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選系三部曲之三:如何連結自身興趣與眾多大學科系? | 顏聖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高中生選系三部曲之三:如何連結自身興趣與眾多大學科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本系列的首部曲提到「許多高中生在選系時不知道興趣所在」的原因,而在二部曲中,我認為「興趣當然可以當飯吃」,但其前提是你要有足夠的敏銳度,你喜歡看門道,你願意去學習,你希望越過某個門檻去加入某個專業。但是就算興趣真的變成職涯,也有一定的風險,而如何面對這些人生風險,則是一生都需要的學習。

然而「興趣歸興趣」,真的要填志願的時候要如何與數百個科系連結呢?

幾十年前的大學科系數量與現在百花齊放的狀況是無法相比的,這主要是因為科系的成立與存在與否,和每一個知識學門的起源與分歧、當代角色與任務、在每一個社會中被認可的地位、可吸納人才與學生數量、與產業的關係遠近,還有相近學門的競合都有關係。當人類社會隨著時間演進,有越多的新議題、新需求、新產業浮現時,科系就隨之調整,可能是擴大、可能縮編、可能合併,可能新創,也可能會更名。

許多高中生反映「為什麼現在的科系名稱都這麼長?看不懂究竟在做什麼?」如果走進高中的輔導室,大概都會看到一大排的檔案夾,詳列所有科系的基本資料。升學諮詢網站上經常把所有科系分成各種「學群」。然後再由這些學群衍生出一堆「性向測驗」。問題是有沒有人告訴過學生,這些「學群」的分類是如何產生的?有沒有「無法被歸類」的科系?為什麼有些科系直接被歸入「新創」?為什麼有些科系被當成「傳統」科系?為什麼系名很像的居然沒有什麼關係?為何系名看來相差甚大的卻有接近的屬性?這些都是高中生心目中的疑問。

許多高中生反映「為什麼現在的科系名稱都這麼長?看不懂究竟在做什麼?」問題是有沒有人告訴過學生,這些「學群」的分類是如何產生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許多高中生反映「為什麼現在的科系名稱都這麼長?看不懂究竟在做什麼?」問題是有沒有人告訴過學生,這些「學群」的分類是如何產生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我在翻閱多個版本的國中與高中課本之後發現,我們的教育幾乎不告訴學生知識起源、分眾與流變的過程,甚至在各個不同文明中的發展軌跡。我們對於歷史的了解,侷限在當權者願意告訴你的政經事件,而忽視了「凡事皆有歷史」。如果我們在國高中階段缺乏各類知識發展歷史的教育,一個學生就會無法確知為什麼只需「國英數理化史地地科外加生物」就能夠完整描繪這個繽紛多彩的世界,他無法了解為何只有這些科目是重要的?他也無法察覺為何課本中的那些議題是重要的。

我曾經開授過「科學史」的通識課程,該課程的選課資格是「非理學院學生」,也就是說,開課程的設計原本是希望「第一類組學生」具備一些科學素養。但是我在那個課程上觀察到兩個現象:首先,就算在課堂上大談海權帝國的版圖、彼此之間的戰爭如何與生物資源的分布與多樣性有關,或是二戰以後前殖民地相繼獨立,一方面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的同時,又要由與前西方殖民國維繫科學技術的關係,我都會發現許多第一類組學生對這些世界大事忘得光光的,好像一切歸零的感覺。第二,這些學生在過往的學習中,應該早就要發展出「回顧議題發展」(也就是歷史)的能力,但是他們通常只能使用「由A到Z」的思路來描述議題,而缺乏「凡事都有知識網絡,如何描述則端看解讀者的意圖」的概念。

正因為缺乏這種「依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回顧、分析與歸納的能力,一般來說高中生經常缺乏面對複雜資訊的能力。而大學科系的多樣性本身就是一個讓高中生頭痛的複雜資訊。

當前的教育訓練,缺乏「依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回顧、分析與歸納的能力,使得高中生經常缺乏面對複雜資訊的能力。 圖/路透社
當前的教育訓練,缺乏「依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回顧、分析與歸納的能力,使得高中生經常缺乏面對複雜資訊的能力。 圖/路透社

