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2年新課綱上路後,我仍堅持學測該考社會科?
日前新竹光復中學校慶的納粹扮裝秀,徹底凸顯了歷史人文教育的不受重視。
我始終相信,學業成績高低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學生關懷社會、關心弱勢以及具同理心的人文素養。我相信這也是各界之所以那麼期待12年國教課綱上路的原因,因為新課綱是採取核心素養導向,期待培育出的學生能具人權理念、社會正義與公民責任等。
為配合民國107年的12年國教課綱,110年的大學入學考招新制度也要連動,同樣維持在高三寒假考學測,但是將原本三、四月的申請入學,延後至五、六月,至於過去學生為了申請入學,會在高三下學期初的二、三月拼命趕做備審資料,未來將改採「學習歷程檔案」,這個包含學生完整高中三年的學業成績與各項活動參與,目的也是希望學生不用「臨時抱佛腳」去做出一本又一本精美包裝的備審資料。(延伸:高中生推甄資料膨風空洞又矯情是誰的錯?)
六月申請入學放榜後,學生如果覺得不理想,還可以在七月時報名「分科測驗」,類似現行指定科目考試,但是不考國、英、數乙這三科寒假「基本學測」已考過的科目,包含數甲、物、化、生、史、地、公民等7科。參加分科測驗的學生,就不採計「學習歷程檔案」。招聯會估算,大約只有一成的人會再參加分發的管道。
為什麼學測該考社會科?
目前爭議比較大的是在寒假要考的「新型學測」,理想派認為只需考國、英、數三科,折衷派則認為除了要考國、英、數三科,還要加考一科社會或自然科。但不管是哪一派,至少都比現行學測要考國、英、數、社會(包含歷史、地理、公民)、自然(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五科要減輕許多份量。
我以高中教學現場十多年的經驗,我是傾向折衷派三加一的學測,也就是文組班學生加考社會科,理組班學生加考自然科。當然有人會批評我保守,為什麼要多考一科增加學生負擔。我的理由跟2006年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一樣。
根據《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時報文化出版)一書,杜正勝是個非常務實的人,他知道台灣的教育,「考試引導教學」是無可否認、也無可迴避的事實。所以在他任內推動了兩項考試,一個是96學年度國中基測加考作文、而且列入採計。從結果來看,台師大心測中心表示閱卷老師普遍感受到考生寫錯別字頻率下降,文字流暢度提升,文不終篇的情況明顯改善。即便基測已改成會考,寫作測驗仍深受學生與老師的重視。
另一個考試就是98學年度「公民與社會」列入指考科目,杜正勝是這樣說的:「我是學歷史的,我可以說歷史有多麼重要;但對於培養現代化的國民而言,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不亞於歷史、地理!」杜正勝知道,如果不納入指考,以台灣的教育實況,「公民與社會」到時候絕對會被當作營養課程,要嘛就是配課給主科老師去上、要嘛就是借課給主科考試。
我自己是公民科教師,這個改變在基層高中發生了什麼變化我也明白:在很長一段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原本的公民科多數是配給國文老師,有些學校則是導師或其他科目分著上,反正就是不聘領有正式教師證的公民老師,因為不考嘛!實際上據統計,全國各高中職竟然保留了數百個公民教師缺不聘。這點我母校師大公領系的老師們可是點滴在心頭。
我相信不管是理想派或折衷派,都同意教育的目的不在於死背考取高分,而是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如果學測只考國、英、數,未來高中生,特別是在高一高二時,他們一定會卯起來狂K這三科,至於社會或自然,反正等到寒假學測考完,如果考得不理想,高三下學期再來狂背社會科或自然科就好,因為高三下也不用再讀國英數了。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如果淪落到高三下學期用狂背的方式來讀,那簡直比現在的學習情況更加功利,我想到那時也不配稱之為「素養」了。
維持一定程度的學科測驗,給予最低限度的學習壓力,是目前教育不得不的妥協方式。而我相信,現今的社會科(歷史、地理、公民)老師,也不會是過去那種純填鴨的教學,我們會帶給學生認識社會、關心社會的能力,校園不是一道無形的高牆,它不該也不會與世隔絕。同理,自然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的老師,在新課綱的帶領下,也會更著重於實作探索的能力,發掘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科學精神。
學習歷程檔案佔比是否該調降?
最後,關於「學習歷程檔案」,按照招聯會初步規劃,申請入學至少要占50%以上。在占比如此重的情況下,難保各校為了升學成績好看,大動手腳把學生成績盡可能拉高,當然也會大張旗鼓製造出一大堆課外活動獎狀獎章。這在過去繁星計畫申請時,我們就看過多所私校作假情事,雖然教育部負有監督之責,但人性的貪婪,未來會怎麼驅動這些學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誰也說不準。
此外,由於「學習歷程檔案」是包含完整高中三年的成績,未來各校老師在段考命題與平常成績的計算上,鐵定會受到許多壓力,我預期各校學生成績都是80分起跳,動輒90、100分,因為沒有老師想當壞人,也不想被家長「客訴」。
是不是適度降低占比,也許可以再思量。
1992年初,當時的俄羅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別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經濟改革策略:俄羅斯總統葉爾辛採用一步到位的「震盪療法」(Shock Therapy),不到一年,總理下台、俄羅斯GDP幾乎減少了一半;同一時間,中國實際領導人鄧小平「南巡」,採行「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如今中國的GDP來到世界第二。
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點滴工程,行穩才能致遠,千萬不要再重蹈過去教改急躁的覆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