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強上第八節課,第九節甚至假日留校就擺在眼前 | 黃益中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不只強上第八節課,第九節甚至假日留校就擺在眼前

圖為學生上晚自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學生上晚自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人應該從父母那裡得到兩件東西:根與翅膀。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聯合報報導,很多國中學生都上第八節,有學生質疑被要求上第八節「塞考試、塞成績」,根本沒有法源。教育部的回應是,第八節不能強迫,且不能上新進度,學校若採半強迫要求留校,可向縣市政府或教育部檢舉,教育部會要求地方政府啟動督導系統,輔導老師教學正常化。

我在教育界十五年,待過國中也待過高中,這種第八節輔導課,老實說在國高中違規很普遍。先講法規,國中按照「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實施要點」,課後輔導及寒暑假學藝活動應以自由參加為原則,課程內容以複習為主,不得為新進度之教授。課後輔導每日不超過下午5時30分,且不得於週末或節日辦理。

至於高中職,按照「高級中等學校課業輔導實施要點」,課業輔導由學生自由參加,不得提前講授課程進度。輔導課程結束時間,不得逾下午5時30分,每週不得逾五日,且不得於國定假日及例假日實施。

這些規定我相信學校當局都很清楚,所以我們都會在學期初按規定發給家長同意書,清楚說明第八節課是學生繳費「自由參加」。可是很多學校,特別是重視「升學」的國高中,實務上如果有學生勾選不參加,導師馬上就會「關心」,接著與家長「溝通」,是因為學費有困難(說明清寒生不收費)?還是有個人學習規劃?然後導師或校方就會「建議」家長,盡可能還是讓孩子參加,這樣進度才趕得上。

問題來了,法規已經寫得相當清楚,第八節輔導課以複習為主,也不能排考試,不上根本不會影響學習,那為什麼老師要建議家長讓孩子參加呢?

這裡,我必須幫老師說句公道話。很多老師根本不想上第八節,不可否認有些老師願意多上課賺取課後輔導費,但有更多老師是被強迫留在學校上課的,根本沒有說「不」的權利。最慘的是國中導師,因為還要看學生放學,原本四點可以下班,全班學生每週五天都留下來上輔導課,導師就算沒第八節輔導課(沒輔導費可領),也得陪學生唸書到五點或五點半才能下班(當然更不會有加班費)。

既然學生與老師都不見得想上輔導課,那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很多學校幾乎都是全校全班參加呢?因為家長只看升學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既然學生與老師都不見得想上輔導課,那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很多學校幾乎都是全校全班參加呢?因為家長只看升學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既然學生與老師都不見得想上輔導課,那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很多學校幾乎都是全校全班參加呢?

因為被家長和校長逼的。少子化的年代,校長每年最怕的就是新生招不足額,招不滿的結果就是學校減班、老師超額,然後上級加碼認定校長「辦學不力」。要怎麼樣才能招足額呢?最簡單的就是拚升學率。家長要看的也只有升學率。所以學校透過第八節,甚至第九節、第十節的方式,升國三高三的再加上假日班,用大量的填鴨記憶死讀書,硬把學生填出一份「亮眼」的升學榜單。家長根本不管有沒有多元學習、適性發展,反正升學至上,其他的等孩子長大再說。

讀者有沒有發現,前面法規規定,學校只能辦理第八節。那底哪來的第九節、第十節、假日班?這其實是學校「家長會」出面辦的,而且北中南都一個樣。各校透過家長會出面收費,明明使用的是學校教室,授課的也是學校老師,但用這種變通方式,避開了法規限制,然後肆無忌憚地把公立學校當補習班安親班用。因為用的是學校場地,所以經費比外面補習班便宜,學校行政長官值班也可以領取課輔費,不管老師願不願意,晚上假日就是得來授課。結果就是家長開心,行政不做白工,皆大歡喜,而犧牲的卻是學生的全人教育。

公立學校都可以搞成這樣,私立學校當然更是無敵。私立國中、高中,有些從一年級起就是每天全班留校夜自習,然後班導師也陪著留夜自習,難怪私校都大聲嚷嚷他們給的導師費是公立學校(導師費三千元)的四五倍以上,拜託,你們的班導師根本是賣肝被當血汗勞工操啊。

如果我們把全班都上第八節輔導課的不正常現象,視做理所當然的正常現象,這才是教育的最大危機。把違反適性揚才的填鴨教育,當成升學保證的工具,對那些努力翻轉教育、提倡多元學習的優秀老師而言,簡直是最大的挫折。

德國詩人歌德說過:「人應該從父母那裡得到兩件東西:根與翅膀。」可惜的是,這些年來我看到多數家長只給孩子根,卻不給翅膀。

1994年的四一零教改會失敗,就是因為家長的升學觀不改。如今十二年國教新一波教改啟動,我很擔心,又要再一次毀在這二十幾年沒變過的家長升學觀

可是,怎麼都是家長的升學觀?到底有誰認真聽過孩子的聲音啊。

為什麼我們聽到的都是家長的升學觀?到底有誰認真聽過孩子的聲音啊。 圖/路透社
為什麼我們聽到的都是家長的升學觀?到底有誰認真聽過孩子的聲音啊。 圖/路透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