除了缺乏知識歷史與脈絡的認知之外,高中生不知如何根據興趣選系的另一個原因是:「無法區分知識、技術、科學、教育、法律與政策,產業與服務」之間的差別。我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二話中曾經提到「豬排飯」的例子,在此我再舉另一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次我被邀請到某高中去演講,我從我正要走出研究室門口、搭上高雄捷運、搭上火車、走到該校的路程中,拍了大概20張照片。在演講上,我想問高中生「從那些照片中看到什麼現象?產品?服務?或想提出什麼樣的問題?」

好比說我下樓的時候,我們系館的電燈通通換成LED燈了。為什麼要換成LED燈?有人說LED燈省電,但是也有人說LED燈管容易壞;有人認為LED燈的光質沒有傳統燈管好,但也有人認為那個在技術上根本不是問題。其實如果學生在乎這件事,就應該會追問下去,然後他就會知道此事涉及一大堆的專業學門,諸如光電工程、視覺生理、或是室內燈光設計。

接著,我走到系辦公室的時候看到地上有幾盆山蘇花,但是山蘇花在野外通常是附生在缺乏基質的樹幹上,把它種在土裡的生長狀況會有什麼差異呢?這種園藝觀賞用的山蘇花和平常在吃的炒山蘇一樣嗎?為什麼一個會苦一個不會苦?有人說吃多了不好,也有人說沒關係?如果學生在乎過這件事,就可能會知道這與天然物分析、作物馴化、植物生理、和食品科學或食品營養是有關連的。

而在我走到台鐵領票時,發現車班誤點,雖然售票機前沒人排隊,但有一大堆人還是塞在窗口前面,是什麼樣的原因使電子售票機的利用率低?為什麼有人不使用信用卡買票?為什麼台鐵的車票難訂但是還會虧損?為什麼自強號的窗框那麼窄連手機都放不住?如果你是高中生,你認為這應該是什麼樣的專業可以解讀與解決的?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充滿好奇心並喜歡發問的學生,你應該無法被「廠商就這樣設計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因為習慣難以被教育改變」的答案所滿足。如果解決問題是你的興趣,你應該就能追問下去,了解究竟什麼樣的專業是解方,它可能是技術、可能是材質、可能是法規、甚至可能是行政與溝通技巧。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充滿好奇心並喜歡發問的學生,你應該就能追問下去,了解究竟什麼樣的專業是解方。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充滿好奇心並喜歡發問的學生,你應該就能追問下去,了解究竟什麼樣的專業是解方。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不過,就算你知道解決問題的專業是什麼,就表示選擇科系沒有問題了嗎?我通常建議那些對某個議題或領域有明確興趣的高中生千萬不要只看系名選系,而要仔細看該科系的教授專業為何?近年執行研究計畫為何?查查碩博士論文網其研究生的論文方向為何?每個教授專長組合起來是不是能夠完整描述一個學門?如果某些專長或課程在該系沒有被開授,在該校是否還有其他系的課可修?

有人應該會說,高中生哪有這麼多的本事?然而如果我們在國高中的教育中置入知識發展的歷史、培養與提點學生如何分析與深入自己的興趣、與現存的知識學門產生連結、釐清有興趣部分究竟是知識傳播、學術研發、產品服務、或是政策法律,那麼學生自然比較知道如何「看門道」,也不容易被眼花撩亂的科系名稱所困惑。

不過這三部曲講了半天,說不定還是不敵「選校不選系」、「加考某個科目湊分數」、「管它有沒有興趣,分數到哪就填一個最高分的系」、「挑個門檻低的系先進去再轉系」,甚至是「士農工商本來就不一樣怎麼可能平等」的思維。這就得仰賴所有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共同努力,還有學生自身的覺醒了。

此外,縱使我們目前的教育現場、親子教養文化和社會氛圍可能並不支持學生從小就有機會依據自己的好奇心與興趣進行各種深入的探索,這也不表示所有的責任都在「大人」身上。

我們看過太多各行各業學有專精的人士在發展興趣與專業的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的支持,也幾乎沒有被資源挹注,甚至是深受打壓的。這個時候,個人的抉擇、毅力與堅持就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光是成天高舉「大人不支持」的怨念也未必是好的藉口了。

縱使目前社會氛圍可能並不支持學生從小就有機會依據自己的好奇心與興趣進行各種深入的探索,但這也不表示所有的責任都在「大人」身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縱使目前社會氛圍可能並不支持學生從小就有機會依據自己的好奇心與興趣進行各種深入的探索,但這也不表示所有的責任都在「大人」身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高中生選系: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