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符合人類避難行為的方法來規劃防救災 | 張賢龢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以符合人類避難行為的方法來規劃防救災

想像一個情境,在無預警的情況下,你所在的建築物發布了一項警報,警報聲如此的大,很難忽視,確認過鄰居或是同事們的反應後,你又上網去查詢一下新聞報導,瞭解官方說法為何,甚至傳簡訊給你的家人朋友們後,得到的答案都一致:

你身處危險之中,趕快離開。

這裡有兩個問題先請讀者思考:

  1. 處在這樣情況下的你,會選擇從那個逃生出口離開呢?大家想一想。然後請繼續回答下一題。
  2. 你今天上班或是回家時,從那個入口進到這棟建築物呢?

如果兩題的答案一樣,你跟大多數人一樣,災害來臨時,會選擇從進入建築物的入口離開。在這樣的習性引導之下,不論你的身旁有多少扇緊急避難門,設了幾座緊急避難梯,如果不瞭解這些緊急逃生口的位置與使用方法,災害來臨時多數人還是會跑向平常最熟悉的那一個出口1。因此常見災害發生後,多數人擠向建築物的主要出口而逃不出來,如台中阿拉夜店的火災,多數人在夜店門口喪生,然而,以當時的狀況來看,如果部分的人從後門離開,還是有機會存活的。

當人群聽到警報聲後,並不會立即逃生,而是會先確認一下同儕的行動,並找尋可用的資訊後才會開始避難。如果該棟建築物過往有警鈴誤報的情況,當真正的緊急情況發生時,人們會忽視這些警示而留在原地,延遲了避難的時間。一般來說,這延遲時間的長短,受到幾項因素影響2

  1. 警報訊息的內容與個人過往的經驗
  2. 個人所受過的防災訓練
  3. 災害發生的時間與天氣等

了解以上的人類行為後,災害管理者在規劃相關防災計畫時,需將這些人類行為納進考量之中。以前面所舉的第一個的例子來看,在平時可鼓勵員工從不同的入口上班(例如進出建築物的識別證依據不同的入口製發,使所有人員分散進入建築物中),並增加人員熟悉各項逃生出口的機會(例如在防災演習時,實地到各個逃生梯與出口走一遍)。如此雙管齊下,當災害發生後,人們才不會對身旁的逃生出口視而不見,進而全擠向正門口。

相關單位在發佈警報時,需小心地擬定警報的內容。除了避免選用太難的字彙或是複雜的指引外,警報的內容需清楚地說明誰將受到這場事件的影響(例如陸上颱風警報的影響範圍,森林火災可能發展的路徑,以及這些災害可能造成的傷亡或是損失等)。最重要的是,防災與救災不完全是政府的責任,因此警報發布同時,應提醒每個人所需擔負的防災責任3

以上的資訊可經由多個管道宣布。如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總署就同時在其Facebook,twitter與網站上發布相關的災害資訊,幫助可能受災的民眾從不同的管道重複確認災害影響的範圍與程度,如此他們會更願意配合疏散避難,或是進行一些防減災的作為。

所有防災的措施,必須要配合人類的避難行為為之 。防災教育人員或是規劃者無法期待人們可以記住一些特定情況下的特殊作法,美國的研究顯示,人們比較容易記住那些在不同災害情況之下的共通作法,而非需要特殊知識,技巧或器材的防救災建議4

總而言之,面對危險情境時,人類的避難行為很難由「事後諸葛」的角度來評析。因為多數災時的避難行為在災前就已經決定。因此在規劃防救災措施時,有必要將各種人類避難行為納入考量,當災害真正來臨時,才有辦法減低人群的傷害。

  • 請見Tubbs and Meacham (2007). Egress Design Solutions: A Guide to Evacuation and Crowd Management Planning. John Wiley & Sons; New Jersey, U.S.A. 一書中第236-239頁的討論。
  • 請見 NFPA (2003).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Egress Prediction. In NFPA Reference: Human Behavior in Fire Emergencies. NFPA; Massssachusetts, U.S.A 一書中第38頁。
  • 請見Lindell and Perry (2007). Planning and preparedss. In Waugh, W. & Tierney, L. (Ed.),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local governments (2nd Ed.) ICMA Press, U.S.A 一書中第132-133頁的討論。
  • 同[3],第133頁。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