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就職典禮舞台爭議,新政府需要一位設計長 | 林承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解決就職典禮舞台爭議,新政府需要一位設計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政府將於520正式上任,新任政府團隊背負著人民對改變的期待,未來這股期待改變的意志也會轉化為另一股監督的力量,督促政府走出一條與過往不同的路,包含政策、國家走向,以及日漸提升的對美學的想像以及美感的日常實踐。

帶著人民的託付與期待前進,是種責任也是幸福,相信更是壓力,除了新內閣閣員陸續到位的新聞外,520前最引人注目的話題,首推四月底在媒體亮相的紀念郵票與紀念酒。當紀念商品曝光後,社群網站上即引發諸多討論,無可厚非,革新性產品得到的回饋就自是兩極,年長者或許會覺得很不適應,尤其深感不太莊重,反而懷念起以前偉大領袖的肖像;相反的年輕世代,認為令人耳目一新,至少透過設計的力量,感覺得以破除過往政治給人的嚴肅與威權感。

撇開設計師本身名氣不論,從設計本體來看,行動本身就是一種革新的象徵,寧願用一個非典型的手法,也不願因循過往放上一張不知修過幾次圖,接近失真的偉大領袖玉照,取而代之的是透過抽象,幾何與簡單線條,呈現出一種活潑風格化的視覺感,建構出一種去傳統的新美學,雖然具實驗性質,但我想是能被期待改變的當代台灣所接受。這樣的美感呈現,也掀起大眾對於重構台灣新美學的期待,特別是身負重頭大戲的就職大典,它的美學呈現將攸關這系列的上任行銷是否準確到位。

圖/取自聶永真 Aaron Nieh
圖/取自聶永真 Aaron Nieh

圖/取自聶永真 Aaron Nieh
圖/取自聶永真 Aaron Nieh

如果把新政府520就職大典比喻為某國際品牌之品牌再造革新發表會,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情景?首先,從軟硬體面來看,軟體的部分,目前知道是不再採用過往金釵的稱號,而改稱為禮賓人員,並且在服裝一改過去的旗袍,而請國內大學服裝設計系老師設計全新的洋裝,從這點可感覺到新政府有心要打造出截然不同以往的典禮風格與體驗。至於整體舞台設計,在消息見諸媒體後,瞬時引起喧然大波。

關於就職典禮當天的焦點——舞台設計,簡單而言就是以「喜慶紅」為底色,整個設計以一種彷如剪紙的手法勾勒出相當具象化的內容。當許多年輕支持者看到的一瞬,想到的是非關美醜,而是從展現風格與手法,直覺猜測這一定是被政敵網軍KUSO了,因為從選戰過程中的整體視覺印象一路延伸到上週所發表的兩項就職紀念商品,都可以明顯感受到新政府對於美感與設計,有著新的思維與詮釋方法,同時期待520就職日當天,新任政府將如何藉由舞台設計再現新任政府的美學?當然,「喜慶紅」是過往數十年就職典禮的必要標準色,但如果說要與先前兩樣專為就職典禮所設計的紀念品一起來看,整體脈絡不僅不協調還出現不小的違和感。

圖/民進黨提供
圖/民進黨提供

根據舞台總監說明,這個設計概念是取之於傳統民間信仰秋收冬藏前的大型祈福儀式「建醮」,而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希望眾神來守護台灣……然而,這樣的說明卻更令人費解,如果真的要把舞台比喻成建醮儀式的醮壇,在傳統建醮儀式中,唯有神像才有資格進入醮壇並坐鎮壇場以進行「鑑醮」,透過眾神的加持,並在道士團的儀禮演法祈福下,以求醮事圓滿,並能將福氣及好運降臨給地方的子民共享。反觀下週要舉行的就職大典,據說極機密的觀禮台1700席的座上賓,應該是黨政要員,國際友邦及部分市民代表,這樣一比擬,不就會覺得有點奇怪嗎?由於對於民俗脈絡的不熟悉,而用了這樣的象徵比喻反而讓原本希望是代表人民舞台的場所, 成為一種神聖的「非常態」舞台。

