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台北、想想新竹:悼一個文化城市之死 | 黃益中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看看台北、想想新竹:悼一個文化城市之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門古蹟重現光明!台北市政府在春節期間趕工拆除了忠孝橋高架引道,總算還給這個被遮蔽了39年的國家一級古蹟應有的公道。當初會蓋這個高架引道是因為要避開平面鐵路的交通雍塞,但我要問的是,台北市鐵路地下化竣工至少也將近十年(最後一班在台北市地面行駛的鐵路列車:2008年9月20日的1074次太魯閣號),怎麼過去的政府都沒有想到要拆掉這個引道?

一個城市之所以可貴,絕對不會是因為它住了多少人、賺了多少錢,文化資產的記憶、歷史脈絡的存續,才是城市之所以偉大的原因!

講到這,不免要提醒各位,我們過去的政府對文化資產保存有多麼愚蠢。當初1884年台北建城時,原本有五個城門,1895年日軍進城後,1900年起總督府為了市區改正計畫,先拆了西門,結果引起當地仕紳與商家的反彈,後來日本政府就留下現今的四座城門。但是各位今天如果去現場看,你會發現怎麼北門跟另外三座城門(東門、南門、小南門)長得完全不一樣?

其實唯一保有建城「原貌」的是北門。其他三座城門早在1960年代就被當時的政府紛紛「整修」為代表中國正統的北方宮殿樓閣樣式,原貌盡失。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怎麼會有政府蠢到竄改古蹟形貌?不過在那種戒嚴的年代大概也沒有有識之士敢跳出來反對吧(比起來,日治時代的民眾至少還敢批評)。難怪在1983年時,只有北門被正式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另外三座城門根本連個邊兒都沾不上。

用鋼架支起鐵皮防止漏雨的破舊老屋,誰會想到這是開台進士鄭用錫1837年所建的府邸? 圖/擷自 google map
用鋼架支起鐵皮防止漏雨的破舊老屋,誰會想到這是開台進士鄭用錫1837年所建的府邸? 圖/擷自 google map

說到這,身為新竹市人的我不免要來感傷一下。話說新竹市舊稱竹塹城,清雍正年間曾經是當時淡水廳廳治的所在,文化發展可說遠早於台北。新竹甚至還在清道光三年(1823年)出了全台第一位進士鄭用錫,這可是台灣入清一百餘年來,本地考生首次登科,人稱「開台進士」。這麼了不起的人,他的故居、座落於今新竹市北門街的「進士第」當然要列為國定古蹟。可是,如果你也有去現場看,我想你會跟我一樣訝異,堂堂國家古蹟怎麼會破敗到如此處境?

這是一個外地人第一次來到新竹,滿懷期待探訪進士第的感想:

從內外看整座進士第,實在無法和國定古蹟連想在一起,一般外地人若不是有心,車行路上只見一上面用鋼架支起鐵皮防止漏雨的破舊老屋,誰會想到這是開台進士鄭用錫1837年所建的府邸?沒有好好維護是政府的緣故?是鄭家後代子孫的因素?進士第以這種方式保存還能撐多久?

新竹市不折不扣是個可悲的文化墮落城市。台北市至少還留下一個算完整的迪化街老街,近年來在大稻埕也展開許多古蹟的復舊工程。新竹市呢?我從小看到大的北門老街街屋,已經一棟棟消失,現在不是被夷為停車場(生意超好、因為附近有城隍廟小吃),就是蓋起了集合式高樓住宅,老街樣貌早已隨著文化記憶的抹除而消失。

圖/via wikimedia
圖/via wikimedia

更令人痛心的,春節期間,當我聽到我的曾祖母原來是竹塹兩大家族林家後代(另一家當然就是前述鄭家),其祖先林占梅曾在1849年蓋成「潛園」,佔地二甲餘,工程費十八萬兩,被譽為台灣四大名園之一。「潛園」後來逐漸拆除,家族長輩告訴我,現在只剩下有林占梅題字的門樓及八角井。想說好歹也有個遺跡,結果當我興沖沖到了現場(今西大路中山路路口)一看,連個鬼影子也找不到,只看到一個停車場。Google一查,查到一則新聞〈潛園門樓 怪手無預警拆除〉,原來這僅存的遺跡已在2012年被建商用怪手推倒,新聞說:「由於門樓和八角井未列為法定文化資產,文化局只能無奈看著文化資產被破壞,但有要求建商把拆除的門樓石板、磚瓦保留下來,只能等教育部核准遷建或仿舊重建案後,再與林家後代進行『爽迎閣』及潛園門樓復建事宜。」

新竹市有這種沒出息沒腦袋的文化局,文化墮落也不令人意外了。

謹以此文,悼竹塹城之死。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