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電價、低綠能:非核家園只能「用肺發電」?
用全世界第二低的電價,換取2025年的非核家園;用佔比20%的綠色能源,來取代核能發電。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非核家園這麼容易就能達成?
可以的。這件事可以成真,但不是用愛發電,是用肺發電,而且是用中南部人的肺來發北部的電。
根據台電資料,2017年發電結構中,核能佔比已不到10%,僅佔9.3%,看起來確實是有往非核家園的道路邁進;仔細一看再生能源發電只有4.9%,較以往也沒有增加多少;整體發電還是主要依賴火力發電,包括燃氣發電佔38.6%、燃煤發電佔39.2%,共77.8%。
用核能換乾淨空氣?
短期內綠能跟不上來,又要降低核能佔比,結果就是要燃燒更多煤來補足電力。
不管是燃煤或燃氣,火力發電都是排碳量最高,影響空污甚巨的選項。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以「無煙煤」和「亞煙煤」為主的乾淨煤,2017年台電燃燒發電噸數創下五年次低;而污染程度較高的燃料煤,則升至1784.4萬公噸,比2016年多出333.5萬公噸,創下五年新高。
此外,數據也顯示,2018年燃煤發電佔比處於最高峰的44%,之後連五年的燃煤發電佔比也落在4成以上,直到2023年才會降至33%。屆時,燃氣發電量也將首度超越燃煤。換言之,燃煤電廠還要再火力全開五年。
火力全開之後,會在2025年達成零核電目標。台灣發電整體結構將會是:20%綠能,燃煤30%,燃氣50%,火力發電合計80%。換句話說,從現在起再等八年,火力發電將升為80%。
而未來十年,核能及舊火力機組將有1476萬瓦除役,台電規畫蓋2147萬瓦新火力機組接替,等於屆時多出671萬瓦火力發電。依據台電目前的排放量計算,2028年建置完成後,新增機組每年將因此多排放2,150萬噸碳,及180萬噸空污量。
如果這不是用肺發電,那什麼才是?行政院長賴清德一直強調的乾淨煤、超超臨界機組、燃燒效率最高的北部深澳電廠興建案又如何呢?根據遠見雜誌2018年五月的民調,57.5%的民眾反對興建,18-29歲的年輕人甚至高達65.4%反對此案。
深澳電廠蓋不成,因此也一直出現重啟核四的呼聲,建議用核電來彌補火力發電的不足。甚至也有人提議公投,由人民來決定核能發電去留。同一份民調也顯示,有57.9%的民眾支持核電,其中18-29歲的年輕人佔比達70.5%。
然而,先不論機構效應的影響,我認為這個民調有一個重點沒說清楚。
核電的使用除了電廠爆炸的風險,根本問題之一是關於核廢料的處置。這當然不能用公投來決定最終存放場,公投說穿了只是假公平,真正的公平是由使用核電的人口比例來分配。比如雙北市用電量大,那核廢料當然要多放一點,這道理就跟大部分縣市都設有垃圾掩埋場一樣,自己用的自己負責收。
如果各位對核廢料放在都會區的存置方式有疑慮,或者就說是恐懼吧,那顯然核電也不是一條該走的路。
火力行不通,核電又畏懼,最終只剩綠能這條路。
用空污換低廉電價?
德國早在2000年就通過了「再生能源法」,規定電網業者以固定價格連續收購再生能源二十年,算是綠能的先驅國。直到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福島核災,三個月內總理梅克爾才確立了非核家園的路線,決定在2022年全面廢核。
但德國不是選擇用肺發電,而是穩健發展綠能政策,訂出綠電比重在2020年前需達到35%、2030年達50%、2040年65%、2050年至少80%。事實上僅是2016年,德國的綠電比就已達32%,成效比預期還快,而且民調也顯示,民意支持能源轉型的比例高達93%。
不過德國人也承擔了相當高的代價,就以2016年的住宅用電平均電價來看,德國一度電要新台幣10.7元,而台灣只要2.6元。德國從2000年起至今,每個家庭的每月電費從40歐元漲到85.8歐元(新台幣3,066元),電費大幅漲價是為什麼呢?因為,其中四分之一付給了基礎電網設施,以及再生能源附加費等。
儘管民調顯示有52%的德國人不滿電價高漲,甚至每年還產生30萬戶因滯納電費而被斷電的「電力貧困」家庭,但整體來說,民眾還是有覺悟要和政府一起貫徹能源轉型。
德國在2015年就有900萬的「太陽公民」,在家用太陽能板發電的民眾就佔了全國人口的九分之一。反觀台灣,太陽能板普及化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更遑論這需要大量鋪設的電網。畢竟我們現行的電價太便宜,搞這種家用綠能根本不划算。
台灣於2025年的目標,僅將再生能源佔比提升到20%,風力發電5.5GW,太陽能20GW,其中17GW為地面型太陽能,3GW為屋頂型太陽能。這樣的低佔比,難怪政府可以大聲說未來不漲電價,反正80%的火力發電便宜。
然而,民調也顯示有66.7%的受訪者願意為綠能多負擔電費,其中18-29歲的年輕人的支持度更是高達76.5%,而支持者平均可接受的漲幅是13.2%。誠然,高額的電價,除了能發揮以價制量的效果,也才有經費加速進行能源轉型的基礎建設。
台灣的電價已便宜到24小時開冷氣也不心疼,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若電價不調整,也許最後只好用全台灣人的肺來換了。
參考書目
- 林育立,《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衛城出版。
- 三好範英,《德國風險:反思德國浪漫主義的政治實踐》,玉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