武德宮百年建醮醮壇。 圖/劉明岩
武德宮百年建醮醮壇。 圖/劉明岩

回到舞台視覺部分,如與過去相比,這次設計已有長足突破,尤其卸下過往制式的政治圖騰,換上充滿庶民氣味的圖樣,但在呈現方式上則採紅色剪紙風,根據設計者說法,為了配合就職典禮主題「土地,人民,民主,自由」,所做的具象化詮釋,所以在舞台設計上放入許許多多台灣在地元素,嘗試用手繪版畫處理風格呈現台灣風景、各行各業與台灣特色,這樣設計的確別具特色巧思,有人說有野台風,有廟會感,但從整個視覺角度來看,卻讓人感到雜亂無比。試問,當我們把所有代表台灣元素都放上去,多樣的元素與符號,看似相當豐富熱鬧,色澤飽滿強眼的背後,似乎也代表著無記憶點,到時螢光幕前的我們看著吸晴的喜慶紅暈滿電視螢幕,讓穿著套裝總是走低調風的新總統,一站上舞台就因為相對樸素,而成為名副其實的配角。

毫無疑問,這是場重要的國家典禮,並是傳統藝文表演,在傳統的野台脈絡中,因舞台牌坊炫目無比,所以主角一定會穿著亮晶晶的戲服,畫上百公尺外都可看見的舞台妝,並擺出誇張、具舞台效果的動作表情進行文化展演,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歡愉,喜慶,常民酬神文化中的特有場所精神。如果將此脈絡搬進國家殿堂,如何巧妙運用但卻不會顯得突兀,我想最基本的是把舞台還給當天眾所矚目的主角——新任總統當選人蔡英文。

就職典禮是儀式學中常見的「過渡儀式」,在這一天的這一刻,台灣將正式政權交替,送走舊有的包袱,迎來新的希望,而在這裡我們也要問,到底這一場眾所注目的就職典禮,想要展現出怎樣的場所精神?如果擺出庶民色彩,那台上的人們,全部穿著西裝會不會顯得相當違和?而音樂部分是不是該來配個北管曲牌普天樂,或直接請南管御前清客來排場。因此,在置入這些文化元素符碼之前,我們是否仔細地想過典禮進行中所有人物與情境的互動,唯有和諧,自然不突兀,才是一個適切的好設計。

期許520後即將上讓的台灣新政府,能思考設置一位設計長(Chief Design Officer)的位子,除象徵國家重視人本精神,並嘗試將設計思維導入國家行政部門。一位能站在策略高度執行橫向整合的設計長,得以協助掌握文化脈絡,引領創新精神,確保體驗一致性,讓使用者體驗不再流於口號,也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打破現今公部門標案框架,縱使必須切開處理,也能藉由其位置讓專案內容維持整體感與一致性,持續站在民眾角度來思考。

如同這次就職典禮所遭遇盲點,單純而言,絕對不是單一物件設計不良或美感不佳,而是沒有從整體性角度思考,簡單回到民眾角度,你能分得清楚啤酒是那位設計師設計,舞台又是誰設計的嗎?對於民眾而言,都是屬於就職典禮中的一環,但為什麼就是感覺十分突兀且無一致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假設,我們將新總統就職典禮視為一場長達數個月以上的「顧客體驗旅程」,整段體驗應該從1月16日就及時展開,中途歷經許多的橋段,在5月20日當日算進入體驗的最高潮,而後雖然結束,仍需持續以不同方式進行顧客維繫,身為國家級的設計長,應該全面關照民眾在各個環節的體驗感,尤其對於一個備受人民擁戴的新政府,更應多站在民眾角度,仔細傾聽,貼近真正民意,及時修正精進,這樣的「有感」就不會只是口號。

回到真實場景,正當前些日子,民眾才對於啤酒與郵票所展現出的清新風格感到驚艷之時,不到一週就見到如同大紅燈籠高高掛且具節慶風的舞台設計,想像屆時舞台上站滿穿著西式正套裝的來賓,將會是怎樣奇妙的畫面,最後再加贈一條雙色印花台灣加油毛巾,讓整個典禮更顯得匪夷所思,其中的視覺衝突,脈絡斷裂與體驗的不一致,相當值得我們反過頭深思,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該是從組織內起而設置一名「設計長」的時候了。不用再考慮,即刻從總統府開始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