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公外婆不見了?談教育部修改字詞解釋事件 | 陳民峰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為什麼外公外婆不見了?談教育部修改字詞解釋事件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據聯合報報導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因有性別刻板印象問題,所以經過立委質詢後,教育部已經回覆修改部分字詞。對此稱呼改變又引起社會譁然,許多民眾認為吃飽太閒、沒有意義,也有民眾肯定突破性別刻板印象價值。

對此台北市國民黨籍議員王鴻薇,於臉書粉絲專頁抨擊「教育部字典將外公外婆改為祖父祖母」,認為這是「讓愛有差別」,並批評「物價飛漲,立委在吵這題」;底下的支持者則認為民進黨立委吃飽太閒。

對此,資深出版經驗者陳穎青(老貓)認為「擁有『進步』的意識形態,就要把這個主張推行到你的政治權勢所及的地方,這種無視字典專業的蠻橫。」、「國教院竟然在字典裡收進政治指定的定義,書證不問,社會是否普遍使用這個定義亦不問,自毀專業。」認為字典的字詞不應該隨意更改,理應有憑有據,似乎也為一種道理。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要把外公外婆刪掉?以後不能稱呼外公外婆?政府想要顛覆人倫,讓以後外祖父母不外祖父母,接下來就是「父不父,子不子」,破壞我大中華固有文化了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本文將探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細說重頭

一連串的開端,是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王婉諭在臉書粉絲專頁表示

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有性別歧視問題,經要求改善後,已得到教育部回覆,如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等,原先在辭典中,都是「對媽媽的父母親」的稱謂,調整過後加註了「今亦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不用再有內外之分。

是故教育部並沒有將「外祖父」、「外祖母」一詞刪掉,主條目依然還在,而是進行補充修改。另外也不是只針對此條目進行編修,而是檢查諸多條目,對此王婉諭立委表示:

去年10月我曾指出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有性別歧視問題,像是「男不男,女不女」,在字典中被解釋為言行舉止、裝扮和生理性別不合,多含貶義;「家庭主夫」,則是戲稱取代原家庭主婦責任的男性。除此之外,還有「賣淫」、「花痴」、「老處女」、「潑辣貨」、「發騷」等,解釋中都載明多指女性,或是多含貶義。

細數這些名詞,簡單的說就是有以「性別刻板印象」說「罵特定性別的詞」不恰當,又或者是加強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對於未有性行為、久而未婚的女性說是「老處女」;對於非傳統社會期望在外打拼的丈夫說是「家庭主夫」,或者認為男生就該陽剛、女性就該陰柔,非此類者皆是異類的「男不男、女不女」。這些名詞在性別議題概念上是應避免指稱的不佳語言。

或許以上這些內容都還能理解,畢竟現代社會要求性別平等,有些字詞在如今已經不適合使用了。但是這跟我們的上一輩又有何關係呢?

將外祖父母弱化,就是要弱化中華文化傳統

王婉諭立委此舉,的確是在挑戰中華文化傳統。她所挑戰的文化,就是所謂的父權社會結構。

中華文化必然是好的嗎?當然中華文化可能蘊含值得後人效仿的地方,然而許多古文化都以父權體系社會為主,導致女性地位低落。以晚清政府與日治時期台灣仕紳倡導的改革為例,解放女性裹小腳的「天足運動」就是一例,人們不再以裹小腳的婀娜(行動不便)視為大家閨秀的「性徵」,使得女性也能更多投入國家生產的行列。

而父權體系結構,使得傳統社會只能將家產繼承給男性,認為女性是外人、不用過問家族事,而女性被認為是物品般的賠錢貨、是生育工具,並且承擔了夫家傳宗接代的期望。「嫁出去的姊,就是潑出去的水」,中華文化架構下的傳統女性是「現在的外人,未來的外人」——自幼家中會被當作準外人對待,不受教育與栽培;婚姻後依然被夫家當作外人,娘家難以過問、由夫家管教。

姓氏的繼承,乃是整個家族的繁衍所依憑的象徵,過往幾乎以男方為主,體現了以男性為主的家族繼承觀念。以最近的案例為例,中國網路社群在今年除夕夜爆發「徐州八孩案」討論,中國網友共同要求政府嚴查。回顧中國一胎化壓力下,女嬰被私下非法丟棄、男女比率嚴重失衡的狀況。如今除了都市區的女性身價水漲船高、眾人追求,男性單身者眾、競爭「壓力山大」外;偏遠鄉村則發生了拐賣女性、淪為全村的繁衍器具,尤其是少數民族迫害更甚。這就是父權體系在極端狀況下,堅信傳宗接代價值而不擇手段的歪邪民風。

當然許多文化都是父權體系結構,主因是這結構體現了男性本身的生理優勢——尤其是勞作與戰爭的生理優勢,是故古文明放到今日社會,多半不合時宜,非怪之罪,然而我們還是要以現代國際主流價值去檢驗這些標準是否應該繼續存在。

