志的老闆」跟你一起賠還有剩。當然,全台灣並沒有超過4萬5000家咖啡店,也不是每個開咖啡店的老闆都有年賠130萬的實力。

這並不是說友達員工不努力或管理層經營不善,只是就事實而言,一個集中了全台灣資源的產業可能面臨如此大的風險,若在分散多元的中小企業系統裡則可完全避免。但我們卻繼續嚮往要有一個高瞻遠矚、規畫萬全的大企業(以跟韓國、中國競爭),然後把中小企業當成落後、沒有競爭力的象徵,實在是很諷刺。

規模大帶來平庸化,小創業才能創造多利基

我們以為「企業的規模」最能創造成本效益與防禦優勢。然而隨著規模擴大,也會帶來經營的複雜度,學過專案管理的人都知道,當專案規模增大,延誤成本占總預算的比例就愈高,專案成果也愈差。

公司規模愈大,就愈依賴標準化,需要把一切放在老闆的控制之下,採取量化指標,最好所做的舉動都要可預測。大公司相信凡事有正確的做法,認為一套標準就能行走天下,以為只要一套好的流程,就能把經驗智慧化為程序,讓多數人滿足於依照一套設計良好、簡單明白的工作法則……

但這些種種措施,帶來的只是平庸化──一家小餐廳的菜色可以隨著廚師的高興變化,大型連鎖店就只能提供規格製品。規模愈大的公司,愈依賴規模經濟、成本優勢、效率和控制,也就愈不敢冒險。只需要按照SOP來當老闆的手腳的員工,不需要你來當大腦臨機應變、抓住機會。

台灣最缺的,並不是繼續依靠資本密集打造的規模經濟,反而是需要才智密集、能創造更多元利基的小創業。說到底,比起擁有300家隨老闆高興作料理的深夜食堂,你真的更想要300家相同分店的麥當勞嗎?在這個被抹平的世界裡,3人打造的工作室也能創下憤怒鳥傳奇,小創業並不一定永遠只能小,而擁有多種、多元小企業的經濟體,也能以豐富的多樣性勝出。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