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難道家長什麼都不能決定? | 周偉航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子女教育,難道家長什麼都不能決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同性婚姻立法爭議在近日擴大論爭範圍,諸如「性別平等教育」也受到反同方的質疑,其中包括許多抹黑或扭曲的資訊。「性別教育」和「同性婚姻」看來有點關係,但前者是由學者主導,後者是由同運人士推動的平權活動,兩者領域和形式不太相同,反同者大概是基於兩者都是他們不熟悉的「性」領域問題,所以拖下來一起打。

先不討論這種全方位開戰的作法是否會捲入太多對手,而讓同性婚姻立法爭議變成八國聯軍之役,純就「性別教育」部份,與「同性婚姻」這種法律權利議題相比,前者是個學術議題,處理起來就該有一些前備概念。也就是說,你主張「婚姻家庭,全民決定」是一回事,但「子女教育,家長決定」這樣的觀點,就會面臨更嚴苛的考驗。

專欄作家朱家安的〈子女教育可以完全由家長決定嗎?〉一文也有涉及此議題的討論,其例證著重在性別平權與宗教面向,而我將以較全面的角度來談這問題。

我將先列舉反對家長介入教學內容的理由,再來談家長對於子女教育(但也只討論國民教育)的可行介入方式。我們現行的國民教育授課內容,當然是由各領域的專業學者決定,家長也有提出意見的空間,但這空間能有多大?該有多大呢?

其實並不大。多數教育專業者會反對家長過分介入子女的教育內容,其理由大至可以分為三個方向。

多家長還是依威權時代思維來看待當代教育,認為教育中「提」到了某些東西,就是要小孩子「學會」,所以認為教到同性戀,就是要小孩學同性戀,甚至變成同性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多家長還是依威權時代思維來看待當代教育,認為教育中「提」到了某些東西,就是要小孩子「學會」,所以認為教到同性戀,就是要小孩學同性戀,甚至變成同性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反對家長過份介入子女教育的三個理由

首先,是家長認為某些教育內容「太難」、「太深」、「現在還不會懂」,但家長的這種認知,通常缺乏學術上的客觀證據。

「性教育」從幾歲開始才適合小孩呢?如果覺得這爭議太大,我們就問一個更普遍的問題:請問,協助小孩建立邏輯與批判力的道德推理教育,是幾歲開始適合呢?

部份家長或許會憑個人教養經驗,說出一個大概數字,有些讀過點書的家長,還會引一些郭爾堡、皮亞傑的理論。但我可以告訴你,依目前的學界與實務經驗,道德批判方面的學習(不是背誦規則,而是指判斷某行動的對錯),是自學齡前就開始的。沒有什麼「先背規則,長大就會懂」這種事,每個狀況都是硬背原則卻不知道德理由,長大後就變成缺乏判斷力的人格。

所以在道德判斷方面,在國民教育階段沒有「太早學」的問題。但這顯然是專業的學術資訊,涉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沒更新相關訊息的學者都不見得清楚了,大多數家長都是普通人,怎麼可能知道呢?如果不知道,又要怎麼判斷何時該教?

其次,是家長認為某些教育內容「用不到」、「和子女的人生沒有關係」,而不應該學;不過這些家長的看法,也同樣太偏個人生活經驗,反而可能對子女是種威脅。

像是「輾轉相除法」、「排列組合」、「非洲史地」、「遺傳原理」,絕大多數人離開學校後一輩子都不會用上,那為何要學?為了少數的精英升學用才有這種課?還是學了能「有病治病,沒病強身」?

學者會放入這種看不出來有什麼用的內容,其實是提供下一代「發展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憑這些基礎而展開嘗試,開拓人生的可能性。而家長判斷某種東西有沒有用,通常是靠個人有限的主觀經驗,和各方學者的眼界相比,何者貼近客觀實情的機率比較高呢?

