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退李烈的台北電影節「特色」,倪重華要的是什麼? | 膝關節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逼退李烈的台北電影節「特色」,倪重華要的是什麼?

左為張艾嘉,右為李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左為張艾嘉,右為李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點意外,電影圈好人緣的製片/演員「烈姐」李烈小姐請辭臺北電影節主席一職。烈姐發表的聲明對於「在種種環境的限制之下,當台北電影節的主席已無法再為電影節捍衛不受干涉的獨立空間,我選擇重回觀眾的位置。」

這段話頗耐人尋味的,沒有暗示空間,講得挺白話。當然現階段很難說出烈姐與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之間的共識有多少差距,但就雙方發表聲明隔空對話,對於明年仍舊要籌辦的臺北電影節來說,新上任的主席,也是資深攝影師「賓哥」李屏賓,顯然要背上頗大的營運壓力與新團隊的期望。

臺北電影節這十多年來,扮演了挖掘新秀的角色,加上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所以能夠讓本地影人與國際影人多多交流。然而,對於台灣電影來說,臺北電影節這關就是前哨戰,加上百萬首獎不侷限只是獨厚劇情片,連紀錄片也可角逐百萬首獎,所以臺北電影節的競爭其實是很激烈的。這幾年許多出色台灣電影都是在臺北電影節打響名號之後,一路挑戰到金馬。魏德聖導演的《海角7號》更是箇中代表。

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受訪時透露:「烈姐比較希望維持現況,而我們期許北影能慢慢調整、找到方向,像新北、桃園、高雄很多地方都有電影節,希望北影有自己的獨特性。」

其實北影很有自己的獨特性,光是扮演台灣電影的前哨戰這個身份就已經不得了,相較之下,第二資深的在地電影節高雄則是為了與臺北電影節區隔戰術,避免資源重疊,高雄這幾年以短片為主攻砲手,也培育了另一批短片觀眾,更刺激新手入門上機拍片。

新北電影節受限檔期與影展成本資源,其實做得非常辛苦。更別提被罵到臭頭的桃園電影節,根本就是片商二輪片大回收本營,世界首演的電影沒幾部,這樣還能花1700多萬得標,堪稱影展界的奇聞一樁。聽到市府相關人士透露倪局長認為策展不重要,應可放映以前賣座片即可,不知道這是否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有人說該跟桃園電影節看齊,這更是笑壞業內人士。所以說,認為北影應該有自己的獨特性,這句話應該會讓業內人士哭笑不得。

北影明明就很有自己的獨特性。

或許是倪重華局長對於臺北電影節的地位期許的地位更遼闊,但就現階段的分門任務來看,臺北電影節身份具有主導台灣電影上半年度的討論領頭羊角色,這一點非常明確,毋庸置疑。

至於局長發表聲明中,提及「台北電影節」國際品牌之下追求提升:

  1. 強化電影新語言、新科技、新行銷及亞洲新電影的引介
  2. 打破觀影人口單一化傾向,鼓勵新住民、原住民等多元文化參與
  3. 強化電影節對國片的多元行銷機能,建立人才、資金、買主、國際合作媒合機制
  4. 建立台灣電影人才的供應鏈,並強化電影技術人才的培育、交流、獎勵

第5點我不打了,因為那太無聊。

第1點說得很清楚,但其實我看得很含糊。什麼叫強化電影新科技、新行銷?電影節的角色確實是要透過行銷包裝,新行銷是指要多用新媒體載具嗎?亞洲新電影引介這應該留給策展人處理就好。

第2點還好,這應該跟新住民與原住民沒關,跳過。因為臺北電影節一直開放各方報名。應該不是要「鼓勵」,才會參與。更何況觀影人口本來就不是單一化了,老早就有不同觀影客層。

第3點我個人覺得複雜許多,看起來是希望能夠在影展期間也順便做市場展或是培育創作人才的概念。這很像是金馬創投擁有的資源才能做的事,我不知道臺北電影節的4千萬預算光是用在策展、國際影人交流、頒獎典禮之後還能剩多少,這部分若真要花錢可是真的很花錢。議會預算會多一點嗎?否則這肯定捉襟見肘。

真心不騙,局長,這個角度太浮誇了啦。

而且要幹市場展,這錢給個上億都還不一定做得起來。台灣地理位置加上檔期時日問題,要媒合市場,想想人家國際買家習慣就是去隔壁香港電影節呢(歷史更久),給更多錢的中國那票影展也都幹不太起來,臺北電影節要做這件事真是為難大家。

現在看起來,賓哥應該頭比較大。畢竟主席身份是精神領袖,重點還是影展需要一個真正執行的行政舵手。日前影展總監辭職,這影響實際內部作業流程才是茲事體大。

李烈辭職,代表明年台北電影節的「外援」經費肯定更不樂觀,影展總監與策展人相繼辭職,這絕對是柯市府上任以來,最大的文化公關危機處理,若沒有好好處理柯市府最該加分的文化視野,沒有向前跑就已經有夠罪孽深重了,更何況還向後轉,別說電影圈會質疑柯市府的文化等級,這事還可能會擴大戰場,扼殺多少電影文化對北市府的高度期盼。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