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功受祿」是社會走向腐敗的源頭 | Cheng Lap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無功受祿」是社會走向腐敗的源頭

圖/擷自youtube
圖/擷自youtube

我們有一句成語,叫無功不受祿,那是別人給予我們好處時,我們以「自己也沒做什麼」去婉拒對方時所說的話。一般來說,這被認為是客套話,禮貌。

然而,這句話的背後隱藏著一些社會運作的重要道理。甚至可以說,這句話是協助我們解決一些幾千年以來問題的關鍵,很可能發明這句話的人有這智慧,但我們已忘掉了他的初衷,只把他當成一句客套話。

所謂「祿」,就是俸給。是古代給官吏的特權。孔子拜見齊景公,向他推廣自己的主張,但齊景公聽了之後認為他的言論硬膠而不接受。不過為了避免公關災難,決定把廩丘(地名)送給他當禮物。孔子不接受,說君子無功不受祿,你不聽人家的話,人家才不要你的禮物呢,齊景公真的太不了解人家了。

結果後世都會把這解釋為廉潔,或者客套有禮。解釋成廉潔是很奇怪的,因為孔子不是用職權貪污,那為何不接受這禮物呢? 因為禮貌? 因為客套? 我沒找到過孔子詳細的解釋,如果有,請找給我看,但是如果我們認同孔子是個至聖先師,那我們可以想,他背後是有其道德上的理由的。

俸給是一種持續性的收入,是一種特權,它能夠增加經濟保障,間接提升生活品質。是一種很吸引的獎勵。

這種獎勵是需要存在的。如果一個人為了重要的事拚上了性命,犧牲了至親和朋友,消耗了青春與自由,甚至變成傷殘,要怎樣才能夠稍微彌補這些創傷?這在戰亂的時代,是很常見的事情。特權,其實是對立功者僅有的救贖。那種東西,對於付出過那麼多的人,是很公平的。有些甚至是自己很早就犧牲了,這些獎賞是給他們遺下的家人與對其後子孫的一種彌補,也算達成其遺願。

這種獎賞是令世界變得公平的工具之一,如果面對大難時,人們只是置身事外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使問題更加惡化。人類整體要生存下去,必然要有人挺身出來冒險——功祿,就是保障那些勇於做應做之事的人。

但「無功不受祿」的反面,就是「無功受祿」。這種功祿形成的特權階級,在他們第一代時,是合理的,第二代時,因為損失了父母,也有其道理。可是在第三代之後的繼承者,往往沒有為立功而損失過了什麼。也就是說,他沒有立功就享受了祿。

表面看起來,好像事情沒變,其實從第三代起,事情很可能就已經有大的變化。因為他很可能意識到,自己的權利比起這社會大部份人都要不同。人非草木,這種環境就會引致他的道德觀遭受考驗。

他可以選擇放棄這一切的特權,這是最簡單的,卻違反人性。畢竟特權對自己有利,如果我們認同阿德勒心理學所說的,「人是先有了目標再去找理由」,他們就會為自己已存在的特權,找一個合理化的說法。

當我們需要以某個角度,去認同這種先天的不公平,最率直的方法,就是直接認為人類先天分了階級,高階級的人就是有權擁有更多。我們有很多說法,都是為了接受不公平而存在的,例如輪迴,就把今生的幸運與不幸,歸究於前生的陰德與善惡。更差的是,直接認為那些沒有特權的人,一定是自己能力不足,道德不足,是他有問題才會出生不好。

我們不清楚有沒有前世,但這樣一口咬定別人的不幸,是因為他「前世」做得不好,「各有前因莫羡人」,無異於憑空創作別人的罪惡。你會發覺,無功而得祿者,很容易就會走向兩個結論:一,是把不是功的東西,說成是功;二,如果承認了自己無功,但是反而認為其他人有過。

而這個說服自己有特權的過程,往往就是使社會腐敗和扭曲道理的源頭。所以,無功不受祿,因為沒有付出過的人得祿,本來就會腐化人心,功與祿,兩者必須平衡,有功不報是不公平,有祿而無功也是不公平的。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