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旁觀者清?經驗讓我們視野變窄 | Cheng Lap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真的是旁觀者清?經驗讓我們視野變窄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傳統中華有一句諺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和其他諺語一樣,這句諺語是被濫用和誤用的,畢竟在我們的社會裡,常常把格言和成語當成真理去增強說服力或者壓迫性。 例如這一句,就很常在指責別人的時候用上,我指責你時,我就說,你是當局者迷,我是旁觀者清。 當然,對方如果也熟悉中華古諺,大概可以說你是紙上談兵,甚至再進一步學莊子說,子非我,焉知我當局者不清。

現實不是遊戲王,這種諺語戰鬥固然沒甚麼意義,但是旁觀者清的諺語,多少有其道理。那自然不是說,只要你是旁觀者,就一定看得比當事人清楚,頭腦一塌胡塗,對於事情觀點一廂情願的旁觀者,實在是比比皆是。

從生活常識來說,有實際接觸過一件事的經驗,應該對事情會有更大的理解。 比方說,一個沒打過籃球的人,跟一個平時就有打籃球習慣的人,談論籃球,我們應該會相信,後者比前者對籃球有深刻,真實的理解。

照理來說,越深入鑽研一件事,應該比起別人,越理解那件事。我們透過不斷的實作,屢積經驗;所謂經驗,就是人類心裡複習的能力,我們記下做甚麼能夠成功,做甚麼會導致失敗。 例如我們小時候,如果被火灼傷過一次,就會記得害怕火;溺水過一次,就會知道水是很危險的;因為努力讀書被稱讚過,就有努力讀書能被稱讚的印象。

這是最傳統的行為主義理論,人類對事情的看法,以及從實務中得到的知識,就是被這樣塑造出來。我們最終會不斷重覆我們經驗中最成功的方法,然後拒絕一切我們曾嘗試過,但失敗的方法。千髓百煉出的本領,從體育,到工藝,到交涉手段,都是這樣屢積出來的。

而重點在於當中涉及「去蕪存菁」的過程,使我們不再走一些彎路或者死路,然而這個過程,卻是一種雙刃劍。

從正面看,我們不再走走過的彎路、不走向死路,這個行為雖然最佳化了我們現有的手法,但現實世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迷宮,整個環境、技術、結構,其實無時無刻都在改變。過去的彎路,今天可能就會變成出路;而過去的出路,卻可能突然變成了死路。

珍貴的經驗,面對改變中的環境,很可能反而是錯誤的源頭。我們以為是一直正確的道路,可能已經變成死路; 而過去走過、痛過,證明是錯誤的彎路,今天可能是正確的出路。但就算變成正確的方向,因為我們早已有這是一條彎路的記憶,所以永遠不會再去嘗試,怎知已經變成了活路?

就像很多人以前靠讀書改變階級,他們會一直認為,讀書就能改變階級,而叫他們的子女讀書,但結果很可能跟他們想的不一樣。過去的人,覺得上網只是浪費時間,今天卻有很多人以網絡作為起點,開始其事業。這些正是受經驗限縮了眼界,這就解釋了為何會有當局者迷,也正正是去蕪存菁的副作用。

到了這種時候,不專業的旁觀者,反而更能看清楚事情的樣貌。並不是因為旁觀者有甚麼特別優勢,而是經驗很容易令我們的眼界變得非常狹窄,使我們對「最優解」以外的方法都失去了信任。而旁觀者以常識即能發現的問題,我們也變得看不見。這,便是當局者迷。當局者迷,在於我們認為事情的唯一解決方法,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那一套。

是故,旁觀者清,不在於他比你更懂,而在於他維持了正常人的視野,而身陷其中的我們,則會因為太多的經驗變得不正常,那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了甚麼,反而是在於我們追求只做對的事情的時候,把所有其他可能性給抹殺了。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