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權階級的形成:責任與權利的失衡 | Cheng Lap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特權階級的形成:責任與權利的失衡

圖/via wikimedia
圖/via wikimedia

在辛亥革命中,孫中山提出的「驅逐韃虜」之所以受支持,與其說是因為異族,不如說對旗人這種清帝國中「特權階級」的痛恨。事實上,義和團事件的發生,其中一個原因為教案,也就是信教的人的特權引起百姓痛恨。可見,百姓痛恨特權階級是一種常態,也是革命的重要理由。

既然大家都討厭有特權階級,為甚麼我們總是要形成它?人類其實不只一次革命想要打倒特權階級,但每次成功之後,革命者所建立的新權力中,又會重新建立一群新的特權階級。我們似乎脫離不了這個循環,這是為何?

根據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說過,中世紀的貴族是領主,事實上是統治階級的重要骨幹,他們是領土的完全代理人,故對於領民,既有各種特權,也有各種責任。在那個時候,貴族因為要負上法律,軍事等責任,即使有特權,也不致於要被厭惡。

當法國走向集權的時候,這意味著很多權力,從貴族的手上取走,而轉移到中央的手中。如果你同時取走權力和特權,則差不多等於把他們貶為平民,很容易引起大規模的叛變和反抗。結果,在合理的政治妥協下,通常只取權力,保留他們的特權。

一個專制要形成,初期底下必然有大量的功臣,幹部和支持者。他們協助這個權力形成和穩定,為了進行管治,他們被賦予部份權力,只是你不可能只給他們責任,但一個初期的組織,也難有很多的現金和資源作報酬,所以往往以特權相報。

一開始,這些人都是人才,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幹部和支持者老化,甚至走向世代更替時,他們會漸漸越來越不適合,本來給予他們的權力,比方說一個貴族領主第一代很英明,但傳下去很可能就變得平庸無能。組織在面對這個結構弱化的問題,往往就不能避免要取走這些人已不恰當的權力。這並不一定是講貴族,就算是現代的公司,一個老化的技術人員,情況也跟這完全相同。

但你如果把他們一切奪去,就會引起反抗,也不公平,結果,往往只把他的權力轉交給適合的人,卻保障他已有的權利,使他不會想要反抗。比方說,你一開始因為他會打仗給他住房子,之後你發覺他不能打了,就不會想再放他在軍隊裡,只是你也不適合因此收回他的房子。

當失去了責任,卻保留了權利,再流傳下去就成為了「特權階級」,失去了權力和工作,他們在經驗與才能上,已和外面的百姓沒甚麼大的分別,就是比一般百姓享有更多的權利,例如免稅。

百姓可以接受一個比自己優勢的真貴族,比方說,能騎馬,能打仗,百姓不敢自己打,那他就會接受你活得比他好,因為他認為你跟他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可是,百姓接受不了一個在各方面都比不上自己,就單純是階級不同而擁有特權的人,他們會認為,如果你不是比我厲害,又憑何擁有比我多的特權?

故此,特權階級,就是從真貴族褪色而成的,他們有貴族的特權,卻沒有、甚至意識不到貴族應盡的義務,覺得自己生來就該有這些權利,並且否認自己有必要為別人負任何責任。

你會發覺,這並不是法國的特例,這個模式在人類歷史中不斷重演。哪怕是列寧式政黨,在成功建立了政權後,也必須是論功行賞,建立一群貴族(他可能叫作黨員),但是時間會使這些貴族變得效益低落,不適格,要發展下去,就必須從他們手上取回權力,但這個行為,就會讓這些貴族變為特權階級。

特權階級的形成,是一種現實政治的必然的結果。而百姓的排斥也並非可以用「仇富」兩字去解釋,如果責任與權利的不平衡下去,最終它也會引發下一場的革命。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