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都會區的高齡化對策:便於老人就醫的公車路網與步行環境 | 邱秉瑜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非都會區的高齡化對策:便於老人就醫的公車路網與步行環境

就醫是老人日常重要事務,應發展出讓老人便於就醫的公車路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就醫是老人日常重要事務,應發展出讓老人便於就醫的公車路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人口迅速高齡化,但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資源也相對較少,欠缺良好公共運輸與步行環境,不利於高齡人口照護。非都會地區應發展便於高齡人口就醫的公車路網與步行環境,降低超高齡社會對家庭所帶來的財務與心理健康負擔。

台灣在1993年的老年人口(65歲以上)比例為7%,已是高齡化社會,而依據國發會預估,今年(2018年)該比例將達14%,使台灣步入「高齡社會」,而七年後的2025年,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將佔總人口的20.1%,因突破20%而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超高齡社會」。

老人的照護需要各種社會資源,而資源相對少的地方,人口高齡化的趨勢卻相對嚴重,這是值得憂心的現象。根據內政部的統計,2017年全國所有縣市的老年人口比例均已超過10%,而平均來說,非直轄市的高齡化較嚴重(前三名縣市是嘉義縣、雲林縣、南投縣),直轄市則較輕微。

有良好公車路網與步行環境的生活圈,才能讓超高齡社會的家庭負擔減到最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有良好公車路網與步行環境的生活圈,才能讓超高齡社會的家庭負擔減到最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高齡化:無法駕駛汽機車的人口比例上升

在老人照護所需要的各種資源當中,公共運輸與步行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為高齡化的人口趨勢下,老人越來越多,意味著不能開車或騎車而必須步行前往搭乘公共運輸的人口越來越多。

為何有些老人不能駕駛汽機車?有主觀與客觀兩種可能的因素。

主觀因素,指的是老人因為視力等身體機能的退化,對開車這件事漸漸感到不適,因而放棄駕駛。

客觀因素,指的則是政府對於老年駕駛人的管理趨嚴;交通部以關懷老人行車安全為由,已建立高齡駕駛人駕照管理的制度,自2017年起,強制年滿75歲的汽機車駕駛人每3年換新駕照,並規定其必須通過體檢和認知功能檢測否則無法取得新駕照。目前,75歲以上持有駕照者約60萬人,上述制度實施後,首年需換照者約有7.3萬人,而根據部分縣市測試的結果,認知功能檢測的淘汰率約30%,也就是說,至少有2.2萬人左右因為新制上路而被取消駕駛資格。

老人或因身體機能退化、或因政府對高齡駕駛管理趨嚴,而無法再駕駛汽機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老人或因身體機能退化、或因政府對高齡駕駛管理趨嚴,而無法再駕駛汽機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公共運輸與步行環境不良,奉養老者家庭負擔將加重

殘酷的現實是,老年人口比例越高的縣市,由於多是非直轄市地區,公共運輸與步行環境的建設往往越是不足。奉養老者的家庭,將因此面臨財務與心理健康的雙重負擔:

  1. 老人交通傷亡與家庭的財務負擔:無法自行駕駛汽機車的老人,若採步行或騎腳踏車出門,雖然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但以非都會區縣市建置不全的步行環境及單車騎乘環境而言,老人們將直接暴露於交通事故的高風險之中,而老人反應能力漸趨遲緩、加以台灣汽機車駕駛人禮讓行人的駕駛習慣並不普及,老人交通事故肇事數或傷亡數均將增加,引發的賠償費、醫療費或殯葬費,皆將造成其家庭的財務負擔。
  2. 老人交通出行需求與家庭的心理健康負擔:無法自行駕駛汽機車的老人,若住在資源分配少、遠離都會區的縣市,因為幾乎沒有公共運輸可以使用,故須依賴家人以運具搭載,也就是不再具有獨立行動的自由。若是情緒較脆弱的老人,可能因此感到尊嚴受挫而導致心理健康進一步惡化,其與家人因為交通出行問題一言不合而起爭執的情形也會增加。另一方面,家人搭載老人出門本身也是一種責任,若是關係不和睦的家庭,責任分配問題亦有可能導致家人間的衝突。
  3. 老人出門活動機會減少與家庭的財務、心理健康負擔:無法自行駕駛汽機車的老人,如果既想避免交通事故的高風險、又想避免對家人造成的負擔,其結果就是長時間待在家中,缺少社交活動、體能活動及陽光攝取,導致身心兩方面的健康皆惡化。身體不健康的老人,更容易生病、受傷甚至死亡,意味著醫療費或殯葬費皆將造成家庭的財務負擔。心理不健康的老人,與家人發生爭執的機會增加,連帶使整個家庭的心理健康也會連帶惡化。

若無良好公共運輸,老者出門便需依賴家人搭載,不再具有獨立行動的自由,也加重家庭負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若無良好公共運輸,老者出門便需依賴家人搭載,不再具有獨立行動的自由,也加重家庭負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非都會區需建立讓老人便於就醫的公車路網

因應高齡人口的比例增加,在都會地區,軌道運輸、公車路網與步行環境應繼續完善化,無需贅言。至於非都會地區該怎麼做?由於老人常有就醫需求,各縣市政府應該建立便於老人自行就醫的公車路網:

  1. 辨認轄內以各醫院為中心所各自輻射出的就醫圈;
  2. 規劃串聯醫院與就醫圈內各主要居住區的公車路網;
  3. 設置候車環境安全舒適、服務資訊清楚易讀的公車站;
  4. 確保公車準時發車、班次頻繁、駕駛員受過妥善訓練而適合服務高齡乘客;
  5. 以公車停靠的各站點為中心,創造安全且連續的人行道網絡。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全國的家戶數在2017年底已達約865萬戶,而2025年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台灣將有越來越高比例的家庭必須奉養老人。我們急需在各地打造出具備良好公車路網與步行環境的生活圈,才能讓超高齡社會對家庭所造成的負擔減到最輕。

超高齡社會到來,我們需設置候車環境安全舒適、服務資訊清楚易讀的公車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超高齡社會到來,我們需設置候車環境安全舒適、服務資訊清楚易讀的公車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