如今台灣社會也對於父權體系的社會價值在法律規範上有所變遷,民國18年妻子以冠夫姓為原則,經民國87年修改《民法》第1000條,妻不必冠夫姓;民國87年,針對子女從姓的規則刪去了以延續血緣為主的從父姓、招贅從母姓,乃至於民國99年,國民黨籍蔣孝嚴立委接受單親媽媽團體的扶養權訴求,舉辦公聽會,並同年再修改《民法》第1059條,將子女繼承姓氏改以書面約定,並於父母其一死後或離婚後可以再更改姓氏。

當年的諸多修法,其實都在鬆動「姓氏傳承」的這個中華父權體系結構,立委管家族稱呼早有其例。如今王婉諭立委監督民進黨執政,督促從教育面進一步建立良好的性別稱呼,並非修法而是修改字典,也只是一件小事罷了。

當年的諸多修法,其實都在鬆動「姓氏傳承」的這個中華父權體系結構,立委管家族稱呼早有其例。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當年的諸多修法,其實都在鬆動「姓氏傳承」的這個中華父權體系結構,立委管家族稱呼早有其例。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字典可以被亂改嗎?

回應資深出版業者老貓陳穎青的疑慮,他認為政治的意識形態不能干預字典,對此我舉出一個案例:國小教材出現天體營。

南一版九貫課綱四年級上學期國語科課文第八課《小小記者研習營》,對於營的字詞解釋,出現了「團體活動的名稱,例如:夏令營、戰鬥營、天體營」,使得老師不知道怎樣教小孩了,進而使該教師過度上綱是性解放教育。對此出版社回應,完全遵照教育部的字典標準,而點開內容則說:

可供人裸露身體的營地。是由流行於歐洲的裸體主義衍生而來。

在過去的編修版本中,並沒有後面的幾句註解。依照老貓的言論來看,天體營的確在語文使用上存在,本應收編。然而收編的字詞,是否就那麼的老「少」咸宜就不必然,因為字典的收入詞彙必然包含一些社會負面卻真實存在的語詞,例如:黑話、罵人的話、貶抑詞、舊有不適宜的價值觀、先進而暫未受到國內認可的行為等。是故「下海」、「」、「男人婆」、「男不男女不女」、天體營這些字詞,早就被收錄已久。

然而字典被收錄之後,若是要成為學生的標準,就代表這些字詞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典範嗎?因此面對這些辭彙有幾個可能的做法。

  • 眼不見為淨,全部刪光光。
  • 附告警語,並非良善用語。
  • 說明辭源脈絡。

國文課本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文課本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第一種做法就是真真實實的字詞審查,因此現在中國的許多影片會針對字幕進行許多「自主規制」。例如:「殺人」變成「口人」、「屍體」變成「S體」。對此翰林出版社國高中總召集人宋裕認為台灣民眾語文能力退步,以拼音來代寫國字,是書寫能力的退步,指責是「去中國化」的後遺症。

實際上作者以教師角度觀察,反而是學生大量觀看抖音等影片,才會以中國教育中慣用的「羅馬字拼音」來代字,而非「注音文」。這種字詞審查的結果,中國已經給了台人最佳示範,的確透過審查,可以讓部分平臺一片和諧(如時下台灣學生最新流行的小紅書),但這也淪為文字獄的可能性,若是執政黨進行這種規範,民眾應不分黨派的進行抗議。

第二種做法就是如今教育部字典的方案,在部分不雅字詞中說明其字彙的特殊狀況。例如,「男人婆」一詞,在最近的增修多了「或含貶義」;具有歷史語料、真能引經據典考證的「王八蛋」一詞更是開宗明義說了「罵人的話」。

第三種做法則是說明脈絡,例如在「天體營」的解釋中就補充:

是由流行於歐洲的裸體主義衍生而來。裸體主義者認為,裸體是以健康、舒適為由而不穿衣便外出的一種社交活動。在美國、加拿大等地,這種活動被限制在偏遠的營地或海濱。

以補充脈絡的說法,來說明社會變遷脈絡下的狀況。以天體營為例,則說明這是「起源自國外」的「一部分思想」,並非常態、常有限制,應不以色情眼光看待。

同樣的狀況就出現在這次「外祖父母」不見的爭議。事實上教育部的字典有兩部,即《國語辭典簡編本》、《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兩版。《國語辭典簡編本》、面對的是國小生,因此會盡量避開這些爭議條目;《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則是以學術的角度,蒐羅眾多語料進行編撰。

而在偏眾歷史語言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外祖父」、「外祖母」,兩條目依舊健在。國小生使用的《國語辭典簡編本》才是修改如今性別意識逐漸平等的現代社會中的脈絡:

稱謂。對媽媽的父親的稱呼,今亦稱「祖父」。

陳穎青的錯誤理解有二,其一是這兩條目並沒有因此刪除,且修改的是較不為嚴謹的國小生使用版本,其二是以學理為主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毫無修改。或許資深出版社,在閱讀能力上也無法去查證第一手資料,在沒有查證的情況下妄定結論。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圖/截自《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圖/截自《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立委不關心民生,只關心性別意識嗎?