當然,如果家長統計和機率沒學好,這種問題就無法判斷了。

最後,是家長認為某些教育內容「和我的價值觀不合」、「根本就是不對的」、「會把我小孩教壞」,所以國民教育不能教。但就價值學門(倫理學與美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觀點也有問題。

現有的基本教育會盡量保持「價值中立」的立場。雖然很難做到,但會透過「採用中性詞彙」與「強化批判與比較」等做法來朝這個方向努力。不過,許多家長還是依威權時代思維來看待當代教育,認為教育中「提」到了某些東西,就是要小孩子「學會」,所以認為教到同性戀,就是要小孩學同性戀,甚至變成同性戀。

但教育哪有這麼神威無敵呢?別說是介紹性知識,就算想訓練出特定能力,也很難有所成就。像大家學了多少年英文,現在的英文程度如何?國民教育的主軸還是在於讓學子認識這個世界的各種真實存在,還不到「技能訓練」的程度,別把基層教育者想太威了。

上述三個面向的問題,都指向對於專業的不尊重。政治事務當然有可以喬的空間,但學術理論是沒什麼可以喬的,科學原理更是無法喬。你硬要公投讓火車急轉彎,火車還是會脫軌飛出去。

家長之所以把小孩交給學校,就是相信其教育專業,不然現在也有自學方案,你可以帶回家自己教。把小孩放給學校,又要學校照你講的教,並非不可,你只要變成學術權威,自然會照你講的教。但你又不是學術權威,自己不會教,才把小孩放給學校,卻又要人家照你講的教,不覺得有矛盾嗎?

家長難道沒辦法影響子女的教育嗎?事實上,就算是把小孩送進國民基本教育的體系中,家長還是有權利和責任做一些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家長難道沒辦法影響子女的教育嗎?事實上,就算是把小孩送進國民基本教育的體系中,家長還是有權利和責任做一些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那家長還能做什麼?

談到這,家長們大概會有點沮喪,難道自己就沒辦法影響子女的教育嗎?家長能做什麼呢?就算是把小孩送進國民基本教育的體系中,家長還是有權利和責任做一些事。這也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切入。

第一,是家長能參考專家意見,判斷現有學校所採用的學術理論是否為最卓越的現有成就。像現有多數學者已不認為填鴨式教育能真正提升學子的學力與社會適應力,因此若某些學校或特定教師還是採用這種方法教學,那家長或許可以參考專業者的意見,對此提出質疑。

整體來看,現有課本(「教材」)還是有一綱多本主導,加上專家審查機制,出問題的機會不大,可能出現「變異」的,主要還是在「教法」層面。對於教法,家長的確可以適度參酌相關領域學者的意見,並與基層教育者溝通。

第二,是家長應該確認教學環境是否安全。這一點只要有普通的社會常識就能做到。國民教育因為預算與機會成本考量,能提供的幫助非常有限,但確保安全的受教環境仍是基本責任,家長在這方面應該提出自己的擔憂,學校也應盡可能的改善。

所以,若有家長認為學校不該教性教育,這就有點越界,但如果家長是關切教學互動是否有性騷擾,甚至性侵害之虞,那就是應有的質疑。這兩者之別,每一個社會人都在拿捏,我相信也是可以讓家長好好思考的議題。

總結來講,教育內容部份,還是該相信專業,若真在學術上有疑義,學者一定會先提出質疑,因為彼此質疑是學者的工作,如果不質疑,他們論文就寫不出來了,工作將不保。

至於家長要決定的,會是更整體性的視度:覺得這間學校不好,就換間學校,或自己教,或送出國去唸。這種判斷需要大量專業資訊與對於自身家庭狀況的審度,才能進行評估,而不是在LINE傳一些無根據資訊、連署、開記者會大聲嚷嚷,所能解決的。

那些吵鬧的傢伙只想著下一次選舉,以政治影響力換來他們要的教育,不會認真面對你自己小孩的教育需求。這是你家的事,自己冷靜思考吧。

點圖看更多「婚姻平權」系列專題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