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俾斯麥看社會「福利」 | Cheng Lap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俾斯麥看社會「福利」

到底社會福利這概念是為何存在的?那我們就要從創立者的用意去觀察。現代社會福利的創立者,就是俾斯麥,擁有鐵血宰相這綽號的人,聽起來像是野心家,不過他的確就是創立現代社會福利體系的人。

當年的歐洲,社會主義方興未艾,保守政治家們都視之為洪水猛獸,認為會令社會不穩定。俾斯麥自然也這樣想,他面對社會主義運動,採取的手段也莫過於是強硬鎮壓:禁止宣揚社會主義的集會,禁止刊物流通,關閉大量的報館,容許警方搜捕社會主義者。

越鎮壓,反而令社會主義變得越來越出名,越多人認識社會主義,導致他們越受支持。加上當年美國的工資較高,使德國工人流失到美國。俾斯麥很快就意識到,長遠來看,鎮壓只會導致問題越來越惡化。

俾斯麥感到工人正視政府為敵人,而提高他們工資,以當年德國的經濟環境,是不切實際的。俾斯麥希望工人留在德國而不是流出美國,以及令他們支持政府而不去想公有制。最終的答案,就是由政府提供他們老年,健康,以及失業的保障。

俾斯麥式的社會福利,我們即使不說成是收買,也很確定他抱著政治與功利意圖,大於道德與原則理由。對於俾斯麥而言,社會福利的支出,是為了交換社會的安定與團結。他並不是理想主義,而是現實主義的產物。他的目標,是增強德國的國力,他只是承認了,讓窮人過得太差也是在傷害國力。因為這會令窮人對政府產生不滿,並促使他們因無路可走而犯罪。

他並不是認為人人平等,也不是因為基於同情心,所以他並不會救助德國基層以外的人。所以,並不是因為「人應該有這樣的權利」,譯作福利,其實不太貼切,不如說,這是一種為了處理社會運作所產生的負面作用。

與其說是「福利」,不如說是「救濟」,它是因為社會本身產生了利益,讓大家均沾,而是因為社會產生了傷害,而跑去修補。

它不是因為社會富裕了所以發財立品,做一些合道德的善事,就像宗教的慈悲,相反,它是為了抵消某些副作用,以便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或者至少可以減少耗用的成本:與其把錢花在警察身上,不如直接用救濟避免產生更多罪犯。

從這角度看,社會福利這件事,是講求投資回報以及經濟效益的。它僅是不追求可輕易計算的營收,它是創造另外的價值:如社會的同質性,互相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或者讓人覺得成為這社會的成員是一種榮耀。它本質就是一種政治手段,達致的效果也是政治效果,也是為了富國強兵。

它不是為了道德,但這個手段可以是同時合乎道德的;不是為了平等,但實行平等會對效果更有好處;它並不是為了正義,但客觀地它是給予弱者更多的機會,促進了社會的正義。所以,我們常見為社會福利佐證的原因,對俾斯麥來說都不是真正原因,而只是副作用——它的真正意義,其實是維持現有的權力,現有的秩序,而不致於從基部開始崩潰。

故此,它真正的目標,其實是追求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使國家不致於在幾年或幾十年後,因為貧富的衝突過於激烈而滅亡,它只會是長線投資,而不是完全不問回報的慈善。如此看來,任何無法持續發展或者可望破產的福利政策,都是違反其在本意的。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