王鴻薇議員甚至因此認為王婉諭立委都不關心民生。實際上立委的職務並非能夠兼顧各項專業,尤其是不分區立委部分。立委在立法院會負責不同的主題,例如,王婉諭立委隸屬於本期(第十屆第四會期)的立法院教育與文化委員會,這些立委的專業是在教育與文化,自然就會特別關注這些議題。如果他們不懂國防、不懂民生經濟議題,卻處處比手劃腳,難免招受眾怨,前桃園民進黨籍的議員王浩宇被罷免即是一例。

然而筆者譴責王鴻薇議員很可能是守舊派。細數多年言論,她在性別議題的加分僅有去年高家瑜議員的家暴事件上,王鴻薇支持女性應該大聲地說出來。然而前年年初,因為新聞報導國小男生配戴粉紅色口罩而被同學取笑,陳時中率先帶領防疫團隊配戴粉紅色口罩,以打破顏色與性別刻板印象的連結時,只見王鴻薇議員大酸「原來口罩可以像大官們身上的領帶,隨時可以選顏色。」

「怎麼做A?A不重要!怎麼不做B?官員失職!」的公式,就是政治人物與無腦的支持者們一貫的公式。政治人物理應兼顧感性與務實的訴求,替人民的權益發聲、對性別刻板印象宣戰。

語言的使用代表內心的狀態,歧視用語的出現體現潛意識的思維。以王鴻薇於2010年為例,於聯合報部落格發表《暑假市圖讀書去,18禁書籍隨手可得 身為家長我現在好擔心!》,受採訪的過程中,將非限制級的小說《乃木坂春香的秘密》普遍級的圖畫刻意抹黃、打上馬賽克。

檢視該日本翻譯輕小說的內容,是千金小姐的乃木坂春香愛好動漫,卻在日本對動漫有所歧視偏見的情況下,秘密被男主角知道的戀愛故事;故事內容是傳統的平凡男子愛上大家閨秀,最後還努力出人頭地的正向情節,卻被不願了解的議員栽贓是色情漫畫。這種對次文化的抹黃,也剛好在王鴻薇的偏見下一覽無遺,且網友抗議至今12年依然毫無道歉。

韓國瑜於2020年4月14日,身穿粉紅衣、戴粉紅色口罩聲援男小學生。 圖/作者網路截圖自韓國瑜直播
韓國瑜於2020年4月14日,身穿粉紅衣、戴粉紅色口罩聲援男小學生。 圖/作者網路截圖自韓國瑜直播

破除性別刻板印象從今做起

回到這次的事件,少部分民眾認為這是挑戰中華傳統人倫,然而作者認為中華文化有其可以借鑑之處,也有其需檢討之處,必須去蕪存菁而非全盤接受。2018年關於同性婚姻的公投,許多人認為爸爸媽媽不見了、爺爺奶奶消失了,甚至有議員擔憂沒人捧斗,充分展現他們被傳宗接代的壓力喘不過氣來,實在令人憐憫。而如今,爸爸媽媽依然沒有消失,外祖父、外祖母會變成自己人、兩家親,更加的靠近,當自己稱呼自己母親父母時更不分內外,才是真正的「愛沒有差別」。

許多民眾會認為「只改字典沒用」,因為上一輩的思想觀念根本沒有改,僅是文宣上的修訂並無助於社會價值改變。然而作者認為不能因為效果不顯著,就不去進行;因為今日的修改,潛移默化下會造就百年後我們的後代活在對於性別更平等的環境,婆媳問題與家族衝突也會日漸減少。

作者過去曾發表《有溫度的科學教育:新課綱為何要重新稱呼「居禮夫人」?》探討類似案件。其實課綱也沒有要強迫大家只能稱呼全稱「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而是課綱委員家長代表舉例說明、以此建議,希望可以在日後教科書審查中關注字詞的使用。然而許多人在尚未理解的情況下,認為是「不能稱居禮夫人」、亂改意識形態、執政黨限制言論自由,卻忽略這是瑪麗亞・居禮因為愛自己祖國的民族精神,而讓本姓與夫姓並列為複姓的歷史脈絡,亦是巾幗不讓鬚眉的體現。

教育內容中,總有些細微末節的內容,其上追溯會探究出執定教育者有怎樣的價值觀,並可能深遠影響未來學子。今日的字詞修訂爭議,並非以暴力的獨裁手段來修改字詞,字詞依舊保留,而在字詞後面補充了今日稱呼不再分內外,代表的是未來社會容許非傳統的價值體系,而走向男女平等的社會架構。滴水穿石、聚沙成塔,時間的積累能夠改變許多事,還請大眾對於這種修改別再抱持著否定的態度。

台北市國民黨籍立委王鴻薇議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國民黨籍立委王鴻薇議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