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學是高職教育的延伸?該開放「高中應屆畢業生」報考統測嗎? | 黃偉翔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科技大學是高職教育的延伸?該開放「高中應屆畢業生」報考統測嗎?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檯面下談論多年,觸動技職圈敏感神經的議題,近日浮上檯面——是否開放「高中應屆畢業生」報考統一入學測驗、升學管道甄選入學及聯合登記分發?

如果開放,將是技職高教端跟一般大學走向合流的一步。換句話說,科技大學不再是以高職生為主體的高等教育,一般大學同樣也非高中生專屬。這或許符合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卻違反高職教學現場的認知。

若放寬將茲事體大

事實上高職生名額以外,目前科技大學有外加總名額約一成的名額,開放給高中生透過申請入學管道報名。然而,也有開放遠多於公定一成名額的科大科系,主因是高職端在該領域的畢業生人數,遠不足提供科大端招生,因此便開放高中生來填補。無奈的是,這已造成高職端不滿,並數次引發相關團體抗議。

然而,針對這波的放寬,討論意義截然不同。若開放,是直接在被高職端視為必然疆土的統測與升學管道中,開放高中應屆畢業生報考。若沒做好論述的梳理,想清楚這件事對於技職教育、社會、產業與國家等不同層次的意義,其排擠效應與後續造成的紛擾,將不是申請入學管道相關爭議可比擬的。

技職群體的不諒解與反撲,恐怕是潛在的社會衝突。高職將面臨更激烈的升學競爭,而升學榜單弱化趨勢下,對國中畢業生的招生也更加困難。

統測報考人數創新低,科大招生告急

這些年隨著科技大學世界排名、業界聲望的爬升,科大成了高中生累積職場競爭力的重點志願。但另一方面,每年也有近萬名高職生報考學測,以此成績進入一般大學。那為何此議題今年才開始熱議?主因是統測報考人數首度低於10萬人,比去年少了1萬5千人,瞬間銳減14%。

眼看海嘯最高點的117年度即將到來,屆時大一新生估計只剩15.7萬人,若切一半算給科大端,也只有約8萬人;又逐年看著高職生不斷被學測、大學入學管道吸納,豈能不急?這些年還有少數科大校長主張,統測應該簡化專業科目考試,最好只考國英數,或是入學管道可以只看國英數,以吸引更多高中職生讀科大。

因此這次的變革,將影響到科大招生生源,生源影響科大端的教學,更影響到高職辦學所重視的榜單,也十足影響高職辦學方向與招生成果。技能傾向的學生,在這波變革中除了技優管道的各式競賽、證照外,如何透過適切的統測考試、入學管道、學力系統設計回應到教學現場的學習,才是問題本質。

升學機會的不公平競爭

把這兩日指考,再加入學測考題一起思考,統測題目難度是大幅低於前兩者。難度雖然並不能決定考生的價值,卻容易造成社會的汙名化多於理解。即便如此,高職生普遍在統測表現並不好,今年統測9萬5千人報名,國文便有超過6萬5千人不及格、英文則有7萬人不及格、數學則是7萬7千人不及格。

這些考生是延續國中小教育成果而來,如果統測又因開放高中應屆畢業生的參與,調整統測考題難度,以增加高中應屆畢業生加入後的鑑別度,高職生恐怕只會面對在升學機會上更不公平的競爭。不過,我認為在已有高中生申請入學管道的現階段,即使開放應屆高中生可跨考統測,應考人數應當不會增加太多;但由於高中、高職所受的教育在面對統測的優劣勢十分明顯,即使增加的人不多,也是爭搶高職生進入國立科大的競爭者。

108課綱也才剛上路,無以再調整高中、高職各自的課程內容、程度與學分數,教育體制將難以同時承接國中分流後的高中職學生程度差異,以及為不同屬性學生的公平入學機會。另一方面,統測雖有國英數以外的兩科專業科目考科,卻因為是考選擇題而非實作考試(設計群除外),以及不倒扣選擇題的限制下,幾乎都可以用「補習補出來」。

那何謂補習補不出來的?以社群上熱議的指考物理題目為例,不只十足回應生活與教學現場,考題更重視實驗過程。很多人肯定其為素養命題,我亦認為考題終於不再是「解題」路線,而是回應到實質教學現場。高職的專業科目考題是否也能朝此方向規劃?是否可以考只有投入專業技術課程的高職生才寫得出來的題目?問題討論又回到了高職教學現場的生態。

科技大學是否為高職教育的延伸?

雖然目前有高職生獨有的技優入學管道,即透過各式證照、競賽作為報考資格,可是這一管道也只佔總名額約一成,且名額大多以私校為主,多年來難以滿足高職技能派教學老師們的期待。當然,目前有產學攜手、產學訓等技能學習縱深高的班級,卻也非大眾化班級,主流的專業群科班級仍然以統測為學習目標。

在這次變革討論中,不同利害關係方一定會受到板塊效應般的挪移。科技大學是否為高職教育的延伸?教育部須清楚說明白技職教育的定位,不能再以過去「讀技職就應該實作多一點」的概念性論述,而是實質面對以下問題:科技大學是技職的大學,抑或只是一般大學的一種?技術型高中(高職)專業群科是技術深耕的場域,抑或只是可以修到實作課的高中?

這樣的本位歸屬認定,需要在接下來變革過程中獲得社會共識。而隨著少子化越來越嚴重,若有一天真走上這條路,仍有許多面向值得我們思考。

留言區
TOP