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台灣人不關心國際?先從紀錄片《第四公民》看起 | 膝關節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誰說台灣人不關心國際?先從紀錄片《第四公民》看起

圖/金馬影展執委會 提供
圖/金馬影展執委會 提供

今年在奧斯卡得到最佳紀錄片的《第四公民》(Citizenfour),很可能是紀錄片史上的罕見個案。因為這片突破了許多過去紀錄片達不到的成就。

1.題材破格:

大部份紀錄片都是拍攝人事物「發生後」的結果,也就是導演/編劇(別懷疑紀錄片也需要編劇梳理節奏與拍攝結構),針對要拍攝的主題重組拆解後,再消化成具有起承轉合的故事。

《尋找甜秘客》就是假裝「未知」取代「已知」,但卻拍出異於常人的生命紀錄片。嚴格來說,《尋》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技術犯規,但它好看,而且非常動人,使得看過的人們無不動容,當年也包下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但《第四公民》卻是從2013年之後因為導演蘿拉收到了署名為「第四公民」的電子郵件,提醒她已經成為被美國政府監控的對象,起因於她為拍紀錄片而尋找911之後的情報素材。蘿拉蒐集一些可能被美國政府管控的情報,而被納入列管名單,使得她進出機場受到刁難。

導演等於邊拍邊剪,在不確定「故事結局」到底為如何時,還得邊拍邊躲,為了確保拍攝剪接期間不會受到美政府干擾,更到德國處理後製。也因為無法預期史諾登在爆料期間會有什麼後續,使得這片成了最罕見的「未知作業」(雖然不少紀錄片也是邊拍邊剪,而且無法預知未來),而且題材之複雜,遠超乎常人可理解的洩密範圍。所以稍不留意的觀眾可能對片中專業術語一知半解。

圖/取自維基百科
圖/取自維基百科

2.題材爭議:

宣揚民主自由平等價值的美國,其實才是操弄世界的大反派。這可能跟我們過去在文化影視產品或是國際新聞中所認識的美國政府大相逕庭。

原因無他,《第四公民》中以曾任職於美國國安局資訊人員的史諾登爆料,指出美國政府長期監聽各國政經局勢,藉此操弄對美國有利的局面。等於美國這個表面上到處宣揚人權平等的正義大叔,其實私底下根本是個卑鄙的作弊小流氓。

由於史諾登之前的新聞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使得這紀錄片還沒上映之前就已經引發各國政府關切。紀錄片映演後更不得了,拿了奧斯卡獎後更非同小可。表示向來親民主黨的影藝學院都要對歐巴馬政府丟個照明彈了,根本沒跟你客氣的。過去好萊塢因為被共和黨政治力滲透,而大幅打擊演藝人員士氣,令後來的演藝人士多半與民主黨走得比較近。

日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美洲國家峰會開幕式上宣稱,美國干涉拉美事務是過去式了。正因美國向來把拉美視為自家後花園,該片就拍到美政府監聽巴西等政府,甚至聯合英國監聽阿根廷。總統不否認干預,即間接承認過去插手監聽。各國政治勢力相互力拼臨界點,如同美國要干擾中國,台灣就是他們的遠東前哨站。

英美兩大國試圖監控歐亞強權,德國最悶,因為美國電信設備還插旗在德國。德國大概想與美國分享監聽資源,卻沒想到美國也監聽德國。德國這個監聽老祖宗還栽在美國這頭老狐狸,豈不諷刺?白宮發言人還得對此發表「以後不會再監聽」,實在有夠尷尬。這一切都是因為史諾登爆料。

3.蝴蝶效應:

過去紀錄片就算涉及政治題材,也都無法引發遍地開花的效應。史諾登到底握有多少機密資源?就連美國國安局也沒設下這道防火牆。接下來美國總統大選,史諾登會不會還掌握關鍵情報,提出對民主黨不利的情報?共和黨是否聯合史諾登趁機修理?

現史諾登透過維基解密的阿桑奇等人協助之下,得到俄羅斯政治庇護,他又提供了多少情資以利交換人身安全?難怪歐巴馬對於普丁的歐陸策略始終顯得有氣無力,到底被史諾登情報綁了多少手腳?現今又有新的深喉嚨將持續爆料,美國當代政治將引發新的地震,別再讓信仰人權這種普世價值成為笑話。

但當政治力是為了確保國力,監聽商業機密洩露給美國重要企業,這種引發的可不只是地震而已了,還可能會是巨大海嘯。

一部紀錄片可以掀起滔天巨浪,甚至改寫美國政府的國際外交策略,肯定始料未及。是的,史諾登這種爭議舉動,怎可能只有一部紀錄片呢?奧利佛史東已經找來神情與史諾登相似的Joseph Gordon-Levitt飾演他,該片將在年底映演,可能又會引發一波新的討論潮。

看來歐巴馬與希拉蕊絕對沒想到這場總統選舉會殺出個程咬金。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