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得利益」的人性問題 | Cheng Lap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既得利益」的人性問題

圖/
JD Hancock (CC BY 2.0)
圖/ JD Hancock (CC BY 2.0)

在現在社會的體制上,擁有過人的優惠或特權,這些就叫作「既得利益者」。要記著,「國籍」本身也是一種既得利益,相對於很多地方,我們的國籍給予我們更好的環境和權利,這些都是一種既得利益者。

所以我們談這話題時,可以代入兩種身份,對上比較時,我們並非既得利益者,對下比較時,我們則是既得利益者。

今天我們會覺得有飯吃,有自來水是理所當然的事。作為其他既得利益者,可以想像他們的概念也會很相像,比方說透過政府而養活的人(例如我少年時接觸過一個靠政府工程養活的工程商),他也會覺得政府派工程給他繼續生存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同樣的,地主也會覺得他所擁有的土地利益理所當然。去到奢侈的貴族,也是同樣的觀念。

這是人的天性,我們會對習慣了的利益感到麻木。

既得利益會如何影響社會呢?一九八二年美國有一連串實驗,是這樣的,他們把合法飲酒年齡,從十八歲,提升至二十一歲。

結果是,直接受影響的人反對率達八成,完全不受影響的人只有一成,其他人合乎這兩者之間。這個實驗有趣的地方,在於事實上兩種人都是既得利益者,第一種情況是「當既得利益被動搖時」,很容易理解。第二種卻是模擬「既得利益者對非既得利益者受害」的心境,就如上面所說的,就是麻木沒反應。

最奇妙的是,這個實驗,實際上只是沒有意義地取走所有人的權利,那些不受影響的既得利益者,也沒有得益,只是不受影響而已。學生根據道理,認為大部份學生都會反對,實際上,會反對的主要就是直接受影響的人。

沒有反對的人,可能他理念上也是反對的,只是當沒有感到受影響的時候,他不會有所動作,任由違反其理念,甚至傷害其權益的事情發生。別忘了,實驗對象已經是相對知識水準較高的美國大學生了。

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在於「無感」。人類的行為,並不如我們想像地那麼受他們的立場,原則和理念影響。而更受他的感知所影響,當既得利益者因為受到保護,而不受環境惡化直接影響時,他也會變得無感。這不是他人格上特別惡劣,反而是一種生物現象,當然少數英雄會對別人的苦難會有更強的感知,但他們並不是大部份平凡人。

而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往往也只是在階級上比較優勝的平凡人,他們的感知能力,沒有比其他人優秀時,便會對環境惡化無感。而就算他是一個好人,一個有理念的人,要超越人類平庸人性的限制,並不那麼容易。好人與否,其實不太影響到這個現象。

就像實驗一樣,大部份人對於既得利益被動搖,反應會很大,而為要保障自身的既得利益,反對一切理據和資訊,除了少數非常嚴謹的思考者,人類就很容易直接取信不合邏輯的論點或者錯誤的資訊,進而產生差別認知,甚至是大規模的扭曲事實。

這些都是人性,心理,即使我們盡可能的讓人善良,讓人更有道德,問題都不會解決。但我們至少理解,這並不是我們的道德特別低落,而是人類的心理機制就是這樣運作。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